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登 | 驯化的模式

 恶猪王520 2022-11-04 发布于新疆

这是 理寓物内 的第 78 篇文章

图片

北美西北沿海印第安人的夸富宴,他们的生计主要依赖洄游的鲑鱼。海登的竞争宴飨模式很可能得到了该区域民族志的启发。

最近我提出了一种向农业转化的不同模式,它并不根据人口压力、气候变化,或其他较为流行的解释因素。我在此要做的是运用标准的,常常是并未被明确地运用于考古学的科学程序来估价对立的理论。这一程序包括观察推论的对立类型,这些类型可以从我所提出的模式和其他对立的驯化模式中获得。由于有关农业起源存在大量不同理论,因此无法在此以这种方式对所有理论作一评价。为此,我将侧重于把我的竞争宴飨模式与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涉及人口压力的驯化模式对比。当我在本文中涉及人口压力时,其他模式也可以用相同的方式来予以看待。

就像贝廷杰那样,在开始比较之前值得指出,简单操纵野生物种的产量,全世界的狩猎采集者中是司空见惯的,或通过运输、烧荒、灌溉、播种或通过放养。我认为所需解释的并非是这种初级形态的操纵,而是那些想要改变野生物种体质形态的有意识的行为

人口压力模式

正如科恩和许多其他人所指出,人口在数量增长上表现为一种内在固有的和难以控制的自然趋势。根据这一模式,当人口密度很低,比如人口增长的起始阶段或栖居到新的区域时,他们会运用所拥有的最有效的食物采集方法。但是当人口增长和密度加大后最易获得的食物很快被消耗殆尽。被营养不良所驱使,越来越多的人要么必须迁徙到人口较少的地区要么必须开拓劳力支出更大的食物资源,以保证人人都有饭吃。但是,所有潜在的自然栖居环境最终会被全部挤满,而人们仍然被迫运用劳力支出很大的方法而生存。中石器/古代期的适应就以此为代表。当人口进一步增长,人口持续受资源—人口平衡失调和压力的影响。到这时,根据人口压力倡导者们的看法,人们被迫采用一种劳力支出最大的方法——食物生产。然而循环并不到此停止,正如博塞洛普所言,它会继续产生更大的压力。所有这些论述是基于典型的马尔萨斯因果论。从这种人口压力模式可以得出许多明显的推断

1、在接近采纳驯化之前的阶段中应有人口压力的增长

2、驯化应当首先发生在具有最大压力的地区。总的来说是些边缘地区,如宾福德所说的半沙漠地区。

3、因为边缘地区被认为是最先和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所以影响到的是那些较为简单的狩猎采集者,其资源相对贫乏,而拥有的人口密度也有限。

4、首先被驯化的食物应当是作为主食的重要品种,或至少是在消弥饥荒上有重要意义的品种。

5、因为人口增长是无情的,一旦粮食生产开始,就会有持续的压力从食物结构中增加驯化食物的供应

6、在狩猎采集者与农业生产者之间相接触的情况下,食物生产技术的传播和采纳应当最有可能发生在环境压力最大的狩猎采集者中,假如粮食生产在这些环境中是可行的一种抉择(即极地和纯沙漠环境除外)。

这些人口压力模式的主要特征和推断在表1中作了概括:

图片

表1 人口压力和竞争宴飨模式的推断

竞争宴飨模式

与人口无节制持续增长相反,我一直认为一般的狩猎采集者会采用某种方法将其人口控制在与资源相平衡的水平上。面对分布不匀的资源和半循环的波动,这种平衡既不会那么高以至于饥荒是一种经常发生的事件,它也不会那么低以至于人口数量会危及婚配和防卫,或者需要经常作过度的人口控制。对于大部分狩猎采集者来说,资源库有限和波动的性质,使他们必须在群体内分享食物,并建立群体间的联系以便在食品匾乏时获得援助。分享食物的重要性,以及至少某些主食资源过度开采所造成的不稳定,会在一般狩猎采集者中造成经济资源的竞争和私下拥有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使得投入任何大量剩余的时间和劳力来进行粮食生产变得毫无意义因为分享食物的义务使得这种投资首先使得他人得益

图片

表2 中石器和古代期的技术发明和资源

人们可以想象粮食生产发生最理想的条件是那些基本资源特征改变到如此程度以至于义务的粮食分享对于生存不再是必须的地方以及那些拥有生产的食物而不再受到非议的地方

我曾指出这类变化只能发生在资源丰富而较为可靠以及过度开采不易受破坏的地方而且一旦这些基本的变化发生大部分是由于技术的发明)生存资源的竞争不再对资源库产生破坏性的后果我把这些发展大部分看作是中石器时代技术进步而造成的表2)——特别是与开采r-选择物种或大规模捕猎和储藏群体迁徙物种的肉食这些物种如驯鹿鲸)由于数量庞大而不大会开采过度

