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议论文学习学习路径的反思,以及如何有效入门议论文,我们需要努力的一些事

 老余话语文 2022-11-05 发布于江苏

7000字长文慎入,但是读完,一定会让你对于作文学习有所启迪

这篇文章也算是我花费大量心力的呕心沥血之作,需要大家的转发和支持~

这篇文章,不仅适合刚上高中的同学们阅读,同时也是一篇适合家长们共同参悟的文章。关于一些形而上的价值内涵,通过这篇文章,也希望让家长们知道,我,作为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对于作文的辅导,我到底在“做些什么”

毕竟,我和家长都有共同的目的——让孩子们取得进步。

因此我们今天的主题是高一的同学们要如何顺利在寒假正式接触议论文这一文体形式。



那么我们首先来思考一下要如何进行议论文的学习呢?

关于教学本身我在不断反思近年来沉迷于深造一些更加前沿的知识理论我发现这些理论非常具有价值无疑于让我对于教学本身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关于学习这一块,已经被总结出了两种学习路径,这两种路径在学术界被命名为:自然主义与结构主义。

什么是“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的学习路径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我们将其称之为“模仿”

“自然”这个词语背后所代表的行为,源自于人的“先天本能”,也就是说,人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都是由“模仿”开始的



在亲子关系相关理论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榜样”即子女的行为模式会无限接近自己的父母

模仿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路径,毕竟人类自古累加至此所具有的智慧总和太过于庞杂,我们没有足够的脑力与时间去等待孩子足够明白世界的原理再做出判断,甚至从知识简化的智慧上来说,很多时候我们在做事情时根本没必要知道其中的原理。

比如小孩子学习走路并不需要知道那些复杂的肌肉运动原理与平衡原理只需要模仿父母的动作自然就能学会走路同样吃饭用筷子喝水用杯子为什么要用门牙要断食物为什么要用磨牙来粉碎食物这些动作都只需要模仿就行

模仿本身是高效的,是一种化繁为简的智慧,简单来说,我和你说“什么时候对的”,你“照着做”就行了

而在高中学习中其实很多时候也是这样模仿在学习中有非常多适用的地方

最常见的就是英语了——英语提分的一大诀窍就在于要“多读多背把自己“模仿”成一个外国人你不需要知道apple的意思是苹果的原理是什么你只需要去记忆去模仿久而久之英语的学习就能够完成了



同样“自然主义”的学习路径在语文学习中也在使用特别是一些初级的简单的应用场域中我们会强调用“自然主义”的方式去学习语文

比如在初中学习记叙文的时候好词好句的积累是一件非常重要同时能够有效帮助我们提分的学习方法

原因很简单将一些含有修辞手法的佳句用进作文我们只需要模仿一些过去大家塑造出的描写意境美”的内容将记忆中的东西在自己的作文中呈现出来就可以了至于“为什么这么写是好的”或者“为什么要这样构建”等类似的问题都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内容毕竟这种关于“美”本身的求索是不可以被量化的而同时就算你了解了修辞的了解写出来的东西和其他只是积累了好词好句的同学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在大多数家长眼里,积累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甚至唯一的路径。

学生的作文成绩不好家长普遍会认为是孩子“缺少积累”而家长都会问我老师我家孩子积累了很多素材但是成绩还是没有提升是不是积累的东西不对

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一情况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几乎所有的家长对于“积累”都会具有一种近乎于神圣的崇拜他们只思考了孩子是不是“积累错了”,却不反思“积累这个方法在高中是不是还有效”

这就是我今天要和家长一起反思的问题

确实,积累是有效的,但是在高考议论文的考试中,积累带来的提升确实有限的。

毕竟积累这个行为是模仿而模仿源自于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的学习是每个人都有的路径 ,但自然主义教学本身是具有局限性的

01

首先,自然主义的教学环境下,往往是我们将一个我们认为是“正确”的结论告知孩子,并要求其模仿,而由于孩子并不知道这个结论“为什么对”,会导致的结果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他对于结论的接收。

