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湖会议》:一场毛骨悚然的精英议事

 皮皮中尉 2022-11-04 发布于河南

本文导读:

1942年1月20日,在静谧清冷的柏林郊外万湖湖畔别墅里,曾经举行一场绝密会议。


2022年德国最新影片《万湖会议》的情节很简单,就是用考究的镜头语言、精巧的环境烘托、精湛的演技发挥和细致的场面控制等一切手法,真实再现一场会议。影片绝不拖泥带水,外景配角故事背景均一带而过,连配乐也完全忽略。但就是这么一部堪称低成本制作的会场电影,居然也能让人看得毛骨悚然、冷汗直冒!


1942年1月20日,在静谧清冷的柏林郊外万湖湖畔别墅里,曾经举行一场绝密会议。会议的官方名称为“副部长级会议”,由当时德国党卫队仅次于希姆莱的二号人物、国家安全总局局长兼波西米亚总督海德里希上将亲自召集,十五位来自党卫队和政府各部门的代表参会。根据战后唯一一份留存的会议记录显示,这次会议高效顺畅,形成了一份决议,即后来开启600万犹太人死亡大门的《关于犹太人的最终解决方案》。这次会议又被史学家们称为“万湖会议”。

举行会议时,正是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西欧东欧乃至北非尽归纳粹魔掌的人类至暗时刻,也是德国军事实力到达顶峰的高光之时。无论“魔头”希特勒,还是帝国元帅戈林、党卫队总指挥希姆莱,都认为最终解决犹太人问题的“良机”已经到来,于是他们的忠实干将海德里希受命召集了本次会议,中心议题就是组织带动各个权力部门齐心协力,尽快消灭欧洲大陆多达1100万的无辜犹太人!

既然开会是影片展示的唯一内容,那么除了年轻的女速记员之外,十五位参会者无疑就构成影片的主角群像。参会者神情刻画到位、对话犀利有份量,观点交锋与会议进程相得益彰,把一场“文戏”照样演绎得扣人心弦。

作为会议召集者,海德里希上将从始至终发挥了一位会议主席的掌舵作用,把会议进程和节奏牢牢控制在手中。虽然他总是一副彬彬有礼面带微笑的和蔼面容,却能靠着不怒自威不容置疑的强大气场主导会议走向。海德里希左手边的霍夫曼中将,专一负责犹太人事务,是充满理想主义的乐天派,不断帮腔敲边鼓;右手边的穆勒少将作为盖世太保的总负责人则目光阴郁,时刻审视会场中每个人的表情,话不多却句句充斥威慑力。

除了会议主席海德里希,会场上另一位“明星”当属级别不高的党卫队一级突击大队长、犹太人事务办公室主任同时又是本次会议组织者的艾希曼。1961年,旅居美国的犹太女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曾经旁观了艾希曼被以色列公开审判的全过程,写下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书,最终推导出那个著名的词汇“平庸的恶”,用以定义缺乏善恶不分是非的帮凶。

按照级别职务排序,艾希曼只能和女速记员一起坐在后排,但他显然是推动会议进程的主力。从影片细节看,他具备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从会议筹备、资料准备再到会场上的临时应对,无不做到有条不紊。最令人惊叹的就是,无论被谁问到何种数据,他都能立刻给出答案,同时面对质疑也做到早有准备,回答应对巧妙妥帖,得到大家一致的赞誉。

与“副部长级会议”稍显突兀的,是两位级别稍低的参会者。一位是党卫队盖世太保的副总指挥、身处东线战场的舍恩加特准将,另一位则是二级突击大队长、在波罗的海沿岸执行“清除犹太人”任务的兰格博士。不消说,这两位都是来自第一线、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刽子手。海德里希专程召回他们,就是为了向在场政府官员们展示党卫队已经做出的“辉煌成就”,既是对得力下属的赞赏,也是在对政府无形施压。

“最终解决犹太人问题”是来自希特勒戈林和希姆莱这些核心权力圈的强烈意愿,必须由最坚定、最忠诚也最冷血的党卫队来实施,而“万湖会议”就是党卫队根据自己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经验方法”和事先拟好的行动方案,依托“元首”意志,强迫政府机构服从指挥强化行动效果的必要流程。这就像海德里希在会前对兰格博士说的那样,“那些人都是上届政府的残留,必须让他们充分领会我们的意志!”