根据这些条件,有理由设想具有社会经济等级冲突的竞争宴很可能在资源丰富的地方发生。我认为,一些有野心的人会利用基于经济的竞争宴飨来控制劳力, 忠诚和租赁。在竞争宴飨中对劳力的控制是基本的目的,而它被看作是成功和权势的的标志,如果一种最早驯化的物种是十分可口的食物,但劳力投入很高或不易获得,那么其驯化是在竞争宴相关性中发生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可以直接从竞争宴现象中得出的推断为

􀀇􀀇

1、没有理由认为直接在驯化之前存在总体人口压力明显增长,尽管一旦社会经济不平等牢固确立,社会中失去权益的一部分人会感到反复的资源压力。

􀀇􀀇

2、驯化最早应当发生在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特别是那些拥有丰富r选择资源如草类和鱼类的地区。

􀀇

3、驯化最早应当发生在较为复杂的狩猎采集文化中,表现为人口密度大、半定居、社会经济不平等,显示有劳力投入较大的物品和显示有重要区域交换现象的舶来品。

􀀇􀀇

4、应有反映宴飨/祭祀组织或地区的证据

􀀇􀀇

5、最早驯化的食物应当是那些适于宴飨而非主食的种类,也就是说它们应当是些美食,要化劳力投入才能生产或获得。

􀀇􀀇

6、由于竞争宴飨为一些阶段性和不甚频繁的事件,没有理由认为驯化的食物会扩大到宴范围之外。至少一直到驯化食品的产量和总回报增长到一点,以至于它们可以排斥其他的觅食方法。因此,驯化的食物被认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在一个社会的总生存结构中仅占很小的比例

7、最后在粮食生产者与狩猎采集者接触的情况下竞争宴模式认为拥有竞争宴和社会经济等级的狩猎采集者要比其他类型的狩猎采集者会更快地采纳粮食生产技术

这些即为竞争宴模式的核心内容和推论

从现实世界做检验

与人口无节制持续增长相反我一直认为一般的狩猎采集者会采用某种方法将其人口控制在与资源相平衡的水平上面对分布不匀的资源和半循环的波动这种平衡既不会那么高以至于饥荒是一种经常发生的事件它也不会那么低以至于人口数量会危及婚配和防卫或者需要经常作过度的人口控制对于大部分狩猎采集者来说资源库有限和波动的性质使他们必须在群体内分享食物并建立群体间的联系以便在食品匾乏时获得援助分享食物的重要性以及至少某些主食资源过度开采所造成的不稳定会在一般狩猎采集者中造成经济资源的竞争和私下拥有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使得投入任何大量剩余的时间和劳力来进行粮食生产变得毫无意义因为分享食物的义务使得这种投资首先使得他人得益

如果我们将这些对立的推断与考古观察作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如下情况

􀀇􀀇

1、人口压力模式假定,在驯化之前有压力的迹象,但竞争宴飨模式则认为没有。尽管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最早驯化之前人口压力的证据,但是科恩和阿曼拉格斯及其他人发现,支持这一推断的论据不足。这些结果明显支持竞争宴飨而不支持人口压力模式的推断。而且,由于更新世特有的波动和极度气候变化,原始群和整个地区肯定会反复感受资源—人口的压力。冰川、海平面、沙漠和食物产量很低的森林的蚕食一定会在更新世早中期产生与更新世晚期一样的区域性人口压力。然而在较早阶段,这种压力并没有导致驯化。资源-人口压力可能在整个更新世阶段经常反复发生的,但看来一定被粮食生产以外的方法所解决。

更加难以想象的是,为何驯化会在几千年中于新大陆和旧大陆同时发生。因为旧大陆在经过二百万年才出现愈来愈大的人口压力,而非洲因苏伊士地峡的限制而造成严重过剩。新大陆被占居的时间仅为这段时间的百分之一,而且人口迁徙受到白令海峡的严重限制。总之,人口增长的动力是无法解释这两大陆几乎同时发生的农业起源

􀀇􀀇

2、人口压力模式认为驯化是从边缘地区开始的,而竞争宴飨模式认为驯化是从资源丰富地区发展起来的。一些最早驯化的证据来自今天被认为是边缘地区,如黎凡特、绳纹期日本和瓦哈卡河谷。但是从考古记录来看,这些地区在更新世末明显并非是边缘地区。尽管有些地区今天可能不适于自然降雨的农业,但是在旧石器时代的末期,它们长有茂盛的类,坚果,成群的羚羊和鹿,以及相当丰富的水生生物。从环境的复原,半定居的栖居方式,动物群,以及促使驯化阶段中居址密度指数级的增长来看,处于驯化边缘的群体所开拓的资源库显然是相当丰富的,而非边缘性和压力很高的。甚至于在瓦哈卡河谷看上去相当贫瘠的坡地上,弗兰纳利计算出每个营地公里的捕获区内很可能提供三千吨以上的植物食品和近万吨的野味。而舍恩怀特和史密斯强调,在瓦哈卡河谷底部存在数量极为丰富的资源。因此,这些结果大部分符合竞争宴飨模式的推断而不支持人口压力模式的假设。

