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淳 | 谈中石器时代

 恶猪王520 2022-11-04 发布于新疆

这是 理寓物内 的第 72 篇文章

编者按

中石器概念在中国不被普遍认可的原因,可能是它时代特征的模糊性。这在我国考古学偏好眼见为实的观念里,是一个令人感到无从下手的课题。但是,解决时代、文化和社会的转变和过渡问题现已成了考古学战略性探索的基石。概念是学术研究的基本单位,学者通过概念将对象转变为可观察之物。中石器概念的要义,就是研究全新世初的狩猎采集者,探索旧石器时代的孑遗如何顺应冰后期的环境巨变而生存发展,并采取各种策略慢慢向新石器时代的农业社会或游牧社会转变。由于我国生态环境时空差异巨大,所以各地中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没有统一的时间尺度,没有划一的文化特征,甚至没有可比的发展轨迹。它需要我们从各地具体情况出发,探索全新世初的狩猎采集者是如何通过本土的生态位适应,或快或慢地驯化或引入家养动植物,最后融入新石器时代农业社会的。如果从文化适应和经济转变这个角度来理解中石器概念,那么它的意义与文明起源一样重要

——————————

一、概念与定义

中石器时代一度曾是个众说纷纭的概念,现在则是史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对象。它涉及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以及农业起源等重大间题,在了解人类经济形态、生产技术以及社会结构的演变上意义非同寻常

.由于中石器时代在许多地方延续时间很短, 而且许多遗存为贝丘和地表分布, 缺乏地层依据, 在没有碳十四测定的协助下, 很难察觉它的存在。同时, 中石器时代区域文化特征差异很大, 缺乏统一的和可以对比的类型学断代标准, 因此常常难以令人信服地来定义和划分这样一个时代

.

1865年,卢伯克在将石器时代分成新旧两段时采用了三项标准: 一是年代学标准, 以动物群为参照,旧石器时代存在绝灭种,而新石器时代均为现生种; 二是经济标准,旧石器时代以狩猎采集为生,新石器时代至少部分依赖驯化的动植物; 三是技术标准,旧石器时代为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磨光石器和陶器。卢伯克的划分标准在碳十四方法问世后产生了明显的缺陷, 即农业, 陶器和磨光石器三者并非同时出现的,它们的发明和使用相互之间并无必然的相伴关系。

.

尽管从定义上看,新旧石器时代分界泾渭分明,但是从史前研究初期,西欧考古学家就发现两个阶段之间有一间断。于是有人提出了一种时代间断论,认为这一时期中欧洲文化特征普遍退化, 广大地区荒无人烟。然而随着考古材料的积累,人们发现有许多遗存既不能说是旧石器时代的,也无法归于新石器时代,于是对这些介于两者之间的文化遗存出现了差异极大的看法。重视它们与旧石器时代文化关系的人将其命名为后旧石器时代Epipaleolithic), 而强调它们与新石器时代文化关系的人, 则称其为原新石器时代Proto-Neolithic)甚至有人把这一阶段的遗存与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合并到一起,命名了一个新的时代——中新石器时代(Miolithic)。

对于这一过渡时代的争议至1870年代, 因皮特在法国阿齐尔洞穴的发掘才获得进展。他发现在马格德林文化与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之间有两套文化层,既不属于旧石器时代,也不是新石器时代。1895, 这一发现正式发表。在1914到1918年间的一些欧洲史前著作中,把这一阶段称之为“旧石器时代后和新石器时代前”。

至于谁最先提出和使用中石器时代这一概念,目前有两种说法。据宾福德描述, 英国人卡莱尔1868年到1888年在印度中部的文德夏山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几何形细石器既与旧石器时代晚期工具又与陶器共生。所以他提出了一个中介工业,称之为中石器。卡莱尔的发现使得布朗发表了一些文章来讨论中石器时代,并提出了石器时代为四分法: 曙石器、旧石器、中石器和新石器。

道格拉斯·普赖斯认为,中石器概念是由韦斯特罗普最早提出的,当时用来区分介于旧石器时代石斧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石器工具。

尽管在一些细节上存在分歧,但是欧洲考古学界基本上达成了一个共识,即中石器时代应当作为一个不同于新旧石器时代的独立阶段来看待。欧洲史前考古学泰斗格雷厄姆·克拉克提出了四点理由:

  1. 从年代学上来看它比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要迟

  2. 旧石器时代的结束与更新世结束同步

  3. 气候和动物群特点可以将其定为一个新的时代

  4. 角工具独有的特征明显与前一时期有别

由于欧洲的农业是由传播引人的, 因此克拉克认为欧洲的中石器时代并不是向新石器时代的直接过渡,而是当时在偏远环境里较为原始狩猎采集文化的残存状态,有点象人与类人猿之间的分枝关系。

