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评价谭咏麟唱功才华?

 帆扬九洲 2022-11-04 发布于江西

华语T2(强),72岁长音F4,40岁巅峰密集G#4,标准科学唱法教科书。活到老学到老

谭咏麟,这位出生1950年,73年参与华语音乐建设的泰斗歌手,是华语乐坛的建造者之一。在声乐上也是华语音乐披荆斩棘不断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知识的缩影,谭在36岁时还在学习混声唱法稳定喉位。相比于当下的歌手,谭的身上,更具有一种向上学习的蓬勃力量,敬业程度拉满。72岁依然可以完成F4质量长音,这就叫专业,43岁的周董学习一下。

谭咏麟出道早期存在长达十三年的抬喉挤卡声乐摸索,最终在1986-1989年三年间,正式进入混声唱法的大门,算是最早一批可以完成G4混声演唱的华语男歌手。在1994年达到巅峰,1990-2000年这十年间,谭咏麟可以说是HK乐坛唱功最好的歌手,贡献了许多演唱会名场面。

从音色上讲,谭咏麟是具有非常扎实的胸声芯体,充满男子气概。胸声芯体的扎实,这让他的真声音色统一度极高,而真声音色越统一,歌曲情感的演绎就越准确,共鸣声压就越强。在音色技巧上以胸声、真声、强混三音区自动压缩造成音色变化为主,不唱羸弱假声,也不唱弱混、头声。整体音色充满力量、激情、隽永、沧桑的男性魅力,和陈奕迅的半漏气拥抱感听觉音色思路恰恰相反。

从音域上讲,谭咏麟早期在摇滚乐队之中也是挤卡,以抬喉硬顶的G4为核心,但是在1989年,整体喉位就逐渐平稳,胸声力量不再爆表过载,共鸣加强具有G4的Live长音,但质量一般。1994年才达到巅峰,可以完成G#4的强混金属芯高密度质量咬字。这对于一个出生在1950年的歌手,是万分罕见的,这表明谭咏麟一直在学习进步。人到了40岁之后,很难对专业领域再诞生学习欲望的,因为有一种自信和厌倦。比如周杰伦,比如王杰,两个人都声乐摆烂。

从腔体上讲,谭咏麟算得上HK男歌手的教科书,高程度的腹腔支撑、声带闭合,完美的胸声芯体,扎实的真声厚度,强大的声压,不弱的面罩共鸣,这对于一个T2级别的男歌手已经足够。相比之下,不管是陈奕迅的半漏气,还是郑中基的漏气,以及陈小春等人的无混声,谭咏麟的腔体都要更科学,更护嗓,更具有击碎时间保持经典美感的能力。

HK好像没有大型声乐学校,但谭咏麟在40岁之后的唱法,就是HK最好的声乐模板教科书,咬字、语感、腔体、支撑都是模板,具有内陆学院派审美,但好像没有后人得到精髓。整体而言,谭咏麟的一生就是华语音乐诞生至今的缩影,迷茫、小众、学习深造到文化自信、拥有专属审美的一个过程,声乐技术上也不断紧跟时代,不断进步学习。以下简单补充。

1:音色;摸索混声。

在音色维度上,谭咏麟是一个经典普通人学习声乐的代表案例,谭咏麟遇到所有的音色问题都和我们老百姓一样,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 1:1973年参加摇滚乐队早期以欧美风R&B的抬喉紧张音色为主,小嗓,纤细化,针尖化、欧美风。
  • 2:1979年脱离欧美,开始进入粤语市场,胸声厚度猛然强化,音色改变为弱版林子祥,但高音挤卡,胸声常常爆表,破音较多,缺乏共鸣感。
  • 3:1984年共鸣加强,胸声程度渐弱,腹腔支撑开始提供一定的声线空间感,中低音质变。但高音抬喉问题严峻,高音以轻微挤卡为主,达到生涯第一个瓶颈。
  • 4::1986年正式开始进入混声,喉位稳定,质变开始。腹腔支撑程度强化,开始巩固共鸣、支撑、声带闭合的对抗压缩概念,稳定混声。音色开始变得具有共鸣可塑性,深沉、雄厚、力量、动情、自然。粤语咬字个人语感初见峥嵘。
  • 5:1994年混声高音的演唱方式巩固为肌肉记忆,正式迈入混声阶段,声压程度强化。音色金属芯,唱功完成升华。

