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的“上艇”,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 其中不乏上了年纪的爷叔阿姨 这里周末人多,得有四五十个像我这样的老头,也有女摄影师,都一站好几个小时。年纪最大的85岁了吧,一头银发,阳光下挺耀眼,他蛮红的。 我从退休前就开始拍了,从胶片到数码,从卡片机到微单,到中画幅,再到全画幅。 这条路上哪里出片我们都有数,有时候带着外地来的小年轻一顿拍,把照片送给人家。有时候,我就找一个角度,安安静静拍一下午逆光。 乍浦路桥现在去的人少了,那里太空旷,光太“直给”,照片拍出来层次不好。 听说南京西路、茂名路那边现在不错的,穿搭什么的,不输给新天地和外滩源,过几天我们去拍吧。 在武康路安福路口和上海的其他很多路口,有不少“老高”。 尼康、佳能、索尼、徕卡、哈苏,长枪短炮,广角定焦,老爷叔们有最专业的设备,还有最虔诚的拍摄态度。 ![]() ![]() 翻开社交媒体平台 有人质疑爷叔们,也有人觉得他们可爱 他们的镜头里、相册里,有这个城市一年四季顶顶时髦的穿搭,有妆容精致的年轻女孩,也有拄着“司的克”的老汉,还有86岁一头银白卷发的林姐;有牵着手的甜蜜情侣,也有拉着狗的光头老外;有打扮大胆出位的怪咖,还有只是买菜经过的路人……甚至有时候,他们一堆人围在一起,咔嚓咔嚓,只是在拍一只狗、一束光。 “ 老高们说,有些人不理解他们,甚至觉得他们的拍摄堵塞了交通,但他们只是想为这个城市多记录一些美好,“梧桐树下,那么多人,走来走去,每个人的表情里,都藏着故事呀。” ![]() 有人长枪短炮,也有人一部手机就轻装上阵。 78岁的赵佐良做了60多年设计,石库门上海老酒、留兰香牙膏、一只鼎食品、红宝石食品、光明乳业、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 他的代表作几乎囊括了上海人的衣食住行,对于构图、色彩、透视,赵佐良自然是老法师,但老法师这六七年已经习惯了,甚至喜欢上了用手机拍照。 他喜欢黑白,喜欢拍人,拍老人、小人、年轻人……他拍最市井的老百姓,也拍生活在上海的外国人。 在他的600多张“城市素描”里,有这座城市和煦的、温柔的模样:菜场里守着鱼摊喜笑颜开的阿姨、夏天在弄堂里下象棋的爷叔、进博会前开上新车眼神自豪的差头司机、在路上难得歇脚谈山海经的外卖小哥,还有街头热气腾腾的馒头摊和零零碎碎的修鞋小店。 ![]() 赵佐良说,“城市素描”是他自娱自乐的生活旅行,看看人,赏赏景,拍拍照,“时间定格的瞬间,无法再次复制,留下这座城市时代变迁中的一点点影像。 于是,这个秋天,他报名参加了由新民晚报主办的“'幸福上海·美好生活’手机摄影大赛”,每一张照片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也藏着赵佐良对生活的感受和联想。 ![]() 年过六旬的林阿姨也参加了这次手机摄影大赛。 退休后,她试着拾起因为工作搁置了几十年的“文艺梦”,报名参加旗袍队,积极去社区义演,第一次拿起油画棒,跟着小红书学水笔画,最近还迷上了手机摄影,“到哪里,碰到什么有意思的事情,都想拍一拍,发一发,城市那么美好,生活那么美好,值得记录,跟大家分享”。 她兴致盎然地讲起这几年参加过的展览和比赛,尤其是受到过的那些小小的肯定,“特别受鼓舞,像小孩子一样”。 林阿姨欣欣然地说:“真退休了,才发现,现在才是最好的年纪。虽然胃口变小了,名牌也不大穿了,但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真得好好珍惜,得做一点事情。” “ 她说,很多同龄人跟她一样,对生活依旧充满了好奇和热忱,“有什么好玩的、新鲜的,就大胆去尝试、去学习;有什么能帮人的地方,只要力所能及的,就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孙佳音 编辑:小开 |
|
来自: 新用户8284357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