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友商学院教子有方父母大学公开课实录

 友爱共同成长 2022-11-05 发布于山东

图片

35号,成友集团商学院为家人们请来了济宁市国际国内关系协会副秘书长赵国彦同志讲授针对“教子有方”专题做了专场演讲,以下为课程实录速记版:

一.教子有方,以显父母

大家好,非常有幸能跟大家共同学习!感谢大家抽出宝贵的时间到这里听我讲《教子有方》,与其说讲,不如说大家同修。

  来到这里,大家可能抱着很多期望。最大的期望,可能要学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那么,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大家没有吗?都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只是需要对自己的方法验证一下。怎么去验证呢?就是听听别人说的是不是这么回事。但就算是这么回事,那咱家的孩子一定适合这个吗?也不一定。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教子有方》这本书,是我跟几个朋友合写的。书里头一共有三十六方,那是术的层面。其实呢,这本书更核心的,是以德为本的家庭教育。

翻开《教子有方》这本书,会看到里面有很多文言文。这本书,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教育思想,都不是我们的,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

孔子说“述而不作”,我们也基本是这个观点。是把老祖宗的一些教子的精华,拿过来重新整理一下,传承下来。我们常说,人不需要经常被教育,而是需要经常被提醒。

大家看“教子有方,以显父母”这句话,来自《孝经》。《孝经》里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句话是说,有点头疼感冒都不能跟父母说,以防父母担忧。那么“教子有方,以显父母”,“修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是说你要出名,要做好自己,跟道接近。简单地说,就是有道德标准。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是孝之终也。你能让家族有传承,这就是最大的孝,所以我们说,“教子有方,以显父母”,只要把孩子教育好了,这就是最大的孝。

谁家的孩子,如果很懂事,会有人说,“你看人家,教子有方,把孩子教育的多好”,是这样吗?现在的孩子,说句不该说的话,没有家教。

昨天晚上,我听完师弟的课,回去的路上,在地摊上吃饭, 看到一个孩子,三岁左右,由他姥姥带着。那孩子不知道有什么要求没满足,就用脚踹他姥姥,用手打他姥姥。他妈妈在旁边说他,他又打妈妈一巴掌。我就在想,这孩子长大了会是什么样?

我把他妈叫过来,说这个孩子很聪明,但是这样下去的话,可能不是什么好事。他妈妈看着我,很诧异。可能在想,“我家孩子什么样,关你什么事?”我跟他解释说,我是做家庭教育的,我希望我们的民族能有气节。日本人现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灾难,是因为他们不养父母,不孝顺。日本的老人基本都进敬老院,他们跟孩子不在一起,他们就断根了。我们讲连根养根,这个很重要,我们为什么要跟父母在一起?其实学传统文化的都知道,叫连根养根。我们的根从哪来?这你的孩子不养你,那就很正常。后来我就跟她聊了五分钟,大家彼此信任了,我就跟他说,这孩子,现在三岁多就这样,踹他姥姥,打一巴掌,踢两脚,你还觉得挺好玩,以后长大了怎么办?如果他不听话,这是很正常的事了。什么是习惯,就是一次一次重复,当一次一次重复,没有去制止的时候,这种习惯养成了。好的习惯,那变成优秀的人。不好的习惯呢?会变成一个我们嘴中眼中常说的坏孩子!

二.不拿孩子与别人孩子比

我们经常会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在座的各位,你们有没有过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的经历?有比过是吧,结果怎么样?你拿孩子跟别人比的时候,不仅没有提高孩子的积极性,反而大大挫伤了他的信心。

有一个先生到朋友家去坐客,回来跟老婆说:“老婆,你看人家老李的媳妇,把屋子打扫的真干净;看人家接待客人,真是彬彬有理;看人家那个菜做的,色香味俱全!”说到这的时候,他太太的脸色开始变了,像苦瓜一样。他太太怎么说,“谁好你跟谁过去,我就这样”,说了几次,也没见他太太改过来。既然老公拿我们跟别人比的时候,我们的心情会很不悦,那我们拿孩子跟别人孩子比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会怎么样啊,是不是也是这样?“谁家孩子好,你养谁家孩子去啊,养我干吗啊?”