尽管中石器时代的存在在欧洲考古学界已成为一项共识,但是长期以来对这一时代的代表性特征却难以取得一致的意见。这一令人困扰的原因在于这一时代具有多种特征跨越时代分布的特点。曾经一度用来界定中石器时代的特征如细石器、弓箭和狗后来都被证明出现于旧石器时代。

自十九世纪以来, 欧美考古学家给中石器时代下过一些定义。1866,韦斯特罗普写道石器时代不同阶段之间的差别实在是如此明显,以至于它们可以按人类显而易见的文明状态而被分成部分

  1. 漂砾火石工具显然是人类在最原始和最野蛮的阶段所使用的

  2. 在爱尔兰和丹麦发现的火石工具属于追逐(动物)为生的人类

  3. 磨光石器代表一个更为进步的也许是乡村期的阶段。下面的术语也许可以用来区分它们: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在此,中石器一词的概念仍很含糊,并没有后来常用的涵义,而且并不具备过渡意义的特点

柴尔德于1927年写道:“显然后旧石器时代文化确实填补了时代的一个间隔,并证明欧洲部分自旧石器时代以来是被连续栖居的但是它从任何实质意义上来说并不是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转折点。

格雷厄姆·克拉克说:“这一术语只不过意味着中石器时代主要是在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之间繁盛的一段时间也许需要强调的是,它不一定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进化的阶段。”

宾福德认为“后更新世阶段的考古遗存一般被称为中石器,它以小型的高度特化的火石工具出现为特点这些工具分布在系统开采水生资源相关的海滨河湖地区较晚的遗址中”。

科兹洛夫斯基指出:“中石器时代一词的含义仅指经济发展方式,并不是年代学。它与全新世初欧洲低地森林区的渔猎采集经济同义。”

1980年代起,大量研究新成果的积累,导致了欧洲考古学界对中石器时代概念和定义作了重大修正,并取得了较为一致的意见。在两篇重要的综述中,普赖斯论述道:“中石器时代仅仅是冰后期到农业引人前这一阶段。要把这一术语加上更多的形式特征只会削弱它的实用价值这一时期的开始按习惯可以定在距今10,000年, 而这一时期的结束则因地而异。粮食生产的扩散在欧洲是一个随时间转变的过程,在东南部始于距今8000年,大约在距今5500年抵达英伦诸岛和斯堪的纳维亚。”

兹维勒比尔强调了中石器时代复杂渔猎采集经济和社会结构复杂化在标志时代上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复杂的觅食适应应当作为定义中石器时代的特点。中石器时代是更新世冰期的旧石器时代文化结束与标志新石器时代开始的农业引人之间这段时间,有时中石器时代或被赋予一种年代学定义,或给予一种较为简单的经济学定义而将其定为冰后期的觅食方式。没有一种定义抓住了以复杂狩猎采集经济为特点的中石器时代社会发展显著进步的关键。”

普赖斯与兹维勒比尔的论述表明,要想从一些器物和个别文化表面形式来界定中石器时代是困难的。中石器时代是史前经济和社会历史显著变化的一个过渡阶段是农业经济出现的序幕

中国中石器时代的概念和定义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了1980年代之前欧洲史前学的同类概念和定义,侧重于从器物所表现的特征来定义这一时代。安志敏在1986年写道:“中国的中石器时代遗存,处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过渡阶段,……。其基本特征是:这时的人类依然过着采集渔猎的经济生活,农业和畜牧业还没有出现,工具以打制为主,用间接法打击制作的典型细石器尤为盛行,仅有个别磨制石器”。

就像欧洲考古学过去采用器物类型和一般经济形态来定义中石器时代所遇到的困扰一样, 我国学者列出的中石器时代特征同样具有跨时代分布的特点,难以应用于实际分析贾兰坡指出:“划分时代,特征或标志必须鲜明,才能使人有所遵循。”所以我国中石器时代所罗列的一系列特征从字面上看虽然鲜明醒目,但是具体应用起来就显得含糊不清了。因为上述所有的中石器时代特征都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只是在数量上没有中石器时代那么丰富和明显而已。

何乃汉根据华南史前文化的分析,对岭南中石器时代提出了条标准:(一)地层含介壳堆积;(二)动物群为现生种,与旧石器时代动物群含绝灭种不同;(三)出现了局部磨光石器和穿孔砾石;(四)不见陶片和通体磨光石器这些特征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这一地区史前文化的变化而处于中石器时代但是从经济形态的描述来看,这一时期与后来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并无本质的不同只不过后者出现了陶片墓葬以及更为多样化的渔猎采集工具,并没有确凿的农业证据。