3、同样,人口压力模式认为最早的驯化发生在有饥馑压力和平等主义的文化中。而竞争宴飨模式认为驯化是在具有社会经济不平等的复杂文化中发展起来的。在那些首先实行驯化的考古学文化中,一般表现出对劳力进行控制,社会经济不平等,和有舶来品交易的明显迹象。这种因素与较有盈余的经济较为吻合,而与处于周期性饥荒的匾乏经济不符。在纳图夫、绳纹期以及北美东部的古代期,发现有石、骨和贝壳制的项链;石头刻凿的碗和用较罕见材料如龟甲和陶土制作的容器,人牲(奴隶?),特种的染料和吸引人的矿物包括铜、绘画染料、用各种材料做的雕塑、石制的权杖以及精致的房子。这在瓦哈卡和特瓦坎河谷也有所见,但并不很多。这反映了相当多的剩余品和劳力的控制。这些结果有力证明了竞争宴飨模式的等级制社会经济推断,而与人口压力模式的平均主义看法不符。

4、虽然人口压力模式并不认为存在特定的宴飨地区和结构,但是竞争宴飨模式则有这种推断。对这一时期中大部分遗址发掘有限的性质,而且在这一课题上缺乏民族学材料,限制了对这一推断作全面的检验。但是符合这种推断的地区和结构肯定存在于纳都菲安的亚夏伯和贝德哈,以及绳纹期,那里较大的遗址中有空旷的广场,被认为是社会群体举行祭祀活动的场地。因此这一推测部分符合竞争宴飨模式。

􀀇􀀇

5、人口压力意味最早驯化的食物应当是主食类型。竞争宴飨模式认为最早驯化的食物是作宴饮之用的。北美、中美洲以及日本最早驯化的食物包括辣椒、葫芦、南瓜、鳄梨、大麻、油菜籽、薄荷和牛蒡。这些早期作物中没一种可以被认为对消弥饥馑有重要的作用,把它们看作起调料和美味的作用更合适。这个模式中的一个重要例外(近东的小麦和大麦)也可以合理地被归入宴飨条件之中。迪特勒认为这些早期谷物包括玉米,起初在史前可能作酿造的用途比果腹的作用更重要。他认为,酒类生产的关键是在于一些传统社会中有野心的和富裕的人起着调动劳力的作用。他强调,事实上只有富裕的人才负担得起生产剩余谷物的费用,并支付得起大规模地把谷物转化成酒所需的劳力。

狗作为一种驯化物种从人口压力模式来说毫无意义但是它较符合竞争宴飨模式中的角色并很可能是一宴飨的品种驯化的瓢葫芦同样无法被从与饥荒有关的因果关系上来解释另一方面特种葫芦的生产十分普遍并用在宴飨的背景中所以它们也与竞争宴飨模式吻合因此考古证据大部分支持竞争宴飨模式的推断而不支持人口压力模式

􀀇􀀇

6、人口压力模式所作的推断认为,在生产经济中,驯化的重要性是随时间而加强的。竞争宴飨模式认为,在引入最早的驯化之后,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停顿。这一停滞不前的阶段被许多史前学家和古植物学家所指出。最近由布莱克等人所作的工作表明,查巴斯沿海的早期复杂定居社会大部分以觅食为基础。在玉米这一农作物被引入之后的700多年中,他们所消耗的玉米数量并不多。这从竞争宴飨模式来说是合理的,在这一模式中驯化的食品只用于偶然的宴飨

如果弗兰纳利的观察是正确的即由于是一种劳力投入很大的食物初步成型的玉米不可能生产出被现代农民看来在生存上是化得来的产量这就更令人信服了弗兰纳利估计特瓦坎河谷生产的最早玉米每公顷只有60-80公斤甚至更少,而现代以此为生的农民认为每公顷的产量少于200-250公斤就化不来了弗兰纳利也估计只是在公元前2000年也就是说在驯化植物出现后4000年当农业聚落生活开始确立后才取得较高的产量

