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大佛教名山之普陀山(下)

 hsgzlgg 2022-11-05 发布于山东

法雨寺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赐帑金续建,拆金陵(南京)明故宫移此,重建为圆通宝殿(又称九龙殿),赐额“天花法雨”,改称“法雨禅寺”。该寺坐北朝南,尚存殿堂245间,建筑面积7300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玉佛殿、大圆通殿、万寿御碑殿、大雄宝殿和印光法师纪念堂等建筑。

这里有一个牌坊,上面写着“海天佛国”,可能和这里的静多少有点关联,只有在静寂时才能让人更容易听见海潮的清音,才能让人去体会海天佛国的意境。

名为“日莲池”的池塘。池上的海会桥,海会意指诸菩萨聚会在一起,共德之深与数量之多,犹如大海一样。这座桥是进入法雨寺的正路,桥为光绪十五年(1889年)法雨寺住持化缘募修而成。海会桥横跨日莲池上,将池分割为东西两潭。桥为单孔石拱桥,长约20米、宽5米,两侧栏板的双面浮雕上刻有各种戏剧故事、竹木花卉、飞禽走兽、虾蟹鱼鳖等图案共52幅,雕刻精致,栩栩如生。只可惜现在年久失修,很多有模糊了呢。

石栏柱上雕有小石狮。

法雨寺的寺门不同于一般寺庙的山门,不在中轴线上,而在东南角上,一条青石板路蜿蜒而上,弘一法师等都在这里留下过足迹。山门主建筑为重檐方亭,匾额青蓝底镶金字,上题“天华法雨”四字。

天王殿

天王殿前的塔。据说背对着塔扔硬币,如果可以扔进去,许的愿望便能实现。

玉佛殿,原供有清光绪八年(1882年)普陀山僧人慧根赴印度礼佛,途经缅甸时请得的释迦牟尼玉佛像一尊。像高2米,玉色皎洁,雕琢极工。后来被毁,现在供奉的玉佛高1.3米,是1985年从北京永乐宫移来的。

  




  



九龙殿系法雨寺的主殿。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从南京明故宫拆迁来的,是国内寺院建筑最高规格的一座佛殿。

 殿内八根金柱的柱础是精致的雕龙砖。藻井是按古朴典雅的九龙戏珠图案雕刻的,一条龙盘顶,八条龙环八根垂柱昂首飞舞而下,正中悬吊一盏琉璃灯,宛若一颗明珠,组成九龙戏珠的文体图案。

正中供奉毗卢观音像,

后供海岛观音及善财五十三参群像。观音立于鳌鱼背上,左手托净瓶,右手执杨枝。四周塑观音救七难群像。在观音像两旁有善财童子和龙女相侍。大小百数人物,造像各显特色,画面浑然一体,气势雄壮威严。

后供千手观音,系香樟木雕像,1988年新雕。

寺门亭西是影壁,原是砖雕三龙壁,上书梵文“唵嘛呢叭”,意即神力不可思议,十年动乱中被毁。1987年,在这里建立了九龙壁一座,宽12米,高9米,厚1米,全部用青石浮雕砌成,群龙飞舞,栩栩如生。

大雄宝殿。重檐歇山,面宽五间(宽约32米),进深四间,前有外廊,斗拱承担。殿中供释迦、药师、阿弥陀佛三尊像。

殿东耳殿三间,为“三圣殿”,里面供奉的是阿弥陀佛、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立像。西耳殿三间为“关帝殿”,供关公金坐像。两侧配房(客堂)各五间。

方丈院为全寺最高处,二层檐楼房一排共27间,分隔为五个院。中间七间过去为印光法师方丈室,1941年圆寂,僧众推他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将此改为印光法师纪念堂。

珠宝观音殿建在法雨寺的最高处,方丈殿右旁,有一座精致的珠宝观音殿。殿内所供奉的观音塑像,全用赤金铸成,胸部嵌一颗神奇的珍珠,光华夺目。此殿,一般的香客游人平日是不可任意进去的。

