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门是唐大明宫遗址的南部入口和中轴线起点,始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是大规模营筑大明宫时,于南墙也即长安城北郭墙东段开辟修建的,其上筑有高大的城楼。其地位如同太极宫中的承天门,与含元殿相配,是唐代皇帝出入宫城的主要通道,也是皇帝举行登基、改元、宣布大赦等的重要场所和国家象征,其规格在大明宫所有的门中是最高的,当时还为此门在南面开辟了宽阔的丹凤门大街。
遗址概况 丹凤门门址属东西走向,由黄土夯筑而成,由东西墩台、5 个门道和隔墙,以及东、西两侧的城墙和马道组成。其中,西外门道、西内门道、中门道及隔墙、墩台以及城墙和马道保存状况较好,在墩台和马道边缘还发现部分包砖遗迹。而东内门道之东半部以东的各部分则破损严重,仅剩下最底层的夯土基础。
整个门址基座东西长74.5 米、南北宽33 米、保存高度约为2 米,唐代地面以下的基槽深2.2 米。门向北偏东1°20’,恰与含元殿中轴线的方向一致。
(1) 墩台:西墩台保存比较完整,在现今地面以上尚存2 米余高。东墩台则荡然无存,仅留夯土基槽。但钻探和发掘情况表明,其形状、大小及折角等均与西墩台几乎相同。 (2) 门道:门址共有5 个门道。西侧3 个门道的保存情况较好,而东外门道已经破坏无存,东内门道也仅存西半部分。从现存门道遗迹以及东部夯土基础的轮廓与西部现存夯土基座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对称判断,这5 个门道的形制及大小相同,净宽皆为8.5 米、南北净深为33 米(地表残存部分最多为24 米)。 (3) 隔墙:门道之间各有隔墙,系在门址夯土基座上夯筑而成。共有4 道,东侧的一道已不复存在。西侧的3 道夯土隔墙存高0.3 ~ 1.8 米不等、宽均为3 米。如果加上其两侧排叉柱之间隔墙厚度,门道间隔墙厚度可达3.8 米。隔墙的两壁均较陡直,夯层结构清晰,每层的厚度一般为8 ~ 10 厘米。由于隔墙的南、北两端已被破坏成断崖,故原来的斜面收分等情况已不清楚。 (4) 城墙:门址墩台的东、西两边均连接有夯土城墙,应为大明宫的南宫墙。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勘探结果,此城墙同时也是隋代大兴城和唐代长安城北城墙的东段部分,表明大明宫的南宫墙是沿用已有城墙而筑。 (5) 马道:共发现2 条,呈对称状分布于门址墩台的东、西两侧,并沿城墙的内侧筑成;皆呈长条形,长均54 米、宽3.5 米。东侧马道仅存基槽部分,西侧马道保存略好。
历史沿革 在《陕西通志》卷九十三中收录宋代樊察《慈恩雁塔题名序》中载:( 大雁塔)“南对玉案雾檐诸峰,东枕曲江,与大明宫丹凤门端若引绳,气象雄伟,甲于天下。”另据记载,当时含元殿是整个长安城的制高点,与大慈恩寺的大雁塔在同一南北轴线上,当年唐皇帝便可在此遥拜大雁塔,远眺终南山。 唐玄宗以前,大赦、改元的赦令多在太极宫的承天门宣布。唐肃宗执政以后,皇帝起居在大明宫,故而大赦、改元的诏令在丹凤门宣布,肃宗改元、德宗登基之大典及穆宗、武宗、宣宗等大赦之典都是在丹凤门城楼上举行,同时皇帝也常在此处宴请各国贡使,唐玄宗就曾在丹凤门宴请契丹、突厥等使者。唐肃宗至德三年(758 年)曾改名为明凤门。唐僖宗广明元年(880 年)12 月,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攻占长安,在大明宫登基,也曾“登丹凤门下赦书,国号大齐,改元金统。” 丹凤门的最后毁弃年代,应与大明宫的最后废弃时间相一致,即天佑元年(904 年)时,朱全忠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毁长安宫室百司,自此大明宫成为废墟。2005-2006 年,在对丹凤门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大量木柱焚烧炭迹,也证实了丹凤门当初毁于大火。 同丹凤门相关的文献记载还有: 旧唐书穆宗本纪:长庆元年正月,法驾赴南郊。···祀昊天上帝于园丘,即日还宫,御丹凤楼,大赦天下。改元长庆。 (穆宗元和十五年)二月丁丑,御丹凤楼,大赦天下。宣制毕,陈俳优百戏于丹凤门内,上纵观之。 <<唐会要>>卷八十六:至德二载,改丹凤门为明凤门。 <<全唐文>>卷七百四十李庾(懿宗时人)两都赋(并序):“其内则有太极承端,通址含元。······龙道双回,凤门五开”。 历史价值 大明宫是唐长安城三大内中重要的宫城。丹凤门作为大明宫的正南门,是皇帝出入宫城的主要通道,是皇帝宣布大赦和改元的重要场所,是唐王朝重要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它昭示了唐王朝的“威德四海,功过千秋”,见证了诸多历史事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丹凤门遗址墩台规模之大、门道之宽、幔道之长,均为目前隋唐城门考古之最,对于认识唐代宫廷建筑、唐代城门建筑具有重要价值。它代表着我国唐代宫廷建筑在尺度规模、总体布局、建筑艺术、施工技术诸方面所达到的最高成就,是东方古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充分体现出这座宫门的规格之高和宏大的皇家气派。见证了我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文明。丹凤门与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一起,也集中反映了当时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建筑技术精湛的基本状况。 科学价值 距今1000 多年前的丹凤门所在的大明宫遗址是中国考古研究最多、时间最久的古代宫城遗址。丹凤门有“盛唐第一门”之称,为最高等级的“五门道制”, 即有五个门洞,形制规模为隋唐城门考古之最。是我们了解当时大型土木建筑构造技术不可或缺的文物资料。 丹凤门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修正了以往考古钻探的初步结论,证实了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为研究唐长安城格局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对于中国封建社会中期之前的土木结构城门的构造方式、营造工艺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最终解决了有关丹凤门形制的学术争议,推动了隋唐考古学研究的深入,该遗址所在的大明宫遗址己成为持续、长久的考古学研究基地。 丹凤门遗址蕴藏唐文化内涵,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古代宫廷史、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艺术价值 唐朝的国力,当属中国古代之首;大唐国都,堪称古代世界帝都之冠;而唐之皇宫大明宫,如日之升,被誉为“中国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丹凤门遗址城门墩台所显示出的建制规模、建造工艺,可以看出丹凤门是隋唐建筑艺术的顶峰之作。遗址出土的长方砖、方砖、板瓦、筒瓦、瓦当、鸱尾等遗物,呈现出成熟的部件造型和装饰处理方法,反映出精湛的工艺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文字编辑:IICC-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