根据胡恩和威廉姆斯的研究,对一些传统社会中粮食生产重要性的时间同步发展和民族学的观察,显示了一种难以理解的“异常”双重模式分布。这种分布从人口压力模式看来是费解的。但是如果人们设想,对于少于驯化食物的依赖是由于这些食物要投入额外的劳力才能获得,它们主要用于竞争宴飨的相关性,疑点就可迎刃而解了。正如胡恩和威廉姆斯所指出,“如果农业确是另一种资源类型,无法想象对它们会只有5%35%如此微不足道的依赖。”尽管食谱中利用少于5%驯化食物的社会是由于劳力支出过高才这样做(以及仅用于宴飨),但是生存中依赖50%驯化食物的社会应当是那些已经有办法使农业生产的净回报超过了觅食的净回报的社会。这很可能是通过其他社会的或技术因素上的遗传操纵和改造做到的。

总之尽管人口压力模式的推断与实际材料不符但是有关驯化在初期阶段中对生存所起的微弱作用的竞争宴飨模式的推测仍然是成立的

􀀇􀀇

7、最后,人口压力模式设想在资源压力下,粮食生产技术会更容易和更快地向狩猎采集者传播。然而竞争宴飨模式认为,食物生产在具有社会经济等级和竞争宴享的复杂社会中传播最快。在这两种情况下,都需要最低限度适于驯化的自然环境,故排除了极其干旱和寒冷的地区。对欧洲人所接触到的狩猎采集者中粮食生产扩散的粗略观察表明,澳大利亚、大盆地和卡拉哈利的一般狩猎采集者,即使在政府和传教士的鼓励下,甚至对于种植工业化社会中产量很高的粮食也是最迟缓和最勉强的群体

相反从1827到1840年的15年以内欧洲马铃薯的种植在一些上层人物的倡导下传遍了美洲西北沿海的土著社会这些马铃薯的食用主要是宴飨如象在其他地区如黎凡特中海和北欧一样食物生产看来相当容易和迅速地传播给某些中石器群体甚至从一个中石器群体向另一群体的传播也如此很象马铃薯在西北沿海的传播我认为这点取决于这些群体社会经济的复杂程度以及适于粮食生产的当地环境

事实上米克尔约翰和兹维勒比尔认为有限的植物驯化和种植早在新石器文化的影响抵达之前已经存在于一些欧洲中石器时代的社会中了而一旦新石器文化的社会确立大批重要的物品在某些新石器和中石器文化的群体之间交换我觉得中石器和古代期在世界许多地区只延续几千年的原因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技术改造使得开拓利用的资源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使得建立具有竞争经济基础和竞争宴飨系统的复杂狩猎采集体社会成为可能这些条件为粮食生产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驯化在早期扩散中的多样性可以从支持社会经济复杂性和竞争宴飨的当地或区域资源潜力的差异来解释􀀇并结合适于粮食生产的当地气候的差异因此从所见的民族学和史前传播方式所得出的印象看来更符合竞争宴飨模式而不是人口压力模式的假设但是我想强调的是竞争宴飨模式确实推断这种传播应当只发生在驯化食物的净回报等于或大于采集野生食物的净回报时一般来说就象弗兰纳利的材料所表明的早期驯化的劳力支出看来一定是很高的但是在经过了几百或几千年的遗传操纵之后它才能竞争得过野生食物的回报率

小 结

驯化的人口压力模式和竞争宴飨模式,从当代考古学证据的检验上显示了许多明显悬殊的差别。虽然这些假设的某些方面仍含糊不清,并要作一些辅助性的假设以弥补假设和实证观察之间的差距。但是两种假设差别如此之大,使得任何要对它们进行调和是不现实的。

辅助说明能令人信服地用来解释缺乏人口压力的证据,以及否定早期驯化必定发生在边缘的栖居生境之中。虽然人口压力建议者们提出了一些设想,但是他们看来缺乏证据以便能从任何消弥重大食物短缺的角度来解释许多早期驯化所具有的调味--微弱-宴飨的特点。看来人口压力模式也缺乏任何明了的方法来解释民族学记录中依赖粮食生产的双重模式分布。

驯化的人口压力模式有一些重大的缺陷,将它与竞争宴飨模式相比较,人口压力模式总是无法被实证材料所支持,但与竞争宴飨模式吻合。当然还有一些其他模式试图解释驯化,但是它们看来远远不及上面讨论的两种模式来得可信。尽管如此,对有关理论的可信度以及这些其他模式假设的详细比较,无疑有助于促进我们对人类史前史中最重要的一项转变的了解。

原载:海登·布赖恩著、陈淳译,驯化的模式。《农业考古》1994年第1期。

译自:B. Hayden, Model of Domestication. In A. B. Gebauer and T. D. Price eds: Transitions to Agriculture in Prehistory. Prehistory Press: Madison, Wisconsin, 1992,11-19.

编辑:任小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