这个长达21年音色变化的过程,我们简单筛选一下核心:抬喉时、不抬喉能否解决喉位问题是谭咏麟一生中音色改变的蜕变点,也是我们老百姓爱好唱歌的核心阻碍。因为喉位是直接作用于声门的肌肉群,喉位会直接干涉音色的明亮度。而高音抬喉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生理现象。这里我们着重解析一下:

喉位,是指喉头的位置,他和我们发音的声门是一体的。当喉位低的时候控制真声厚度的甲杓肌会让音色变得低沉,喉位高的时候控制假声厚度的环甲肌群会让音色变得纤细紧张、假声化。所以演唱之中,喉位是一个影响音色、音高最显著的腔体部分。

我们的大脑认为,抬喉是在我们需要高音时正常的生理发射,也是下意识的生理反射。因为音高概念在普遍潜意识认知之中,就是由声门直接控制高低,如此演唱时我们会下意识地以抬喉的方式来提供高音。这是一个非常自然且具有人类普遍性一个生理反射式行动。

基本上所有人学习唱歌都会有抬喉这个阶段,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大声说话几分钟后,嗓子就哑了,大脑本能机制音高和音响是一样的,都是由声门声韧带直接控制。但这不符合声乐演唱的护嗓性、科学性,会导致声门疲惫进而损伤。

抬喉为什么需要单独拧出来讲的原因,就在于:抬喉会造成发出初始音高的声门声韧带被肩颈咽喉部外力拉扯,声韧带会在一个强力拉扯的环境中工作发声,无可控性。音色会生理性羸弱、纤细、紧张,乃至于损伤性破音。高音和中低音音色割裂,没有统一度。而且久而久之,会造成超出声韧带承受极限的不可逆损伤,形成倒嗓,声带息肉、声带小结等为。比如周杰伦就是典型的出道高喉位倒嗓,参考《黑色幽默》。

抬喉是阻挡大部分人唱歌的原因,那如何解决抬喉问题?答案是:混声唱法以及基础声乐理念。以谭咏麟为例,早期谭也认为音高就是通过抬喉位来控制,而在1984年,谭意识到音高不是由喉位控制的,而是由腹腔支撑、声带闭合、发音点三点对抗气息的结果,音高核心不是喉位,而是气息共鸣、闭合程度、发音位置三点形成对抗稳定声压。

这个观念的改变,让谭咏麟意识到混声的存在,而混声的本质就是——放松喉位,让喉位稳定,给予音色统一的空间,给与胸声芯体维持真声厚度的空间。音高的问题交给腹腔支撑和发音位置,剩下的仅是做好芯体闭合。高音是不需要过多在声韧带上做文章,而是需要声压的对抗能力,和发音点位置的寻找,以及腹腔支撑的基本功。

谭咏麟发现腹腔支撑可以放松喉位后,继续深造坚持如此喉位问题解决,自然就进入了混声阶段,这实际上不是一个刻意的学习,而且必然的结果,解决喉位波动的方式就是混声,当然咽音的直接对抗性也可以。SLS唱法和美声唱法的核心都是稳定喉位的概念。

喉位统一,谭咏麟就可以完成对于音色情感深度表达。如此,我们听到了在《讲不出再见》之中略显深沉、隽永、沧桑的音色,这种音色的深度就是一个喉位稳定、放松、自然状态下才能形成的音色,同时腹腔支撑深度可以给与更多中低音共鸣,低音则是情感真挚的观念,也是真声音色美感形成的核心。

喉位解决后,在高音之中,我们能听到一个压缩的金属芯强混音色,金属芯伴随着高音的音域、明亮感、颗粒度的音色,以及完美的声压腔体,是所有声乐技巧之中情感爆发的核心技巧。所以本质上,谭咏麟的唱功21年,就是靠着自己摸索强行改变生理性抬喉、解决喉位问题的过程。

2:音域;

谭咏麟CD音域:G2-C5;

谭咏麟Live音域:C3-B4;一个八度+七度,A4、B4挤卡。

谭咏麟质量音域:F3-G#4;一个八度+小三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