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2新课标研读.Focus on English.|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研读心得体会

 粮食豆豆 2022-11-05 发布于天津

课标是高屋建瓴的,由许多教育教学专家合作编制,课程理念十分先进,聚焦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外延。虽说学习了许多“大牛”专家的解读,但更重要的是自己静下心来读一读,想一想。

(一)新课标下的教学目标怎么写?

作为一线老师,我更关心的是怎样将这些理念和课标应用在教学设计和教案当中。

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我总是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样的三维目标作为课程的目标。这样的课程通常以1到2个课时为单位进行的。

接触核心素养以来,我经常会把英语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以及学习能力” 的1到2个或全部在结合课程文本内容之后直接作为课程目标,但是素养是学生学习之后的一个综合结果,是通过长期积累获得的,应该不能把素养直接变成每节课的目标。素养包括知识,但又不仅仅是知识;素养涵盖能力,但又不仅仅是能力。单纯的一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素养大概是没有用的,但是几年的基于素养的课程对学生形成核心素养是有帮助的,但也因人而异,程度不同。

说实话,第一次看2022年英文课标,采用的是从头到尾通读下来的方法,读过之后学习到了很多新的名词。说“新”其实也不尽然,诸如素养中涉及到的4个核心部分,以及语言技能、学习策略、主题、语篇 等等都是之前接触到的,新课标对于这些要素针对不同学段都做了具体说明,内容十分庞大,标准十分细致。

课标的第四部分也就是课程内容中有一个图,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内容结构示意图,这个图中间是有一个类似太极的形状,分别标注着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这个是英语学习的核心内容。我们设计课程也好,做活动也罢,最终的目的和核心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英语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

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怎样习得呢?就是基于不同的主题和与不同类型的语篇,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和示范使同学们掌握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当然课标中对于什么学段的学生掌握什么等级的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都有明确的说明。

这个图形的最外围写着3个短语,第1个是学习理解,第2个应用实践,第3个迁移创新,这三者之间是有联系和逻辑关系的。我们可以注意到,学习理解和应用实践是相互促进的,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也是相互促进的,但是学习理解并不能够直接导致迁移创新,所以应用实践起到了桥梁作用。

知道了这些大体的内容其实还是有些不知所措,因为这么庞大的内容体系如何运用到具体的教案设计中呢?或者说在教学设计中可以依托或者摘取其中的哪些部分更为适当呢?

所以第二遍看课标时,我先看的是课例。从课例中定位相关的内容,再在课标中寻找哪些成块的、成体系的相关内容被应用到了教学设计中。这样便知道怎样把这些庞大体系的内容具体运用到课程设计中了,同时知道了哪些内容是经常会被用到教学设计中?

基于此,我认为课标应该倒着看,从课例往前看。

例如课标中第157页案例3,5~6年级对话语篇教学设计"Do you do chores at home?"老师对语篇研读后再具体设置教学目标时,主要分为三个维度,那便是“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其中,“迁移创新”维度设置了两个教学目标,如下图所示:

(课标中的案例3)

其实凡是听过王蔷教授讲座以及教授过她主编设计的多维阅读绘本的老师应该对这三个短语以及英语核心素养中涉及到的二级维度都不陌生。这几个词汇频繁出现在多维阅读绘本教师用书中,实际上给老师一个很实用的指导。

在反观英语核心素养中各部分的子标题,例如语言能力包括感知与积累,习得与建构、表达与交流;文化意识中涉及到的比较与判断、调试与沟通、感悟与内化;思维品质维度中涉及到的观察与辨析,归纳与推断,判断与创新以及学习能力维度中涉及到的乐学与善学、选择与调整、合作与探究。都可以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获得,或者我认为可以把“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看成课程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而这些细小的维度针对于不同学段的具体说明则可以当成针对不同学段教学设计和活动的层次的依据。

上图目标1学习理解类目标中的获取、梳理语言能力中的感知与积累,习得与建构相关,于是便可以在课标中查看基于该学段感知与积累,习得与建构的相关要求。

上图目标2应用实践类目标中的分角色表演与学习能力中的合作与探究相关,于是便可以在课标中查看该学段的具体要求设计活动要求。

目标3和4迁移创新类目标与思维品质中的批判与创新相关。同样可以设置相关活动,完成该阶段的具体目标。

所有这些目标都可以匹配相应的课堂和课后活动。核心素养需要基于真实问题设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讲授。

正如课标中说到的,“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活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全程中持续发展。”

所以我认为“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也就是上述图形中最外围的部分)才应该作为英语教学的课时目标被放在教案中以取代传统的三维目标。

可以以最深入浅出的方式描述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易懂,老师上课有的放矢,学生更不会迷茫。

(二)语言能力和语言技能的关系是什么?

