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题整理 | 宴飨、驯化与食物生产

 恶猪王520 2022-11-04 发布于新疆

编者按

本专题对中石器时代、竞争宴飨理论、动植物驯化和农业起源等推文进行了整理,包括3篇没有推出的文章,共计10篇。在此需要特别感谢《农业考古》、《南京博物院院集刊》、《人类学学报》和《南方文物》刊登了这些文章,为我们管窥国际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与进展提供了一个窗口。

——————

中石器、宴飨与驯化

东南亚民族考古:最早驯化的奢侈食物吗?

(点击标题阅读原文,下同)

在这篇文章里,海登利用他多年在东南亚的民族考古学观察进一步完善了他竞争宴飨理论。他的研究主要针对东南亚水稻起源的动力机制,并将目前东南亚山地民族的水稻生产与早期水稻驯化的环境和动力机制进行比较。他发现,当地的树薯产量很高,对于解决饥馑比稻米更加有效。而稻米则是用于交换和宴飨的理想食品。大部分穷人并不吃稻米,森林物产和树薯足以维持日常生活。由于水稻栽培的时间和劳力投入较大,而且很适合宴飨和酿酒,所以只是富人能够进行投资和积累财富的一种途径。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起源研究已经获得了许多重要证据,现在需要从动力和社会背景来进行了解和阐释水稻的起源。目前我国最早驯化水稻的地区都是富饶的鱼米之乡,因此值得借鉴海登的模式来予以检验并根据自己的材料加以补充或修正。理论是帮助我们了解事物因果关系的阐释模型,需要根据各种证据予以完善。

宴飨与驯化之起源

本文是海登对竞争宴飨理论的进一步深化,把宴飨放到降低生存风险的社会(政治)经济学视角来审视其在农业起源初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他还提出了“转型平等主义”社会的概念,认为这是社会复杂化和不平等起源的第一步。该理论在世界许多地方的民族志研究中得到了证实,也从近东纳图夫和日本绳纹文化的考古研究中得到了印证。希望我国的稻作起源研究也能关注长江中下游复杂狩猎采集群的适应方式,寻找各种能够证明竞争宴飨活动的证据。贾湖米酒应是宴飨非常有力的一个证据,跨湖桥巨大的奉食陶盆也可以指示一种群体宴飨。希望以后的考古发掘研究能以理论和问题为导向,从刻意寻找和仔细收集的材料中,运用逻辑关系,建立起能够证明或证伪某种重要理论的证据链。

驯化的模式

海登根据北美西北部复杂社会的民族考古学研究,提出了一种与人口压力有别的农业起源理论,即竞争宴飨模式。他认为,动植物驯化是在野生资源富饶的环境里产生的,这种环境里的复杂狩猎采集社会为了确立夸富者地位而普遍存在的竞争宴飨系统为作为美食驯化的动植物种开辟了道路。

最佳觅食模式与农业起源研究

最佳觅食模式是动物学研究的一种理论,主要被用来分析动物觅食的习性和活动的规律。这种理论认为,动物在觅食一般集中在一种或少数几种猎物上,即所谓的最佳食谱。这一理论目前被用来探讨更新世末到全新世初人类社会从狩猎采集的利用经济向农业的生产经济过渡的原因。运用这一理论来分析考古发现中所观察到人类觅食对象和方式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考古遗存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而对一个区域大批考古材料的整体分析,有助于追溯该区域文化演变和农业起源的具体轨迹。

谈中石器时代

中石器概念在中国不被普遍认可的原因,可能是它时代特征的模糊性。这在我国考古学偏好眼见为实的观念里,是一个令人感到无从下手的课题。但是,解决时代、文化和社会的转变和过渡问题现已成了考古学战略性探索的基石。概念是学术研究的基本单位,学者通过概念将对象转变为可观察之物。中石器概念的要义,就是研究全新世初的狩猎采集者,探索旧石器时代的孑遗如何顺应冰后期的环境巨变而生存发展,并采取各种策略慢慢向新石器时代的农业社会或游牧社会转变。由于我国生态环境时空差异巨大,所以各地中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没有统一的时间尺度,没有划一的文化特征,甚至没有可比的发展轨迹。它需要我们从各地具体情况出发,探索全新世初的狩猎采集者是如何通过本土的生态位适应,或快或慢地驯化或引入家养动植物,最后融入新石器时代农业社会的。如果从文化适应和经济转变这个角度来理解中石器概念,那么它的意义与文明起源一样重要。

欧洲的中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美洲这一阶段被称为古代期the Archaic)。但是,中石器时代在中国仍未被普遍接受,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1)分布多为地表遗址,从物质文化和生计方式难以分辨,不愿采用这个概念;(2)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分属不同的研究机构,属于研究的边缘地带。结果,全新世初的所有遗址都被归入“新石器时代”。其实,中石器时代被看作历史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时期,是农业起源的关键时段。近来见证了学界对这一“过渡期”关注的升温。不管我们对中石器时代这个术语是否认同,但是国际学界研究的进展可以为我们提供诸多启示:(1)这一时代在经济上是与新旧石器时代十分不同的广谱革命。(2)柴尔德早就用农业起源来定义新石器时代,并被国际学界一致认同。因此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开始也应采取经济学而非器物学的标准。(3)该时代各地气候环境差异极大,文化面貌复杂,发展极不平衡,单靠类型学器物分析已不能胜任这项研究。(4)各地从狩猎采集向农业的过渡差异很大,时间的长短也各不相同。应该重视文化生态学的生计适应和人地互动研究,探究不同地区是如何从狩猎采集向农业经济转变的5)农业起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贯穿着人类在整个中石器时代的适应性调节,我们应该设法了解不同地区的先民是如何根据当地的不同生态环境条件,慢慢驯化或引入动物和农作物,进而完成经济转型的。

欧洲中石器时代的经济基础(一)

欧洲中石器时代的经济基础(二)

欧洲中石器时代的经济基础(三)

英国考古学家戴维·克拉克是可与路易斯·宾福德比肩的欧洲新考古学先驱,可惜英年早逝。本文是他对新旧石器时代过渡以及农业探源的一篇宏大综述,深刻回顾和反思了考古材料的局限、文化的偏见、考古采样的偏颇和根深蒂固的传统陈见。克拉克将中石器时代研究置于欧洲不同地区冰后期环境变迁影响所及的人类维生经济基础之上。他用民族志资料和极其详尽的生态学分析,探讨不同环境里的可食生物量。认为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中石器时代人类都有各种植物性食物可用,而三角洲、河口港湾、泻湖、沼泽和沿岸地域因食物产出很高对于当时人类的生存特别重要。在各种多产的物种当中,人类很可能开始控制和驯化一些本地豆类和草籽,或驯化羊、牛、猪,甚至兔子作为采集渔猎经济的支撑。本文是理论优先的导向性构思,以期为今后田野考古的实证检验提供努力的方向。它对我们的启示是,对于农业起源这一战略性课题,我们应该将目光放在冰后期全球气候变迁和先民对环境的适应和调节上。将农业起源放到人地互动的大背景中去了解人类是如何在其适应过程中慢慢驯化和加大利用那些回报稳定的动植物品种的。只有在对人类适应的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加深刻理解新旧石器时代过渡所发生的工具类型的转变。本文分三篇推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