出了法雨寺向右走到车站,在向右走一段小山路,就是杨枝庵。

庵内正大殿供有杨枝观音碑,是普陀山上的三宝之一。万历二十六年(1598),殿宇毁于兵灾,碑亦遭劫。至万历三十六年(1608),宁绍参将刘炳文觅得阎立本观音碑拓本,请名匠重新勒刻杨枝观音碑,并建庵供奉,遂以“杨枝庵”命名。300多年来,殿宇几经废兴,此碑得以幸存。

此碑高2.34米,宽1.33米,中间刻观音大士立像,珠冠锦袍,缨珞飘披,面部丰满,脸似冠玉,右手执杨枝,左手托净瓶,袒露趺足,端祥庄严。此画像线条流畅,造型壮丽,刻划细腻,刚柔相间,造诣深湛,系艺术珍品。杨枝观音碑最神奇的是,去看画中的脚,当你在左边看时,脚是对着左。而站在右边看时,脚又对着右边了。

    网上盛传的法雨寺的“无际大师心药方”,没有找到。转抄如下:

  此药方是“慈悲心一片,好肚肠一条,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末尾道,“以上十味,若能全用,可致上福上寿,成佛作祖,灭罪延年,消灾免患”。

  不只“药材”难买,“服药”方法更是“另类”,“此药用宽心锅慢炒,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于平底盆内细细研碎……每日进三服,不拘时间,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痊矣。”

佛顶山景区:以慧济寺为核心,有海天佛国崖、普陀鹅耳枥树、刀劈石、天灯台等。

法雨寺到慧济寺,共有1088级台阶,名叫香云路。石阶上每隔三、五级,都雕有莲花图案。一路上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那些虔诚的信徒,一级级上去,每走三步便跪拜一次,看着她们个个满脸通红,已非常疲惫,仍然锲而不舍地坚持到最后,手脚由于不断的跪拜已浮肿,一路上到处可以看到这些跪拜者,其虔诚之态实为令人感动。

途中可以看到许多石刻,但有些已模糊不清了。“海天佛国”出自明代抗倭名将侯继高的手笔。在海天佛国崖上又叠一石,高插云海,险而且玄,石上刻着“云扶石”三字。石上有一小潭,如碗若钵,承受天露,日积月累,清冽不腐。云扶石当年郭沫若游普陀山曾出一上联:“佛顶山顶佛。”随行的诸多文化名人对出的下联都不贴切,而当地的一位山民却脱口对出了:“云扶石扶云。”的绝对。

三摩地真正的意义是进入大智慧的境界,有如观自在菩萨的行深智慧. 所以可以说,入三摩地也就是心经里说行深般若波罗密,去了另一个境界。三昧也称为三摩地。三摩地就是定的意思。经上也说过,心住一处,一心不乱,称为三摩地。心住一处,不生妄想,称为三摩地。心住一处,眼根、耳根等六根不染六尘,称为三摩地,心住一处,不生憎爱二心,称为三摩地。心住一处,不分别人我是非,称为三摩地。总而言之,大德心莫生分别,称为三摩地。

佛顶山山门。

“佛顶顶佛”四字的黄色寺墙。

“同登彼岸”。

慧济寺位于普陀山佛顶山上,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原有石亭、供石佛。明朝(1368-1574年)僧人圆慧初创,名慧济庵。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僧人能积扩庵为寺,建圆通殿、玉皇殿、斋楼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僧人德化请得《大藏经》,又经僧人文正大力建造,遂成巨刹,与普济寺、法雨寺并称普陀山三大禅寺。解放初,僧善余等居之。“文革”期间,被拆去禅堂700余平方米,殿宇荒芜,佛像被毁,寺由部队进驻。

1980年开始,由本山佛协集资全面修复,重塑佛像。

  因为建于山谷之间,占地面积有限,所以慧济寺的布局便以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为短轴线,向两侧作不完全对称地展开,左右殿堂、钟楼、厢房等建筑,均以游廊相接,加之中间的天井,便组成多个院落。

屋顶用天蓝、淡绿、鹅黄紫红等色琉璃瓦盖成,阳光下映出万道彩虹成“佛光普照”的绚丽景象。

大雄宝殿中,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和他的两位弟子阿难与迦叶。在主殿中供奉佛祖,与普陀山中其他寺院主殿供奉观音菩萨不同。原来啊,在山顶供奉佛祖而不是观音菩萨,暗示了佛祖至高无上的地位,即使在观音菩萨的道场,也是不能例外的。