这是自然主义教学方式的第一个弊端

我记得小时候我爸教我怎么用筷子他一直强调我的手要在一个相对远离筷子前端的位置来持筷子现在我作为成年人逐渐了解到持筷子离前端过近容易把手弄脏并且适当的距离有助于夹菜更加省力但是小时候我爸并没有告诉我远离只是在我握得太前面的时候会纠正我导致我有段时间被搞得心烦意乱因为我觉得我的握法一样能夹起我想吃的菜因此我并不能理解我爸这么做的意义在哪里于是在有段时间我就会特别叛逆我爸坐在旁边的时候我就握得上面一点我爸一不在我就有用原来的方式夹菜这样持续了很久直到后来我才明白我爸这么教我是对的

这便是自然主义教学的弊端——我们只让孩子们模仿所谓“对得”,却不告诉他们远离,而很多时候,叛逆的根源就在这里。

父母让孩子读书却不告诉孩子读书的意义是什么语文老师让孩子积累却不告诉孩子积累的意义是什么成年人要求孩子保持安静不要喧闹却不告诉孩子安静的意义是什么......如是种种都会成为孩子们不断叛逆的根源毕竟那些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孩子可能并不知道为什么重要

同样,带着抵触情绪的积累,是不可能让孩子们的语文成绩得到提升的。

02

而自然主义教学带来的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呢?当我们用自然主义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学的内容是适合于孩子“只需要模仿就能够完成的”,却不是“需要孩子做出判断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文科的学习中英语老师让同学“把文章读三遍”是让同学们通过模仿的方式提高因为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不需要创造与判断只需要通过模仿的方式把自己模仿成一个外国人就行了

因此对于英语来说模仿本身是具有价值的但同样的方式如果运用在理科学习上我很少听到数学老师让同学背题目的也很少听到有同学通过“背题目”在数学上得到了很高的分数

数学作为理科需要的是判断而英语更多的是在相似的情境中寻找合适的内容对应上去因此对于数学来说单纯的模仿就很难发挥作用了

这也从本质上解释了为什么“积累”这个行为在我们当下的议论文写作学习过程中不适合想初中阶段一样“模仿”高中议论文会更类似于像数学这样的理科通过“判断”寻找意义价值

让我们回忆一下初中作文的学习在初中写议论文的时候大部分文章都是我们提前进行好词好句片段的准备例如对于校园生活成长亲情友情挫折的描写这些基本上被认为是写好一篇记叙文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功我们只需要在考场上针对作文题目去分辨应该运用那个场景带入文章改一下开头和结尾让文章“套作”自然便可以得到满意的分数

因此,在初中阶段,一篇文章基本上70%以上的内容都是可以“被准备”的,而你“提前准备的知识的质量”将成为能否取得高分非常重要的依据——你准备的知识越好,往往能得到越高的分数。

而在高中这种情况基本不可能存在一般来说有几个合适的素材就行了毕竟一篇好的议论文看的是你对于文章思考的深刻程度和你提前积累的素材的“语言和文笔”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这也意味着在议论文的写作上,不再是“寻找相似素材并套作模仿”,这样的写作将很难在高中得到高分,我们需要的是让自己拥有“判断”的能力。



如何做到“判断”呢?我接下来会给大家介绍第二种学习模式——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先将这个世界的体系结构呈现出来,然后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对新的问题做出判断。

就像我们刚提到的数学学习中老师先教会你几何学原理然后给你一个没见过的新图形让你通过自己学过的原理进行判断

而这就是一个属于成年人的认知体系:先了解世界观,再自己做出方法论的判断。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要教你做一道红烧肉我先告诉你要几斤肉焯水多久放多少盐放多少糖放多少酱油什么火候煮多久最后如何装盘这些都是自然主义的教学方式告诉你步骤是什么你只需要模仿就行了

而结构主义的教学上我会先告诉你食材的原理各种调味料的味道不同火候对于食物口感的影响在这些步骤之后再要求你做出红烧肉这个时候你不需要我告诉你步骤是什么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做出如何烹饪一道红烧肉的判断

如果厨艺考核只考怎么做红烧肉自然第一种教学方法最好第二种方法看似美好但讲的内容太多可能会造成判断失误反而对应试不利

但如果厨艺考核内容不可预测让你做一道豆豉味的红烧肉那么第一种教学方法就会出现问题并不能真正契合于考核内容

第一种考核方式就是初中作文初中记叙文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就是老师写几篇范文给学生去套作

