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徐汇二模I合适的距离,才是高价值的亲密

 老余话语文 2022-11-05 发布于江苏

19徐汇二模

人际边界是指人与人之间基于人性与规则形成的界限。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否具有人际边界的意识,对个人和社会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你对“人际边界意识”有怎样的认识?请就此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徐汇区这篇文章,其实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文章为我们带来一个新的名词,叫做人际边界。

而同时,对于人际边界来说,文章就给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解释,那就是人际边界是指人和人之间基于人性和规则形成的界限。

那么某种程度来说,这句话的定语,要比后一句话更重要,后一句话,“是否具有人际边界意识,对个人和社会将产生一定的影响”,相对次要,只要在你写文章论证的时候,适当提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就可以了。

关键就在与,人际边界是由“人性”与“规则”形成的

那么想要把人际边界写好,我觉得先要做的,是将“人性”层面,与“规则”层面这两个概念给说清楚。

首先,什么叫做“人性”层面?

对于人性来说,其实对于这个概念会有很多的解释,但是在这里,我们就对于“人性”的解释就在于,“人际边界”存在本身,是因为从“人性”当中解读,人必然会违背于“边界”的属性

这个时候,我们才需要基于“人性”形成界限。

那么从“人性”出发,我们会预设人会违背于这样一种“边界”属性?其实并不难,原因就在于,我们往往很多时候,在处理这种边界问题的时候,会倾向于“过分亲密”的人际关系的向往。

边界本身所具有的“反向”行为,我想就是“越界”,而人际关系之间的“越界”,可能就是这里所谓的亲密了吧。

那么接下来就是第二个定语关键词,叫做“规则”。

为什么要基于“规则”来建立边界,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从第二个角度来说,规则本身来说,是一种客观的外化,而这种外化本身来说,就是一种理性。

我们要基于规则来设立人际边界,其实说白了,就是我们要在人际关系中,树立一道克制于“过分亲密”的理性屏障,建立在这样一种屏障之下,我们才能够让我们人际关系顺利的展开。

那么为什么要理性的屏障?其实用的概念,就是我在考试前给同学们说的那个东西,叫做“直觉膨胀”。

所谓的直觉膨胀的概念,是建立在康德对于人性的理论之中所阐述的——在康德的认知中,人的直觉经验往往源自与“个体经验”。而这种“个体经验”本身来说,就会带来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在于经验本身具有随机性的

我们每个人所积累的经验,很有可能会在我们过去人生中一个细微的选择上做出不一样的决定而发生改变。

而当我们每个人的经验都时由千千万万的“偶然”而形成的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这千千万万的“偶然”形成的认知,它本身是不可靠的。

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相信自己的经验并且将自己由经验带来的直觉判断作为衡量事情对错的判断标准,这个时候就会产生问题。

如果你用你的直觉判断,去要求他人,去要求他人根据你的直觉经验去做出行为选择,那么在康德看来,这就会造成社会冲突——每个人的道德底线不同是合理的,但是如果你用你的道德自觉要求他人,那么就很有可能给他人带来道德绑架。

而这个时候,康德就认为,我们需要的,就是用“理性”压抑“感性”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理性的存在”来压抑住“感性的膨胀”,作用在这道题目中,我们就会说,用“理性存在”的“规则界限”来压抑住人所具有的直觉膨胀,这样的话,才会对社会产生更好的影响。

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人际边界”本身,在题目中说的是两个层次的事实——

第一个是基于人性所产生的“界限自觉”,我们需要自觉的觉察出人际边界,而自觉的觉察出人际边界,才能够让我们拥有更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第二个是基于理性提出来的,也就是“规则共识”,我们只有利用理性的,明文的,存在的人际边界的界限规则,才能够让这个社会减少冲突,让社会在理性的方式下,更好的发展,而减少群体性直觉膨胀带来的道德绑架与社会冲突。

那么从审题角度来说,这篇文章这样审题就能够搞定了。

那么审题搞定之后,写文章就很容易,这篇文章本身来说,我们认为是一篇方法类的文章。

对于方法类的文章来说,首先表层逻辑,我们要对于这篇文章论点做出一个定性,通过切割的方式来说出这篇文章我们具体要说什么。

所以对于这篇文章来说,我们可以第一个层面论证的,是这样的概念:

我们呼吁人际边界的形成,并不是一种对于冷漠的肯定。我们认为,人际关系中善意本身非常重要,我们不只关注于自己,而能够对于一些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物产生善良的感知以及共情的体验,能够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好的结果,但是给我们带来问题的是,我们往往会在善良行为的实践过程中陷入一种“无意识”的过度投入,这个时候过度投入才是人际关系中带来危害的事物。所以我们的人际边界的形成,并不是一种对于冷漠的肯定,而是避免一个人在善良行为实践过程中过分投入而建立的理性规则。

那么接下来,两个深层逻辑,就比较好论证的,因为“人性”与“规则”本身来说,就是非常符合我们“本质”与“常无”观的认知。

所以首先第一个深层逻辑,建议这样去论证:

人际边界被需要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们认为,具有边界属性的人际关系,能够让我们获得更高质量的亲密关系。因为当一个人具有人际边界自觉的时候,他能够做的,是一种“控制付出”的行为外显。

我们虽然鼓吹于爱的无私,但是这个世界本身来说,很少会有“无私”的情感。

所以也就是说,任何的付出,都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回报”的期望。

这种期望本身来说,就是这个人际社交中会产生的问题——当我们没有边界意识的时候,我们会忍不住为了追求亲密关系而过分的付出。

而当我们过分付出,忽略了人际边界意识的时候,往往会让接受付出的人,感受到很强烈的压力——我们会在接受对方的付出的过程中感受到对方对于我们行为的期望,而这种期望会对于一段双向的感情带来负面的影响

作为付出着,他因为自己付出后产生的期望,而不断的感觉到对方的付出与自己不对等,从而愤怒与失落。

而作为接受者,他会感觉到这种“必须要付出”的期望,而让自己行为陷入被动,最终在这种被动的关系中感觉到不适,甚至逃离。

也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说,人际边界的局限性就出来了——我们不能够很好的克制付出,很容易让对方产生“被期望”的感觉,这个时候反而会导致人和人之间关系的疏远。

所以当我们有节制的付出,有节制的对于人际边界产生自觉意识,我们才能享受一段更高质量的人际关系。

这个,就是这篇文章第一个深层逻辑。

那么对于这篇文章来说,深层逻辑二也很好论证。

我们论证的内容,就是直觉膨胀。

用刚才我们所说的内容来说,也就是如果我们没有人际边界意识,不仅仅对于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带来影响,更大的影响是在于社会之间所进行的人际沟通。

如果我们对于人际边界没有警惕的认知,那么势必会带来的问题就是,我们会将自己的直觉判断进行膨胀——我们会用自己的直觉判断作为尺度来干扰对方的选择,我们会因为自己的不可避免的直觉膨胀而干涉一些,对方私密的,个人的,我们没有资格影响的事情。

而这个行为带来的,就是一种在道德上的绑架——我们会评头论足与一些人的相处方式,我们会对于一些人的爱好做出是非评价,甚至我们会站在道德高地上,成为一个键盘侠,去对于一些其他人的行为选择做出狂妄的批评。

但是正如康德所说的概念那般,一个人的直觉本身来说是由无数随机因果构成的偶然经验而形成的,在这样的随机因果环境中,每个人的经验都是不稳定而却不完美的。

这样的直觉经验膨胀,这样一种忽略人际边界的认知,会给我们带来的,是在这个社会中出现的无数喧嚣和冲突。

也因此,在社会交往中,人际边界的存在,才能最大化的压抑住个体直觉的膨胀,进而给每个人私有的空间。

建立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才能够让社会更加有序的运作,让所有人更加回归于理性。

随后对于这篇文章来说的方法论就比较简单了。

对于这篇文章来说,我们可以写的方法论,就是效能感。

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不执行与人际边界?

因为人际边界本身来说,并不是一种“做加法”的行为,而是一种“不做减法”的行为。

从效能感角度来说,我们更加容易对于“做加法”的行为产生效能感的感知,因为我们更加能够从这些行为中获得可见的收益。

但是人际边界本身这个行为被执行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人际关系的增进,我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不要让人际之间的亲近滑坡为侵犯,我们是用理智的角度不去为我们人际关系“做减法”。

而“不做减法”的行为本身来说,很多人因为短见会看不到这个行为所具有的价值,这样一种效能感误差,会导致我们不愿意去为我们的人际关系设立合理的距离。

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对于“人际边界”这个行为,用理智,去建立合适的效能感,这样才能让我们获得更高水平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就可以把这道题目解决掉了。

以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