大殿两侧的厢房里,塑有“二十诸天”,他们是佛教的护法神。佛教的护法神叫做"天龙八部",代表了八支部队,其中天部和龙部是最为重要的,而我二十诸天,就属于“天部”。为了表示这些护法天神对佛祖的尊敬,他们的姿态都是往前倾斜15度的。

右侧大悲殿供奉的一尊2.7米高唐代观音像,为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最古老佛像艺术,这里也是唯一供奉男身观音的寺院。四壁还镶嵌着总共100多尊线刻观音像,汇集了唐、宋、元、明、清五朝名家的绘画杰作,这些珍贵的观音宝像石刻,也是慧济寺重要的文物珍品。

后院的一尊弥勒佛。

从慧济寺后面西侧向西南望去,遥见对面山坡上兀立着一石,高约6米,石中间一缝隙自顶到底如刀切豆腐,一分为二,此即“刀劈石”。

普陀鹅耳枥,普陀三宝之一。据说此树先由缅甸僧人来普陀朝山时引进,因其繁殖率及低,在其原产地早已绝迹。因此它也就成了普陀的象征,成了佛界的菩提。这株当世珍贵树种生在佛顶山慧济寺的后门西侧,树枝骈出双分。岛上僧尼和群众称它为“夫妻树”。1932年,经著名植物学家郑万均先生鉴定,认为确是一新树种,树龄200年以上,是世界上唯一的一棵,并定名为普陀鹅耳枥,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树种。

站在海拔300多米的佛顶山上远眺壮阔的海景,不远处的洛迦山。像一尊慈眉善目的观音菩萨安详地躺在海面之上呢?要是仔细辨认的话,还可以分辨出她的头、颈、胸、足等等,所以它也被人们称为“睡观音”或“海上卧佛”。

天灯台:普陀最高点

梵音洞景区:有梵音洞、飞沙岙、善财洞、祥慧净院等。

梵音洞庵建于大士灵现瑞相之处的梵音洞上方。兴潮洞合称“两洞潮声”的梵音洞。庵内大殿供鳌鱼观音立像,西侧罗汉堂供30公分高的樟木罗汉500尊。
    在普陀山东端青鼓垒头尽处,与潮音洞南北相对。洞壁陡峭,石劈如门,高约60米,纵深约50米,中飞挂一天然石桥,上建有观佛阁,前可望海,后可观洞,洞深幽,阳光海潮作用下,洞内岩石各显奇形变幻莫测。“天门清梵”就是指梵音洞的奇丽景色。
    梵音洞山色清黔,峭壁危峻,距崖顶数丈的洞腰部,中嵌横石如桥,宛如一颗含在苍龙口中的宝玉,两陡壁间架有石台,台上筑有双层佛龛,名“观佛阁”,是梵音洞观潮最佳处,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御书“梵音洞”额赐挂于此。佛阁下海潮翻滚,拍崖涛声如万马奔腾、龙吟虎啸,日夜不绝。因此,梵音洞又与潮音洞并称为“两洞潮音”,是普陀山上最适宜听潮观海的两个地方。

沿着石阶往下走就是梵音洞了。

梵音洞庵大殿,好象是依山而建整个大殿都是贴着山的。

梵音古洞

梵音嘹亮

观音阁又称瞻圣阁,建于梵音洞石桥上,前可观海,后可望洞,洞中雾霭弥漫,传说观音现身处。海涛入洞,似狮虎吼啸,震耳欲聋。梵音洞瞻圣阁供奉千手观音。菩萨除两手两脚外,左右各有二十手,手中各生一眼。四十手、四十眼再乘以“二十五有”而得出千手千眼,表示有普渡一切众生的无限法力。

从这边再往上走就到善财洞了.传说观音菩萨在这里应化,善财童子当年万里迢迢参访到这里。

    善财先后拜了五十三位“善知识”,最后遇到普贤菩萨,得以“即身成佛”。因此,佛寺中常有以五十三个小孩表示“五十三参”的。佛教建筑中的阶梯,也常铺为五十三级,以譬喻“五十三参,参参见佛。”相传在善财二十五参拜见鞞瑟眡罗居士时,他向善财介绍,南海观音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于是便有了二十六参--即善财童子到普辽山紫竹林拜观音为师之举,成为菩萨的左胁侍。善财是以童子的形象出现的,民间认为他能送子送财。善财是焚文Sudhana的音译,但按照汉字的意义理解,善财、善财,善于理财者也,于是成为"招财童子" 、"看财童子"。因此,香火特别旺!

