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向低效的第一步,使用学习,作为给自己的安慰

 老余话语文 2022-11-05 发布于江苏

01

写这篇文章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简单的小笑话,这个笑话应该并不是一个陌生的笑话。

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天,出门买菜的妻子回到家,高兴的对丈夫说:“今天我可厉害了。”

丈夫说:“怎么了?”

妻子说:“今天我回家的时候,并没有坐公交车,而是跟着公交车一路跑回来了,所以我今天莫名其妙之间赚了2块钱。”

丈夫听了之后,笑着说道:“哎呀,你真笨,你应该跟着出租车跑,这样你就赚了14块钱了呢。”

很多人看了这个笑话会啼笑皆非,毕竟我们从一个上帝的视角上来看,我们会觉得妻子和丈夫本身来说是钻了牛角尖,其实妻子本身跑回来就只不过是一个用体力作为代价省钱的做法,这个行为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换了个参照物给自己带来更多的自我安慰,这个只能说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愚昧。

很多人把这个当做笑话来看,因为这个是“其他人”做的事情,我们站在上帝视角自然会分清事情的是非对错,但是其实很多时候,这个“丈夫”,亦或于“妻子”,却又是我们很多人生活行为的写照。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这件事“被解释”出来的意义,会高于这件事情“真实的意义”,最终淹没我们的理智。

02

我一直都对于现在的教育感到不是非常的满意,而其实更不满意的,除了那些孩子之外,更多的就是那些恨铁不成钢的家长。

而这些家长,可能因为社会压力,或者因为周围人的攀比与面子,会让他们过早的把焦虑传递到孩子身上。

焦虑的人,会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非常明智,但是绝大多数时候,他们都是欠理智的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在多年之前,我带的一个一对一的孩子,我就用小海称呼他吧。

小海并不是一个很笨的孩子,但是也绝对谈不上聪明。

他和很多孩子一样,在一个中等的学校,处于一个中等的成绩。

他也与大部分的“中等程度”的孩子一样,有一个焦虑的母亲,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人,往往是这个世界最焦虑,最渴求于改变命运的人。

而焦虑的人,会做的,永远都是最直接的事情——她会逼着孩子,无时无刻的,处于一种“学习”的状态。

不管是过年,还是出去玩,“看点书”或者“做点题”永远是小海妈妈的口头禅,而在绝大多数的时候,电视电脑游戏这些,成为小海妈妈眼中罪恶的源泉,只要小海做出这些放松的行为,没几分钟,就会听到他妈妈的声音从耳边响起——小海,作业做完了么?作业做完了,补课班的题目看了么?补课班题目看完了,新的课程预习了么?

而在焦虑的影响下,小海成为了那个,被很多老师扼腕叹息的那个——“明明很努力,但是成绩就提不上去”的笨孩子。

03

一对一的好处就是能够对于孩子的学习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接触小海之后,我发现小海身上所具有的问题——他永远会在相似的题目上反复出现问题,永远不吸取教训亦或于反思自己的学习。

他虽然重复的学习与堆砌努力,但是他努力本身来说,效果非常的差。

我一开始也疑惑他为什么屡次三番会这样,而过了一阵子之后,我终于明白了他之所以会如此低效的原因。

因为在焦虑的环境中,唯一能够避免自己母亲数落的方式,就是学习。

他母亲不管他究竟是不是有效的学习,只要小海做题目,就可以避免母亲的喋喋不休,而也正因此,久而久之,在他心目中渐渐的形成一个价值观——只要学习,就是一件不会错的事情。

没错,用小海的话来说就是,只要我处于不断做作业的状态,我就做了一件“没有错”的事情。

04

小海的行为本身,是不是就有点像我开头故事讲的那个丈夫。

用自己对自己行为自欺欺人的解释,来获得内心的这份自我安慰。

我们看这个笑话的时候,觉得这个丈夫是愚昧的,但是我们仔细看完之后,我们又不难发现,这个丈夫身上,有着我们很多人身上的影子。

在大学的时候,我都看到过这样的人——“我不管我现在学的东西有没有用,只要我学了,那就是对的。”

我看到大学有人天天泡图书馆,每天看成功学的东西,在得到,喜马拉雅这些学习类APP上买了不知道多少课程,上车听,下车听,无时无刻处于这种“学习”的状态,但是他的生活状态却并没有改观。

成人世界中这样的人更是比比皆是——我只要处于“工作”的状态,就永远不会错。

我虽然平庸,但是我因为忙碌而让自己觉得问心无愧。

连成年人身上都有这种问题,“活到老学到老”成为所有人想要改变命运下焦虑的借口,更何况那些处在高中的,没有建立完整世界体系认知的孩子?

05

还有一点是最可怕的,那就是,在“学习”这样一种,在焦虑环境下被过度崇拜的价值体系之下,很多人对于自己行为,丧失了理智的判断——学习或者忙碌这个状态本身会削弱我们本身对于低效行为的负罪感。

很多孩子每天都在刷题,明明知道这么做是没用的,但是为什么很多人还在刷题?

除了迷信的信任那句“量变到质变”的古训之外,更多人是因为他们在“学习”这一被认为绝对正确的行为引导下,抹去了对于当下学习与忙碌行为本身所带来的真实的价值的反思和批判。

某种意义上来说,那些看上去非常努力,但是却碌碌无为的人来说,他们的问题就在这里。

他们丧失了,对于低效行为的,负罪感。

06

最后我们要说的,就是这种麻醉下,其实你并不会因为自己的麻醉而快乐。

人最高效的时候,一般是在情绪最为顺畅的时候,低效时候,人的努力,只会给自己带来情绪上的内耗。

对于绝大多数用学习这个行为来自我麻醉的同学来说,他们每天都在处于一种“内耗”的状态下,他们每天都在“我本该”和“我还是”这样的价值之间不断的徘徊。

就比如小海,他对我说的最多的,就是“我刷这么多题目又没用,有这个时间,我本该去打游戏的,至少还能爽一爽。”以及“算了,我还是读书吧,至少成绩差我妈不会说我,我打游戏之后成绩不好了,第二天家里屋顶都要掀起来了。”

而在这样内耗下,他的学习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他丧失了高效所应该具有的专注与能动,而拥有的只有形式上的满足与应付,只要没有他母亲在的时候,读书永远不会成为他的第一选择。

很多厌学的孩子,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他们感觉自己努力永远得不到好的结果,这样的无力感才让他们选择放弃。

我问过年级第一的孩子,也问过年级倒数的孩子,至少有一点我是知道的,在现在的学校体系中,成绩好依旧还是对于一个孩子的最高评价尺度,不管成绩好的孩子还是成绩差的孩子,他们都知道,学习是正事,打游戏是不务正业。

大部分孩子,都有一颗,取得好成绩的向往,只是对于那些成绩差的孩子来说,内耗消耗了他们追求的毅力和热情。

07

所以,高中的孩子,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在这样的自我欺骗下生活了

对于自己学习效率真正的开始反思。

也不要过早的被父母的焦虑影响,盲目的学习未必是一件绝对正确的事情。

自我麻醉式的学习,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是一种罪恶——它会让你在内耗中度过你的童年与青年岁月,让你丧失了美好童年应该有的回忆的同时,得不到任何回报。

大部分成绩不错的孩子,他们,基本都不是永远保持学习的状态。

学,一定要高效的学,玩,避免情绪上的内耗。

该学学,该玩玩,才是高中生应该有的样子。

以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