分享

樊旭佳|我心中的偶像

 河南文苑 2022-11-04 发布于河南

心中的偶像

最近,我们青少年中掀起了一阵追星风,有的追歌星、有的追影星、有的追球星......我和大家一样,也追星,我的偶像是一位老者,他一生抱有一颗赤子之心,深爱着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他就是稻田的忠实守望者——袁隆平爷爷。   

袁爷爷曾经说过:“我有一梦,叫做 '禾下乘凉梦’。我们的水稻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看着好高兴,还可以坐到稻穗下乘凉。”为了这个梦,袁爷爷几十年如一日地努力工作着。

1964年开始,袁爷爷全身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先后成功研发出了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水稻一期、二期,使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三百公斤左右先后提升到五百公斤、七百公斤、八百公斤。刚开始研究水稻时 ,虽然有许多人说他是自讨苦吃,袁爷爷却坦然答道:为了大家不饿肚子,我心甘情愿吃这个苦。上千次、上万次实验的失败,都动摇不了袁爷爷研究杂交水稻的决心。强国必先强农,强农必先强种。袁爷爷深谙这个道理。

袁爷爷常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但在电脑和书本里面是种不出水稻的是啊,实践才能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如果我们所学的知识只是用来纸上谈兵的,那我们学它又有何用!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现在的我们只有好好学习,把基础知识学扎实并且灵活运用,才能在将来为我们的国家添砖加瓦。

多少个春秋,袁爷爷和他的小猫一起在田地里观察稻苗的生长情况。可如今,只剩下小猫独自守望着稻田。袁爷爷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一生没有穿过名牌衣服,也没有吃什么山珍海味,更没有开过豪车。他不是农民却更似农民,穿着朴素的衣裳,吃着粗茶淡饭.....袁爷爷病重时,还念念不忘他的稻子长得好不好。                                                                       

我坚信,终有一天,袁爷爷的禾下乘凉梦不再只是一个梦,而是真正的禾下乘凉。这个艰巨而又伟大的任务需要我们去努力实现,袁爷爷在天上看着我们为之付出的努力一定会很欣慰的。我们要发扬袁爷爷那种不怕失败,迎难而上,锲而不舍的精神。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虽然袁爷爷已经故去,但他仍是我的心中最闪耀的星。    

    锄禾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诗人李绅用区区数十字,写出了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天下劳动人民的心声。这首连幼儿园小朋友都会背诵的古诗,其中的含义谁又能真正体会几许呢?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而又贫穷的小乡村,我的祖辈都是以种地为生。我虽然出生在农村,却在城市长大,从没干过农活。我看到爷爷,外公粗糙的像榆树皮一样的手,看到他们越来越弯的腰杆······却不曾真正体会他们的辛劳。

去年秋天,顶着火球一样的太阳,妈妈带我回老家收玉米,看着一人多高的玉米杆,我不禁打起了退堂鼓。可看到大人们无所顾忌地进入玉米地,我也只好尾随其后了。我学着大人们的样子,一手扶住玉米秆,一手抓住玉米棒用力往下一掰,没掰掉,再一掰,还没掰掉······天气的炎热加上在心里着急,汗水很快浸湿了我的衣服。妈妈回头看见我那笨拙的样子,笑了:“你在我们后面,把我们掰掉的玉米棒装进袋子,方便一会装车,怎么样?”于是,我拿起袋子就去装玉米,心想:这个我肯定可以干好。可我每低一次头,玉米叶就像是专和我作对一样,不是划伤我的胳膊,就是扎疼我的眼睛。胳膊被玉米叶划出一道道浸血的印子,汗水流过被玉米叶划伤的地方,蛰得生疼。伤口偶尔被玉米须扫过,立刻变得又疼又痒。头上火辣辣的太阳不遗余力地炙烤着大地,整个玉米地就像一个密不透风的大蒸笼。此时的我又热又累,又渴又饿,早已顾不得一身又酸又臭的汗水味。抬头看着前面双手忙碌,汗水早已浸湿衣背的妈妈。我多么怀念坐在教室里,吹着风扇,认真听课的美好日子!

终于结束了上午的工作,坐在装着满满一车玉米的车上,看着那个个膘肥体壮的玉米棒子,我瞬间忘记了身体的疼痛与劳累。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这使我想起了为解决全世界人民吃饭问题,在田间地头奔波一生的袁爷爷。

袁爷爷,他一年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农田里劳作、观察和研究。从播种到收获,袁爷爷每天至少下田两次,晒得又黑又瘦,像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袁爷爷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为了圆梦,更为了全世界的人民吃饭问题,袁爷爷几十年如一日,废寝忘食,殚精竭虑,苦心孤诣,攻关不止。作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为自己曾经的浪费行为感到可耻。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更是一种责任。我们一起携手共进,让爱粮节粮的美德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

写下这个题目,我的眼前不由地浮现出一幅幅喜人的场景:“雪龙二号”登陆南极首航成功,将中国人的脚步坚实地印在地球四方;“嫦娥四号”的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国人民一代又一代“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望月浪漫梦想……这一切都离不开科技人员坚定的信心和不懈的努力。                

提起科技,就不得不说我国的“两弹一星”:1960年11月5日至1970年4月24日,中国相继成功完成第一枚导弹的发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氢弹空爆实验和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这举世瞩目的成就离不开邓稼先、钱学森、于敏等众多科学家的努力。“两弹一星”的成功使中国人民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挺直了腰杆,这是中国在科技领域前进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中华民族崛起的重要标志,最大程度地激发起我中国少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激情。    

科技强则国强,少年强则国强。近年来,不同的科研领域内的科技人员仅过而立之年,他们就已经成为科研的主力军,这说明我国的青年已具有担任国家重担的能力。

正值青春的我们生在祖国昌盛的时代用老一辈的话说,我们生在“蜜罐”中,我们是何等幸运:上学不用交学费,看书有免费的图书馆......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听着老师如沐春风般的知识讲解,我们的心里是幸福的,是感恩的。我们就像含苞绽放的花蕾,正在努力地汲取养分,为能在不久的将来绽放出最美的花而做着准备。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更是祖国的希望。我们的先辈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做出那样瞩目的成就。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当今优越的条件下,我们应该取得更大的成就。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奋斗?

让我国的科技走上世界之巅!让世界听到中国科技的声音!这是我们中国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让我们携起手来,向着这个伟大的目标前进,前进……

作者:郏县新世纪小学 樊旭佳

辅导老师:张颜霞

点击以下阅读

周琰|种花真让我着迷

樊旭佳|未来之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