    山门前,香道平整,地涌莲花,山门古朴,额悬「善财古洞」四字。进山门,迎面一斗大的「佛」字,字上镶「佛光普照」。阳光辉映之下,光芒四射,表「普照」之意于自然而然,形神兼具,可谓之一巧啊。

    折而左行,穿一月亮门洞,即至观音宝殿。小院紧凑,幽静雅致。殿额题「观音宝殿」。内供杨枝观音菩萨宝像,像高二米馀,面容慈祥亲切,右手托净瓶,左手执杨枝,表「杨枝净水,遍洒三千」之意。左胁为善财,右胁为龙女,洒脱飘逸,侍立两侧。东西两壁悬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赞」,木刻精雕,共分五十三格,每格一图,图下有赞,色彩缤纷,形象生动,喻意深刻,别具一格。殿后壁左侧供地藏王菩萨,右侧供药师佛,各执法器,端坐莲台。东壁供送子观音宝像,菩萨慈容,怀抱一子;其子合掌,虔诚作礼,两两相照,遥相呼应,生动非常。

    观音宝殿西侧有一石壁,壁前有洞,此即是「善财古洞」。洞高四米许,宽四.五米,深一.五米,巨石为顶,覆于其上。洞口形如龙口,洞前突起一石,平整如案桌,长三.五米,高宽各一.五米。洞外观其形,酷似龙舌。洞顶更有两根石柱,形似龙角。远远望去,善财古洞恰如龙头一般。洞内石壁上精刻阿弥陀佛立像,左手托莲台,右手垂下,施接引印。两胁镌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立像,合称「西方三圣」。右侧供净瓶观音,缓倾净瓶,普洒甘露,广施娑婆。侧壁刻有「观众生苦,慈航普渡」。左侧供善财童子像,踏莲台,合十恭立,童真无邪,面露微笑,得大自在。旁供一祖师像,名字已无从考证,仅知其于古洞洞侧建茅篷居之,为善财古洞建庵之始,今塑其像以纪之。

祥慧庵原为长慧庵,现在能够看到的建筑是1997年新建的,共有大殿、东西厢房、斋堂、伙房和附属用房等殿宇50间,建筑面积1673.4平方米,妙善大师为之题额“祥慧禅院”。大殿内供奉的是西方三圣,造型端庄、精美,通身都贴着真金,并且像高为全山之冠,让人一见就不禁肃然起敬。

南天门景区:以轮船码头为核心,有正山门广场、海岸牌坊、短姑道头、南天门。

南天门位于南山,与短姑圣迹相对峙。山悬海中,潮落始通,原和普陀山本岛隔一天然石门,后建一石桥,称环龙桥,又称大观桥,自此两山连接相通。过环龙桥,沿山曲径面上,濒海处两堵石壁对峙似门,上横一条石,题“南天门”三字。

进门一宽广平台,冯栏眺望,天水茫茫,山岛竦立,北边狮子石,高大如屋,镌有“山海大观”、“海印发光”等题刻。

  

  

门内群岩耸秀,门前碧波浩渺。门里有梵宇琳宫,宇旁有一巨岩。岩顶平坦,有两处小水潭,潭水清淳发光,俗称狮子眼。岩石上锲有“龙华大会”、“砥柱南天”、“海岸孤绝处”等石刻。据传这是八仙过海时聚会的地方。