目前世界考古学界已基本上用农业出现来标志新石器时代的开始,然而用陶器作为标志在我国考古界仍很流行。现在已经确知,陶器也是中石器时代的发明。例如,日本绳纹期与渔猎采集经济共生的陶器就为一例。而在中美洲, 陶器出现迟于农业经济开始。

张镇洪提出了我国中石器时代争议中的一些片面性,即把眼光放在时代特征的共性上,没有意识到生态环境等因素对文化的影响他特别指出这一阶段渔猎经济特化和社会结构转变的重要意义这是我国学者对中石器时代认识深化的一个标志如果我国学者能够对中石器时代经济和社会演变有所共识,这可以说明我国中石器概念正在接近世界流行的同类概念但是在一些具体细节如用陶器和农业出现作为中石器时代结束的认识上应作适当调整把中石器时代看作冰后期开始人类社会在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上进行调节以适应生态变化,并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在理论探讨和具体分析中明显比其他分野标准较为合理而且便于应用


二、特征梗概

生 态  中石器时代的开始以一万年前冰期结束为标志,然而气候转暖并非在一万年前才发生, 而是一个渐变的连续过程据对白令海峡海底岩芯中有孔虫分析和碳十四测定,最后盛冰期高峰阶段距今19,000年的海平面比现在低68,距今16,000年低55,距今12,000年低30, 海平面的升高速率为6/千年海平面大约在5000年前稳定在目前的水平由于海面上升陆地大片平原被淹,据戴维·克拉克估计,在全新世初5000年中,多瑙河三角洲被淹高产土地达一万平方英里,欧洲大西洋沿海失去了大约二万平方英里的土地。气候转暖使低纬度的季风雨区向南北移动,在赤道两侧的温带区形成了大片沙漠和干旱地带森林向高纬度区扩散猛犸野牛披毛犀驯鹿等苔原型动物群被赤鹿糜鹿野猪等森林型动物群所取代

经 济  生态和资源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类生存和经济形态。旧石器时代人类采取的是一种简单狩猎采集方式。由于人口密度低,以家庭为单位,人数在15至50人左右的游群采取流动的方式和相对简单的技术,开拓季节和区域分布不匀的资源。从阿舍利阶段开始,人类已能猎取大型动物,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弓箭的发明使得人类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大型动物。几百万年中人口缓慢的增长使人类已遍布地球上可以栖居的生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很可能已接近土地的载能the carrying capacity:指一个区域利用某种技术而不致破坏该地资源所能供养的人口)。

冰后期生态环境变化对更新世末人口与资源的平衡关系一定会产生相当大的冲击,一些资源的绝灭、消失和迁徙会迫使人类利用以前不利用的资源。这就是中石器时代所特有的广谱革命the broad spectrum revolution)。从生态学来说即从利用K-选择资源r-选择资源的转变。K-选择资源是生态稳定的标志, 而r-选择资源是生态不稳定的标志。海登将这两类资源特点作了比较, 引述如下(表1):

Image

中石器时代广泛利用r-选择资源的广谱经济有两类形式。在资源种类分布平均的地区,经济呈多样化,而在个别资源(如鱼,贝类)丰富的地区,经济呈专门化。但是这两种形式的一个共同点是水生资源利用比重增大。在希腊阿哥立德的法兰齐伊洞穴中,中石器时代早期居民猎取赤鹿, 采集贝类、蜗牛、野生燕麦和大麦,到晚期海洋资源比重大增,每条重达200公斤的深海鱼类—金枪鱼占大型动物的50%。冰后期大片沿海浅水区形成较为理想的贝类繁衍环境。据估计,葡萄牙大西洋沿海贝类的年产量可达一万吨。这种丰富的贝类资源在世界各地形成了大批贝丘堆积。比如英格兰西部沿海,平均5.8平方公里内就有6处贝丘。约距今5500年,人类主要食物为贝类和鱼,也猎取熊、水禽和海豹。英国著名的中石器时代遗址斯塔卡动物遗骸全为赤鹿,令人奇怪地缺少鱼类。有人认为这是一处倾倒赤鹿屠宰下脚料的地点。在北美西北沿海,捕捉洄游的鲑鱼形成了很大的贝丘遗址。