事实上海德里希这些党卫队将领还是多虑了,来自纳粹德国外交部、内政部、总理办公室、“四年计划办公室”以及最高法院的官员们根本没打算为会议添堵、给自己找不痛快。尽管他们还是围绕着“是否需要保留军工系统的犹太人”“二分之一混血和四分之一混血犹太人算不算犹太人”“老年犹太人该如何处置”“彻底清除计划是否带来不利的国际影响”以及“目前的大规模处决容易对德国士兵自身造成心理伤害”等方面提出争论质疑,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些都是细枝末节,大活儿早就明智地统一了思想,从不触碰问题本身,问一句“为什么”。

有了如此和谐的大环境,“万湖会议”虽有波折却总体平稳。海德里希上将提出总议题,然后负责人陈述各自工作情况,由主席迅速判定并做出决策,然后讨论下一个议题。这场会议简直就是现代企业一次高级别项目策划会的典范,参会者绝不妄议别人的工作,只谈自己的情况,讨论时绝不互相拆台争吵,即便有疑问也会顺带提出解决思路。海德里希上将和艾希曼两人更是珠联璧合,有条不紊地排除疑问,直到“所有疑问都被回答,所有难题都被解决”。如果忽略掉1100万犹太人是有血有肉的生命这个基本事实,观众简直要情不自禁为这种教科书级别的精英议事场面鼓掌喝彩!

在会议最后阶段,艾希曼向关心“德国士兵心理健康”的官员们汇报了最新进展,那就是位于奥斯维辛、索比堡、特雷布林卡等地的大规模毒气室已经获准施工建设,“我们的战士将会远距离操作,完全规避不必要的精神刺激”。同时他还自豪地告诉大家,今后执行任务的成果将是“创纪录的6000人,每小时6000人!”大家纷纷点头赞许。

会议从中午十二点开始,历经两次短暂休会茶歇,总共只用了84分钟就形成了那份血腥决议。随后,整个帝国机器开足马力,多达600万的犹太人此走上了不归之路……

《万湖会议》这部电影真的需要观众带着耐心去看,因为会议室占据了几乎全部场景,所有的情节都靠演员的台词去推进,而台词中又有很多诸如“基辅娘子谷大屠杀”“A行动队”的历史事件作为支撑。但只要大家的思绪随着会议进程推进就会发现,影片不仅是为了再现一个真实历史事件,还是在表现成熟的官僚体制如何冷漠决策,进而提出一个深刻问题。那就是,既然精英议事具备冷静客观、强化程序、注重协调、明确职责这么多正面积极要素,为何还会成为助纣为虐的工具,敢于明目张胆大言不惭地实施犯罪呢?

影片中的会议现场呈现出一种令人难忘的庄严正式感。军官们身着笔挺的军装,官员们要么穿着制服要么西服革履,十五个人中居然至少有七个人拥有博士头衔。所有人都坚定不移,崇尚理性工作方式,整个过程充斥精密数据和缜密思考,甚至动辄出现“清除1100万人的任务很艰巨,但这是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的历史使命”之类的“英雄主义”论调。大家以专家身份自居,关注的是技术、成本、协作、职能等实际问题,却共同忽视了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1100万犹太人和他们一样具有生存发展的权力,这件事本身就是十恶不赦的犯罪!

在精英们高度抽象字斟句酌的讨价还价中,成百万条生命轻松化为齑粉,从而映衬出那句颇具反讽意味的断语,“死一个人是悲剧,死一万个人就只是数字”!这就是资本主义世界崇尚的精英治国所催生出的平庸之恶,只关注效率、利害、得失,从不考虑后果、善恶和对错。

因为“清除犹太人”是“元首”提出来的,而“元首”本人是一定政治正确的,所以会议总议题的正义性从未受到质疑。所有的精英其实都是被洗脑后的执行工具,所有与会者都被打着“保护德国人民”旗号的贪婪残暴所驱使,自我麻痹,心甘情愿甚至兴致勃勃地充当帮凶、凶手!

事实上《万湖会议》是为观众营造了一个具体化的场景,重要的是类似场景在“二战”之后依旧屡见不鲜。想必精英们在策划扩大“越南战争”时如此,策划发动“伊拉克战争”时如此,策划挑拨刺激俄乌局势时如此,对其他国家采取“长臂管辖”发动经济制裁时也如此。那么多相貌堂堂举止文雅的政客精英,照旧忽略“为什么”,一心研讨“怎么办”,并且永远都雄心勃勃乐此不疲,自我感觉良好。

类似“万湖会议”的场面如此荒诞,造成的后果如此恐怖,但还有那么多高学历高规格的精英不长记性一次次重演,这才是令旁观者毛骨悚然、直冒冷汗的真正原因。

END



小编其人

小皮流流(另一网名:皮皮中尉):现为某主流媒体主任编辑,“天涯文学”签约作家,“360个人图书馆”原创达人;在本职中品味业务骨干的充实,在读书写作中聆听先哲的教诲,在陪伴妻子女儿的过程中体会最纯真的快乐。

历史推荐

罗振宇是骗子吗?

家有小女  自在欢喜

写作,绝不苟且

听说“小升初”改摇号了,我送女儿进了语文辅导班

家庭教育的难度,;绝对超乎想象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中最好的教材

小小说:《噩梦》

阅读能力,才是响当当的硬功夫!

为什么方鸿渐的女人缘这么好?

每周一至周五晚20:00,咱们在“铭语铭言”不见不散。

关注公众号

鼓励支持小编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