对面就是南海观音像,从石缝中看观音。

隐秀庵,普陀山佛教研究院,全国精品寺院。

此地旧时为海滩,滩上有“阔十余米,长百来米,小石自相零附,两侧错列巨细不一形状各异的岩石”,有些石上镌有“短姑古迹” 、“慈航普渡”、“道义同皈”、“第一佛国”、“乐土”等题刻,出没于潮汐浪涛之中,是旧时的天然船埠。船到短姑道头边,可是靠不了岸,还得用长不过一丈、宽不过三尺的小舢板摆渡。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普陀山住持了余、莲禅二僧因虑及潮落潮涨船只靠岸不便,募资用巨石垒成长达11米,宽8米的石条道头。在未建普陀山客运码头之前,凡前来朝山进香、揽胜观光者,都得由此登岸。现在建了客运码头,这里辟为旅游胜迹对游客开放,是普陀山的第一处胜境。

  关于短姑道头,有一个神奇传说:相传古时有姑嫂俩发愿礼佛,几年后凑资买船,渡莲洋朝山进香,船刚泊道头,不巧小姑“天癸”来潮,自愧不洁,不敢下船入山。其嫂短其无福朝圣,遂嘱其在小舟中等候,独自怅然进山拜佛去了。不想时近晌午,潮水大涨,小舟与岸相隔,小姑久坐船中,饥不得食,甚为纳闷。此时,只见一村姑模样妇人,持食盒至岸,边向潮水里投下一些石块,边踩着这些石块径直来到小姑舟中,说是她嫂托她捎来的,放下食盒,便离船而去。过了不久,其嫂进香归来,问及前事,嫂愕然,忽然记起刚才拜佛时,瞻仰莲座,只见观音大士衣裾湿着一片,心里顿有所悟,以为这是观世音菩萨所为,忙不迭又进山到观音面前叩拜了。因其嫂曾在码头“短其姑”,从此,姑嫂泊舟处即被称作“短姑道头”。道头旁自相零附出没于潮水中的石块,传说是大士送食时投向潮水里用以跺脚的石块,遂被称作'短姑圣迹”。

福泉庵,佛教学院的山门。

海岸牌坊始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1919年安徽无为居士陈性良,因祈嗣有感应,募捐重建,三门四柱高9米,宽8米,规模雄壮,为儒国标志性建筑之一。石牌坊四柱三门,最顶上“第一佛国”几字,两边各有“十方同聚”“九界同仰”字样,下方是“回头是岸”额;另一面最顶是“南海圣境”几字,中门上方刻“同登彼岸”额,左右分别是“宝伐迷津”、“金绳觉路”,匾额五重,为北洋政府黎元洪、徐世昌、冯国璋等所题。阳光下,十分醒目。

  石柱上所刻楹联颇有深意:
  之一:
  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
  无机不被,万里无云万里天
  
  之二:
  圣迹著迦山,万国生灵皆乐育
  佛光腾海岛,千年潮汐静波涛
  
  之三:
  一日二度潮,可听其自来自去
  千山万重石,莫笑他无觉无知
  
  之四:
  到这山来,未谒普门当先净志
  渡那海去,欲登彼岸须早回头

慈云禅院俗称慈云庵,位于普陀山短姑道头北端,海天佛国坊西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庵院傍海而筑,临崖而建,东可遥拜水上观音洛迦名山,南与沙雕故乡朱家尖一水相连。前有南天门,山势绵延,浪偎金沙;后依新码头,广渡众信,遥谒观音。庵内一炷清香,院外海天一色。虽与渔都港城沈家门近于咫尺之间,风光迥异却如隔千山万里。

  山门筑于坊侧海崖,紧依短姑古迹。门前置对狮,额题“慈云禅院”。取慈云法雨,佛日增辉之意。

山门左有穿堂门,穿门而人,院落小巧雅致,洁净非常。处于院中,上可观蓝天浮云,侧可闻莲洋潮声。两侧为东西厢楼,中有“圆通宝殿”面海而修,殿宇外敛内放。殿侧植铁树繁茂,殿前放六檐宝鼎。圆通宝殿即慈云庵主殿,殿额题“海月潮音”,为本山已故方丈妙善老和尚所书。

踏上归途。

  回首普陀山。

夕阳西下。

普陀山之行,净化了我的心灵,学习了不少佛门知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