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年级小娃|关于学生个人物品收纳的几点建议

 粮食豆豆 2022-11-05 发布于天津

今天早上来到学校,看到四个同学Guan宇、Yi然、Yi茜和Ze天在分工做卫生,两个人扫地,两个人擦白板。我觉得很好,给他们点赞。同学们眼中有集体,为班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真的非常好。

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诚然要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才行。关于同学们个人物品的收纳还要持续付出努力。这个努力不仅仅源于学生本身,还有老师和家长的努力。

本文针对学生个人物品的收纳和整理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重视分类整理物品的能力培养。

把类似的物品分类放置对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十分重要,发生在学生所处环境的各个方面,所以这项能力需要持续加强。

午餐用具包括筷子、勺子、餐垫需要放在一个小兜里;学科书籍需要排列整齐放到书包里;每个学科的本子,例如拼音本、生字本、田字格本、数学本、美术本等等需要放到一起;铅笔、橡皮、尺子、剪刀等等文具和用具需要放在铅笔盒里;诸如此类... ....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这些基本的收纳规则需要时常提及和向孩子明确出来。一年级孩子还小,成人觉得很简单的道理孩子们有时是不理解的或者他们需要有人明确地告诉他们且避免模棱两可。

每天来到学校之后可以把文具盒、彩笔之类放在书箱里,因为可能这些用具每节课都需要用,所以不用往书包里放。这样也避免了课间去拿各种文具浪费掉的时间,而用于去厕所、喝水和同学交流等等。

校有校规,书包的摆放规则,水杯的摆放位置都有明确的要求。孩子们入学已经有两个月的时间,对这些规则已经很清楚了。每天到达学校的第一步便是收纳、摆放个人的各类物品,拿出晨读课本或书籍。

第二、明确家里的责任区,家校合力保证规则一以贯之。

在学校一个样,回到家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不利于孩子规则意识的养成或产生时滞。

家里可以让孩子整理自己的衣柜和书柜,持续锻炼物品归类和收纳。衣柜是一个非常好的训练场,袜子应该归到一类,上衣归到一类,裤子归集在一起等等。当然根据季节、衣服的薄厚,也可有不同的分类方式。通过这些活动能够加强孩子的分类整理能力。

孩子的书柜同样是一个练习收纳的绝佳场地。不同的书需要摆放在不同的位置,比如故事类、学科类、人文类、图画等等,可以分门别类的放好。同时,保持书柜和书桌的整洁。对于书柜的整理,前期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做,也是对孩子进行一下指导。把不同门类的书按照顺序摆放在书柜的不同位置并做好分区,也可以做一个小小的标签贴在相应的位置,让孩子一目了然,知道刚刚读完的书需要放回原处。

通过这样的练习锻炼孩子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

我见过有些孩子,转天上课需要准备的学习资料没有准备好,然后跟老师借手机打给家长并让家长送过来。曾读过杰出教师雷夫.艾斯奎斯老师的书籍,他的做法是让孩子直接跟老师说明一下即可,不是什么天大的事情,也不用家长着急送过来。因为家长也有家长的工作需要做,即使是让已经退休的长辈送过来也是没有必要的,自己的过失需要自己承担责任,而不能转嫁给他人,让别人代替承担。

教育如何帮助孩子成才?是一个特别值得思考的问题,自己也看过很多文章,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也有的文章说家长在孩子教育过程当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等等。

我觉得一个人能否成才,自己应该承担起责任。生活中的小事没能做好更应该由自己负责。责怪别人而不反观自己,永远找不到前进的内驱力。对于学生,只有发觉自身内驱力,对自己真正负责,才能找到学习的乐趣。这个过程中,老师能够平心静气地给出各种建议,但是最终的决定权永远在学生自己手中。

第三、收纳整理要有时间观念。

收纳训练就是整理物品,当然在学校不可能无限期地等待同学们整理物品。例如午餐前的餐垫摆放,午餐后的书桌清洁,放学时的物品整理,每节课间的书籍用品准备等等,都有一定的时间要求。

孩子需要在这个时间段内完成一个个小任务,像是通关打怪。通关打怪成功,孩子会获得一种成就感,体验自主感和勤奋感。通过持续的练习和重复,不断完善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熟能生巧。

曾经有人说,看一个人做事的思路是否清晰,他的私人空间最能说明问题。他的房间是不是收拾停当?所有的东西是不是分门别类都放好?如果一个学生书包里乱糟糟,自己教室的盒子中也随意放置各种杂物,那么就很难思路清晰地去做好一件事。空间的干净整洁有助于提高人们做事的注意力。思维过程也需要细致管理。

此外,同学们偶尔会出现找不到学习用品和书籍的情况,这就是没有物归原处。用完的东西没有及时放到指定的位置,下次再用的时候当然不知道去哪里找,或者需要浪费很多时间才能找到。倡导关心教育的内尔.诺丁斯在《学会关心》一书中明确指出对器物关心的重要性。物归原处,帮助学习用品和书籍找到它们的家 ,慢慢学习细心耐心对待它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