新课标中出现了两个词,一个是语言能力,另外一个是语言技能,针对不同学段都给出了具体要求。

语言能力和语言技能相同吗?如果是同一个东西,为什么会出现两次,而且都用了好几页的篇幅去阐述呢?如果不同,那二者的关系是什么呢?

以下是我个人研读后的理解:

1、技能是三维目标的一部分,被描述为“知识与技能”。

“技能主要指各学科要求学生需要掌握的心智或操作技能,如语文英语中的听说读写。”

新课标中阐述的语言技能主要包括理解性技能表达性技能两种。个人觉得理解性技能是基于听、看和读等语言输入过程所产生的理解、推测、比较、概括等学习行为。而表达性技能则是基于说和写等语言输出过程所产生的交流、叙述、表演、描述、书写、制作等等学习行为。

2、能力则是核心素养的一部分,也就是英语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能力等。

新课标中描述的语言能力包括“感知与积累”,“习得与建构”,“表达与交流”三个维度。从字面意思上说,感知与积累与理解性技能更相关,而表达与交流则与表达性技相关。习得与建构则位于两者之间,与理解性和表达性技能均相关。

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语言描述看出这一点。基于二级也就是五六年级阶段的描述:语言技能--理解性技能中“比较语篇中人物、事件或观点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尝试从不同视角观察、识世界”与语言能力--感知与积累中"能读懂语言简单、主题相关的短简语篇,获取具体信息,理解主要内容"以及语言能力--习得与建构部分中“能获得有关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基本信息,能识别常见语篇类型及其结构相关。

语言技能--表达性技能中关于交流、表演、描述、书写、制作等的描述与语言能力--习得与建构中的描述以及语言能力--表达与交流中的交流、表演与书写等有异曲同工之妙。

3、语言能力比语言技能的内容更丰富。

新课标中对语言能力的定义:“语言能力指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知识以及各种策略,参与特定情境下相关主题的语言活动时表现出来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由此可见,语言能力本身就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部分。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语言能力和语言技能之间有那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了 。

只不过语言能力的内容更丰富,它不仅包括技能还包括知识,不仅包括语言技能还包括学习策略。包括知识(语音、词汇,词法,语篇和语用知识)和策略(二级学习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和情感管理策略”)的语言能力更加清楚的告诉我们学的是什么以及怎么学。

对于语言能力中融入了学习策略可以在定义和具体学段描述当中发现,例如定义中有非语言,而交际策略之一便是借助非语言(目光、表情、手势、动作等)及线索理解他人的信息和意思。

综上所述,语言能力与语言技能有相似之处,但是不同。语言能力内容更加丰富,不仅包括语言技能同时包括语言知识,通过与学习策略相结合告诉我们如何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三)单元内容分析与课程内容的对照分析

新课标课程内容包括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要素。每一个要素都有分学段的具体描述。

大单元教学中的单元分析强调对整个单元内容的整合,势必需要用到课标内容。面对庞大的课标内容,怎样做到一一对应,有的放矢呢?

通过研读新课标,以案例2 5~6年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4课时)中的单元内容分析为例,对标课程内容诸要素,帮助自己清晰理解课标内容和单元整体设计思路,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1、关于主题

(课例部分

首先看主题部分,该主题 属于“人与自我”范畴中的“劳动习惯与技能,热爱劳动”,可以定位到主题内容要求(二级)“人与自我”中“生活与学习 做人与做事”主题群的第9个子主题,即“劳动习惯与技能,热爱劳动。”

(课程内容-主题部分

2、关于语篇

再继续看单元内容分析中的第一句话,涉及4个语篇,这里出现了语篇 这个关键词,我们可以定位到语篇内容。

(课例部分截图)

                                      (课程内容-语篇部分

单元内容分析中涉及到的对话、配图故事和说明性短文都可以在语篇二级内容中找到对应的内容,也就是1、2、3小点中的具体描述。这样的描述可以帮助我们对语篇内容进行正确地识别。

3、关于语言知识

(课例部分截图)

“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知识。”

表格中的家务一词反映了语用信息,即家庭--做家务的情景。虽然语用知识内没有明确出来,却可以使我们明确这是一种具体语境,在这种特定语境内可以运用一些具体表达。

(课程内容-语言知识-语用知识部分截图

“核心短语、核心句式”包括单词则包含了一些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这些应该出现在具体课时教案中,这里没有过多赘述。课标中也有相应的表格以及单词语法表。