在我国也有相同的现象。比如东北嫩江流域密集分布的细石器遗址显然主要以开采水生资源为主。周围相似的文化遗存多分布在河湖沼泽相的地层中。胶东半岛史前遗址中也有专门开拓海洋资源的贝丘。华南地区所见的洞穴贝丘堆积也具有明显开拓广谱资源的迹象, 并随时间发展而强化,其中螺壳为最丰富的遗存。华南广谱经济延续颇长,定为新石器早期的遗存从经济形态分析似应归入中石器时代

技 术 经济形态多样化可以从技术发展和工具变化反映出来。中石器时代的食物资源多为小型和不易利用的品种, 需要有特种技术和工具才能采集和加工利用。这一时期盛行的细石器和细石叶就是一种多用途工具,从适应广谱经济的角度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技术了。海登列举了中石器时代生产技术和工具的特点,引述如下(表2):

Image

在此需要补充的是, 贮藏技术的发明也是中石器时代的特点最早的陶器和地下窖穴很可能用于这一目的。贮藏对于人口数量较多的聚居,以渡过一年中采集季节的低谷是一项关键的措施。中石器时代种种技术和工具的发明和应用,标志人类对生存所需要的野生物种的利用都达到最大的限度。

社 会  在旧石器时代,由于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匀,人类必须采取较小的群体单位和较大的流动方式生存。在这种简单社会中,任何人与人、家庭与家庭的关系与社会同义。由于食品采集是竞争性的,在资源有限的环境里,人类社会只能维持在最基本的结构层次上复杂的渔猎采集经济使得人们能在较长时间里聚居在一些特种资源丰富的地区,如北美西北沿海捕捉鲑鱼使人口聚集已接近聚落农业人口的下限。这种由社会合作和技术进步所造成的生产力提高,成为简单社会向大型复杂社会转变的基础。这种复杂社会在一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如法国西南部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但是到中石器时代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旧石器时代简单社会的领土概念较弱,人们还必须经常依赖群体间的食物分享来维持生存。当人口聚居,复杂社会形成,这种人口与资源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变成像是农业社会中人口与土地的关系,私有意识形成必然会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这种社会演变被认为在欧洲部分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已出现,表现为洞穴艺术的繁荣。这些艺术品被认为与人口聚居的社会活动有关,包括举行祭祀仪式,以确立首领的权威,做出经济决策,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科恩认为,复杂渔猎采集社会中首领地位的确立在协调群体力量和推迟资源消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使简单狩猎采集社会中的平均主义解体,个人失去了社会和经济上的主动权和流动性。科恩列举了复杂社会的十二项特征:

(一)首脑人物出现。(二)等级制度出现。(三)地区交流扩大。(四)通过宗教仪式形成互惠的社会关系和义务。(五)贮藏食物。(六)组织人力作基本投资。(七)宗教活动与经济决策相结合。(八)社会成员结构趋于固定。(九)金融系统出现,将短期供应转化成财产,以便在食物匮乏时再转化成粮食。(十)贸易网扩大。(十一)对侈奢品需求出现,标志地位并用于贸易。(十二)权力形成。

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在一些中石器时代遗存中已相当明显。例如俄罗斯北部奥纳加湖的鹿岛史前墓葬中就反映了社会地位的变化。从陪葬品可以分出三个档次:地位最高的人陪葬有熊牙制作的项链,次一档的陪葬品是用鹿和河狸牙制的项链,第三档墓葬什么陪葬品也没有。一些儿童墓含有奢侈的陪葬品说明财富的世袭。我国山顶洞遗存被认为可能属于中石器时代,从陪葬的精致装饰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窥视到我国这一历史时期经济贸易技术和意识形态的发展水平。

三、讨论与小结

综而述之, 中石器时代是指一万年前冰期结束至农业开始之间的这一历史阶段。文化特点表现为狩猎、捕捞和采集的广谱经济盛行,生产技术和工具多样化和特化,在一些人口聚居的地方出现了复杂的社会群体结构

从目前的研究所知,农业是在复杂的渔猎采集社会中起源的。中石器时代定居和半定居的人类利用各种动植物来维持生存,并开始有意识地操纵一些动植物的遗传特征。起先把它们作为一种食物匮乏时的补充,后来一些驯化物种在收获稳定性增加时,开始加强对它们的依赖。

