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终身成长》带给我的启发:永远在努力的路上,做真正的“聪明”人

 粮食豆豆 2022-11-05 发布于天津

《终身成长》这本书是美国卡罗尔.德韦克著。关于作者的介绍,书皮内页上列出很多,她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

书中论述了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固定型思维,一种是成长型思维。

你是哪一种?目前处于哪一种?

固定型思维者崇尚天赋,认为努力是不必须的,越努力证明自己越没天赋或不聪明。成长型思维认为“人的才能可以发展”,而努力便是途径。

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主要包括以下这些:

1、不给自己贴标签。

我们都曾给自己和他人贴标签。俗语曰“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要改变其实挺难的,毕竟管得了自己管不了别人。

“他是个不负责任的人”,“说得好听做不到”,“又一次失败了,我就说自己不行吧”,“人家就是厉害,不用学习分数还能这么高”,“天生的聪明,人比人气死人”,“女生的数学就是不如男生学的好”,“男孩子就是不如女孩子细心”.. ...

标签的害人之处在于它会让你相信以后也会如此,不会有变化,不会有进步;给人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扰乱内心,无法集中精力做好当下的事。

固定型思维的人很爱用标签来评价自己和别人,同时也这样评价自己。反观“固”这个字,一个封闭的围墙中加了一个古老的“古”字,固步自封,无法改变。

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书中给出了一个绘画的例子,展示了一些人仅仅用了5天学习绘画的自画像与未学绘画之前的自画像对比图,简直是天差地别,令人无法想象。

(书中的某一页)

我们无法阻止别人给自己贴标签,但是请不要给自己贴上标签。

本书的作者用了整整一本书的篇幅,给出各种正反事例,苦口婆心地让我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得到发展这样一个事实,真的应该感谢她。

承认自己的潜能无限难道不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吗?

2、我可以选择自己的思维模式。

这本书非常好的一点就是不但论述了成长型思维优于固定型思维,还给我们足够的信心去改变和选择。

现实中有很多人为了证明自己很优秀而拒绝努力。觉得努力是一种失败,认为如果一个人足够聪明就无需努力,努力和聪明是矛盾的,不能够统一在一起促进人的发展。

现实中有许多条件比我们好的人却比我们还要努力。最近比较火的谷爱凌和她的妈妈都认为终身学习很重要并践行。

历史上杰出的人物也并不都是天才。书中给出了爱迪生的例子。爱因斯坦之前也被老师视为“笨蛋”。

读完这本书,作为一个老师让我对学生充满敬畏。目前某些学科成绩不是太好的学生并不一定说明他以后学不好。任何评价无论什么形式,都只能说明当前的状态。一个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更何况是一个孩子。

3、为自己的努力自豪。

也许人们就是有一种天性:崇拜天赋和超级英雄。

当一个人在比赛或一次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人们经常会称赞他“你真聪明”,或者“你太厉害了,你真棒”却很少说你是一个努力的人。

如果说“聪明”和“棒”的定义是成功(一种结果),那么不成功(没有取得相应结果)的潜台词就是笨和愚蠢吗?肯定不是这样的吧。

成功的定义是全力以赴并非只是结果。

爱迪生曾说“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成长型思维的人看重的永远是努力。一次没成功,继续努力就好了。事实上,他们会认为只要付出了当下的全力,对于自己就是成功的,无关结果。

固定型思维的人的外在表现总是迁怒于别人或客观条件。成长型思维的目的是获得能力的增长,对事不对人,可以客观分析,能够排除外部干扰尤其是对自己情绪的干扰。

书中给出了许多运动健将的例子,当某一个运动员即使没有取得比赛的冠军仍然能够微笑以对的时候,这个结果对于他来讲也是成功的,因为已经付出了当时的全力,以后继续努力呗。

我想对于我自己和我的学生也是一样的。永远在努力的路上,做真正的“聪明”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