我每年都会做这样的事去年就有两个同学问我拿了作文最后中考语文一个考了145另一个考了139而那个得了139分的同学甚至都没有上过我的课直接问我买了范文

但高考靠的是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就没办法套作了因为可以考核的内容实在太多

特别是上海卷会更加看重文章的深度与思想而并非文章的文采

因此,在学习议论文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站在“结构主义”的认知之下自然主义的模仿就难以在发挥作用了。



那么语文的结构主义教学方法是什么呢

其实和语文作文教学方法最近接的学科是政治政治就是先给同学们一套完整的世界观认知结构即经济学政治学和哲学这三个框架接下来就是运用这些知识对一个新的问题进行判断从而获得一个比较高的分数

同理语文也会遇到一个又一个没见过的处境问题需要判断

但语文最大的难点就是我们不像政治一样有教材语文老师需要自主“构建教材”形成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系统

这个“认知系统”是语文学科教学最大的难点我必须要准备自洽且形成闭环的认知系统,从而保证同学们在遇到一个新的作文题目的时候,运用“我所给的知识点”进行写作

一般来说只要能够在考场上把“我所给的知识点”用对那么基本上作文的深度和思想就能够实现了

作文学习的本质,不是知道更多新闻,也不是积累更多名人名言事例,而是要有一套自称闭环的,能够解释绝大多数问题的认知系统。在接下来所遇到的素材,将不再是通过套作来解决,而是通过对于这个世界形成的认知体系,来对于一个自己从来没见过的事物做出判断。

这个判断的形成所以来的便是结构性学习模式

2021年春考为例我写了这样一篇攻略

21春考I关于行为与实质之间互证的思考

是不是看上去很深刻

攻略中关于“行动”与“实质”的相关认知就是我们在作文课上给同学们带来的认知系统中的一个知识点

针对这个知识点,我们得到了结论:当我们认为行为会决定实质的时候,我们会认为文章适合的世界观背后的因果是不断累加的;当我们要去论证行为不能决定实质的时候,会更倾向于议论真正决定行为结果的,是行为动机,而不是外显。

有了这样一个深刻的结论以及对于“看法和事实”的知识后这道题目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每年高考我都会进行押题押题也就是给同学们带来一些我觉得大概率可能会用到的关于认知的知识

而可喜的地方在于我们以及连续十年押题成功

21高考|连续第十年精准押题,同学们的反馈来啦~

20高考|连续第九年精准押题,同学们的反馈来啦~

19高考I连续第八年的押题,我们又赢了

押题的第七年......

虽然我在押题上有一定的把握但还是那句话高考不能投机押题的世界观是碎片化的点押题的九小时课程不可能让我传递出一套系统的认知因此不能依赖于此毕竟万一没有压中孩子的前途就会受到影响

所以在临考押题之前,如果能有一套系统化的认知系统,那么面对新的问题就能有更多的把握。



这便是我带了11届毕业班在教学上走了许多弯路之后的反思

其中所具有的思想我觉得对于那些想要提分的孩子包括对于自己孩子语文学习感到迷茫的家长来说都是有启发作用的

那是那句话,我们的目标方向是一致的,我们都希望孩子的语文成绩能够提升,但是如果用错方法,抵消所带来的后果是进步的停滞。

所以,如果想要更好的入门议论文写作,仅仅积累名言与素材是远远不够的,当我们明白了为什么高考不能通过简单套作来满足,而需要对于每道题目作出独立判断的时候,构建一套完整的认知系统,进行结构化的学习,才是作文提分的关键。

而针对我们寒假作文班的教学就是让一直以来习惯于“自然主义模式”学习作文的同学们开始适应于“结构主义”的作文写作方法

今年寒假,我们不会给孩子们直接进行世界观积累,而是通过一套世界观的“通识”积累,讲解关于作文的逻辑判断、词语的切割。通过一套比较常用且自洽的世界观——朴素世界观,带领小朋友们体会“本体论”与“常无观”在作文中的构成

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在后期,作文取得更高分数的上层建筑知识群,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这就是大致关于寒假的规划如果耐心看完相信你也会产生自己对于议论文写作的判断了

以上

🐾  希 望 对 你 的 学 习 有 用  🐾



作者:余扬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