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司马光与小朋友们玩捉迷藏,玩到最后,所有躲起来的小朋友都找到了,司马光硬说还有一个小朋友没找到,于是大家找啊找,突然发现一个大水缸,便猜想孩子躲在缸里,司马光搬起石头把缸砸了一个大洞,没有水流出来,缸内很黑,大家仔细一看,发现里面坐着一个小孩,他正是司马光。 童子:有两个司马光吗? 先生:一个是阳光的司马光,一个是阴暗的司马光。这是电影《阳光普照》里品学兼优的中学生阿豪讲的一个故事。阿豪从小特别听话,没让父母操过一点心,典型别人家的孩子。可是他没有任何征兆地自杀了。 童子:他的阳光、听话是不是伪装?伪装太累了,便选择了离开。 先生:他讲司马光的故事,暗示他有不少负能量的想法,只是所有这些想法都没有付诸实施。 童子:如果从“理解万岁”的角度,父母是不是应该鼓励他展示一些负能量? 先生:他根本不会与父母有任何沟通,父母怎么知道去鼓励呢?父亲整天念叨“把握时机,掌握方向”,让阿豪失去了沟通的勇气,他知道,即使沟通了,父亲也不会理解。而且,他似乎本性柔弱,没有与父亲对抗的勇气。尼采说,好人统统是软弱的。 童子:阿豪成了乖宝宝,不是因为本性乖,而是因为太软弱? 先生:也许吧。他的弟弟阿和不一样,不听父亲的话,整天在外鬼混、打架,打进了少管所。 童子:阿和敢于对抗父亲,但不是面对面反驳父亲的大道理,还是拒绝沟通,与阿豪一样。 先生:孩子拒绝沟通,不是他们的错,更多是父母的错。当父母顽固、听不进孩子意见的时候,孩子避之唯恐不及,于是可能有叛逆的行为,这叛逆,或者伤害自己,比如阿豪,或者伤害他人,比如阿和。 童子:经常有人说,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的叛逆,叛逆有个时间段,过去就好了。 先生:自杀、进少管所都是叛逆的结果,怎么能“过去就好了”呢?不听话是叛逆,太听话也是叛逆。太听话,从来不表达不同意见,是虚伪,也是叛逆。 童子:太听话,也是因为父母太强势吧? 先生:可能吧。对于太听话的孩子,父母应该尽早鼓励他们不听话,不听话越晚,风险越高。对于不听话的孩子,应该反思,这不听话是自然而然的不听话,还是父母高压政策导致的不听话。如果是高压导致,父母需要改变政策。假如是自然而然,那应该顺势引导,不要捅出大娄子就行。其实,父母对孩子自然而然的不听话,根本不能理解。 童子:什么意思? 先生:有的孩子嘴不甜,不讨喜,父母从小教育他们见人要热情打招呼,就是没什么成效。父母能理解孩子这种行为吗? 童子:不能。不过,如果父母小时候有类似的经历,也许能理解。 先生:父母小时候嘴不甜,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嘴不甜。因为自己嘴不甜,所以理解孩子的嘴不甜。这其实不是理解,是认命,相信遗传的作用。 童子:高压政策导致孩子不听话,可以理解。 先生:是不是高压政策导致,有的父母也搞不清楚,因为他们高压习惯了,已经不觉得是高压。只有吃过苦头、深刻反省之后,才能慢慢从高压变成因势利导,就像之前看都不想看阿和一眼的父亲,最终也与儿子和解了。 童子:从高压变成因势利导之后,也许孩子就没有那么不听话,不会刻意叛逆了。 先生:高压导致的不听话,可以理解,但不能宽容,父母必须想办法减少这种不听话的行为;自然而然的不听话,不能理解,反而要宽容。所以“理解万岁”这句话很有问题。呼吁“理解万岁”的孩子是希望被宽容,但刚刚说了,理解了,恰恰不能宽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