动植物的驯化在任何条件合适的情况下都会发生,应是中石器时代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然而,尽管驯化在广谱经济中经常发生,但是世界上兼具当地起源后来又发展到更高级的农业经济的地区则不多。这一状况应与各地气候环境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有关,这使得世界许多地区的中石器时代文化在农业起源后,成为一种残存的利用经济形式由于农业的劳力支出要比利用经济大得多它在发展和传播中一定会受到渔猎采集社会不同程度的抵制。在北欧,农业出现很迟,中石器居民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采纳农业的。农业经济在这一地区的传播并不表现为持续的推进,而是被相当长的滞留所阻断。农业的采纳往往是由于下述几种原因:(一)一类强化开采的资源枯竭。比如丹麦沿海牡蛎,芬兰南部的海豹和俄罗斯北部野牛和野猪的消失,迫使中石器居民转向农业生产。(二)与农业部落的竞争。比如当农业于距今2300年传人瑞典时, 把中石器居民逼到了狭长的沿海地带, 海豹等资源因过度开采而剧减,终于使渔猎经济于距今2000-1800年消失。(三)中石器群体内的变化。比如大约距今3000年,陶器和磨光石器作为贸易品从中欧传人北欧。为了获得这些贸易品, 中石器居民必须大量捕杀海狸取得用以交换的毛皮,致使这类资源迅速枯竭,迫使这些部落转向农业生产。总的来说,中石器时代的终结在各地有特定的原因,并无统一的时间和解释

中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文化交错并存也是我国史前史的一个明显现象。一直被定为北方新石器时代的许多细石器遗存实应划归中石器时代,华南的中石器时代的延续还有待于这一地区农业起源研究的进展。作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中石器时代研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器物类型学的局限性,石器时代的分野标准应当立足于经济形态转变的考虑,即从以选择对象单纯,个体生物量较大的简单狩猎采集经济(旧石器时代), 经选择对象分散的广谱渔猎经济(中石器时代),过渡到以农耕畜牧的生产经济(新石器时代)。虽然器物类型学有助于断代,但是已不宜作为一种绝对或唯一的划分标准.

2.新石器时代的农业起源研究应当留心中石器时代广谱革命在动植物驯化过程中的作用。特别应当关注那些定居和半定居的渔猎经济的演变,这种人口聚居是农业起源的先决条件. 对广谱经济的分析可以了解野生资源与驯化物种之间的关系。对我国农业起源问题的研究, 不仅要关注起源的时间和地点,而且要弄清起源的原因和经过

3.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多样,不同地区史前经济文化的演变和时代过渡会表现出不同的速率、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这种文化区域性差异和发展不平衡可能会影响到以后各地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比如中原地区和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历史几乎一样悠久,但是后来文明演化的轨迹明显有别。同样,欧亚非大陆的农业起源一开始就表现为多种动植物的驯化和复杂技术相结合的特点,在这种经济技术基础上在一些地区如近东和华北演化出灿烂的远古文明。而在美洲大陆从未有过复杂的经济形态,大部分地区表现为单一的玉米种植,除狗以外几乎没有驯化过什么动物。即使被视为文明程度较高的中美洲史前文化也只是基于打制石器生产和少数几种作物的栽培,而这种文明也没有能进化到更高级的阶级社会。近来我国新石器时代文明起源多中心论流行,对这种文化演变的探索,应当留心当地中石器时代经济基础的影响。

4.中石器时代和农业起源研究需要对一个和几个区域的大批遗址和文化群体综合分梳以求从时空上来探索经济文化整体演变的轨迹. 这种研究已不再满足于从个别遗址中辨认和发现炭化种籽和加工植物的器物工具来轻率地对农业起源下结论,而是要了解经济社会演变的进程。因为有时炭化的种籽可能是野生的, 而加工植物的工具在采集社会中也十分流行。这种时代演变和农业起源的研究是要弄清,旧石器时代的利用经济和简单采集社会是如何以一种不可逆转的方式向农业聚落社会转变的

从欧洲史前研究来看,中石器时代的探究早已从关注年代学和器物类型学转向生态学、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研究。过去二三十年中大量著作问世,信息量激增。1973年在华沙召开的第一届中石器时代国际会议,仍是类型学家之间的讨论,只有少数人涉及生态间题。但是在1985年爱丁堡举行的第三届中石器会议上,类型学分析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非议。普赖斯预言,今后十几年中的中石器时代研究将更加重视生态、人口、经济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

在田野工作方面,对大陆架水底遗址的勘探和发掘已经展开。对法国南部斯堪的纳维亚一些海底遗址的发掘,找到了保存极佳的木,骨有机质工具等文化遗存。水下遗址往往含有丰富的陆地遗址不易保存的宝贵信息。

我国中石器时代仍是史前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目前仍然处于讨论概念问题的阶段。中国中石器时代的概念最初也是从欧洲引人的, 我国学者不妨先了解一下欧洲同行们的研究现状,以使制定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研究方案。

原载:陈淳,谈中石器时代。《人类学学报》1995年第1期。

编辑:任小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