4、关于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

(课例部分截图)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这个表格上方的这句话“以下为学生需要在本单元学习的核心语言知识和技能与策略”。除了上面提及的语言知识,还有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 需要引起注意,它们同样是英语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并没有说语言能力,而是强调语言技能。语言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一部分,是学习了一段时间(以学段为单位)之后的总体效果,而放在单元或者课时教案中,语言技能比较适切。

上述表格中关于语言技能的描述都可以在相应的语言技能学段描述中找到。例如课例中“在看图、听对话的过程中,获取并梳理有关时间、人物,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信息”以及“找出文段中段落主题句,体会主题句与段落内容之间的关系”与语言技能--理解性技能中第2点“借助图片、图像等,理解常见主题的语篇,提取、梳理、归纳主要信息”,第4点“归纳故事类语篇中主要情节的发生、发展与结局”,第7点“概括语篇的主要内容,体会主要信息之间的关联”的匹配度非常高。

再如课例中“得体表达对做家务的态度和观点”,“结合自己创意设计的机器人形象写几句话,并向同伴介绍”与语言技能--表达性技能中第3点“围绕相关主题和所读内容进行简短叙述或简单交流,表达个人的情感,态度和观点”,第5点“简单描述事件或讲述简单的小故事”以及第6点“围绕图片内容写出几句意思连贯的描述”很相似。

(课程内容-语言技能部分描述

而上述表达中基于图片所做的联想和学习以及归纳整理可以运用学习策略--认知策略中“借助图表、思维导图等工具归纳整理所学内容”。结合自身经验,创意设计机器人并分享又与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在学习内容与个人经历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以及学习策略--情感管理策略中“主动与同学开展合作学习,乐于与他人分享学习资源和策略方法”相对应。

而对于该教学设计相关的文化知识没有明确反映,因为各个国家的人都需要做家务,文化知识对于该单元的知识学习影响不显著。但是也可以在“ 行为举止,生活习俗,饮食习惯,待人接物“等方面做一些内容查找作为拓展学习。

(四)研读单课时教学设计

基于新课标中的案例3 5~6年级对话语篇教学设计,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语篇研读,第二、教学目标,第三则是具体的教学过程。最后还有一个案例评析。

关于语篇研读部分,熟悉王蔷老师多维阅读教材的老师应该对这个语篇研读很有感触,对What WhyHow很熟悉,多维阅读中对每一个文本都基于三方面做了分析。它们分别指出了语篇内容,作者写作意图和语言重点,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备教材,过程中让教师对文本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认知。

第二方面是教学目标,紧紧围绕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 展开,层层递进。它们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内容结构示意图最外围的部分。通过三个目标的达成,对英语课程内容进行学习(目标后紧跟核心短语和核心句型,这些都是课程内容-语言知识中的重点内容,在这里单独明确)。

第三个是具体教学过程,可以看到教案有三列,分别是教学目标、学习活动和效果评价。

学习目标就是以上提到的基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三个维度建立的。学习活动的描述都是以学生为开头,表明学习主体是学生。

这些学习活动都是基于学习理解所对应的核心素养和语言技能、策略设置的,可以发现一些关键词,例如预测、感知、观看、验证、理解、听录音跟读、分角色朗读等等 

除了学生活动还有教师活动,教师活动主要体现在效果评价方面。教案应该体现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单纯的教师活动可以是写教案,单纯的学生活动可以是做作业,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和教师活动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

教学评价中涉及到的关键词包括观察、提问、追问、鼓励、指导和反馈、发现问题和提供帮助基本上是基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产生的,同时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例教案部分截图)

在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类活动中也能找到类似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告诉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做些什么以及怎么帮助学生。特别是效果评价,从它使用的动词可以看出教师的这些动作是在课堂上随即发生的,反馈及时,促进教学评一体化。

值得注意到的是,在每一个教学目标下面,还有一个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是以教学目标作为划分的,同类型的教学目标只书写一个意图,例如虽有两个迁移创新类活动,只书写一个总的设计意图即可。设计意图告诉我们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达到课程目标或者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设置这些有效的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更像是一个中心思想具体教学环节是围绕这一中心思想展开的。所以我认为可以先书写设计意图,后罗列具体的教学环节,这样才能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助力达到教学目标 。

个人觉得在这里还应该加入一个对学情的分析,因为每个班的学情不一样(或者同样一个班级有不同的层)。即使学习同样的知识,学生们接受和掌握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学情的分析。所谓的备学生。当然,这个案例是基于56年级学生做的教学设计,已经考虑到了学生整体学段的学情。

以上是我在新课标研读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可能也不是什么重大的发现,只愿站在一线教师角度,给研读新课标提供了一些新视角。感谢您的观看和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