我们做家长的,听过我的课以后,不要再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这样既伤害了孩子,也伤害了你。

咱们济宁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我每次讲课都会讲,我希望能警醒在坐的家长。济矿集团有一个中层领导,他的孩子和他同事家的孩子同龄,都在一个年级,上初二。有一次考试,他的儿子考了200多分,人家的孩子考了接近600分。回来以后,爷俩在沙发上看电视,看着看着,他爸就忍不住了,说他儿子,“儿子,你看你啥都不缺,你也不笨,你怎么回事,你看人家某某家的孩子,你们还是同学,人家考600多分,你看你,才考200多分,你干啥去了?你一天天的,怎么混的,怎么学的……你怎么回事啊你?”他儿子听说这话,说:“爸,你看电视。”“我说你呢,怎么考的200多分呢?你干啥去了呀?”“爸,你看电视。”“看什么电视?!”他爸扭头一看电视,正好孙守刚在那播新闻,他儿就说,“你俩都是40多岁的人,你看人家孙市长,你咋混成这样啊?”

瞧,孩子也会拿我们跟别人比!只要你拿孩子跟别的孩子比,孩子一定就会拿你跟别人比。我们是不是也有些地方做的不如别人呢?我们身边同龄的人,是不是有比我们优秀的?那孩子拿我们比的时候,我们怎么回答呢?我们没办法回答。

如果我们不拿我们的孩子跟别人比呢?我们的孩子会拿我们跟别人比吗?因为他没有接触过这种影响,他基本上就不会拿我们跟别人比,他会很珍重父母对她的爱和关心。这样在教育上,就会有很多理念容易传承下去。

攀比是整个社会的浮躁现象,不是某一个家庭。我在全国讲课的过程中,会经常去调查这件事,攀比的家庭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只是攀比的程度不同,有的全家在攀比,房子车子,老婆漂不漂亮都攀比,有的男人找几个小三都在攀比,这个社会真的很浮躁。所以我希望什么呢,我希望把我这种教育理念真正的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怎么去教育出一个幸福的孩子,让自己的家庭很幸福很快乐。这正是我讲《教子有方》这本书的核心理念。

三.请停止强迫孩子做你认为对的事情

“孩子毕竟是孩子”这一似是而非的观念根深蒂固,笃信这一观念的可能结果是,家长们习惯于越俎代庖,为孩子们做自认为正确的决定。生活中,有一种冷就叫做妈妈觉得你冷。不过,家长的过分积极很可能是以孩子的自我贬抑为代价的。如果家长不愿放弃替孩子做决定的家长欲,孩子也就失去了自我成长的需要,自主便只能是幻影。

十五岁的小明早上起来吃完饭准备出门去学校。妈妈见小明只穿了一件内衣和外套,就要小明加一件毛衣。小明却认为就这样穿最合适,妈妈却坚持说:“你看我都穿了毛衣的,你不穿毛衣是要感冒的……”

为此,两人争执不休,最后小明屈服了,按照妈妈的要求加穿了一件毛衣,但心中闷闷不乐,出门的时候使劲把门带上,发出“嘭”的巨大响声。妈妈在后面跟了一句:“哼,犟牛!”

呵呵,到底谁是犟牛?

尽管这只是很短的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小插曲,其中却有许多心理学的含义。心理学常常要关注这些不起眼的生活细节和再平常不过的交往模式,正是那些不被我们注意、不断重复的平常模式,却在对孩子人格的形成产生着巨大的作用。

我把以上例子中的心理现象叫做“侵入式关怀”。这个小插曲很典型——这是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想法,以为对方好的名义,在不能理解对方真实感受和需要的情况下,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对方的身上,并要求对方接受和实施其想法的一个心理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到底谁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其实是母亲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要。母亲有一种心理能量要投在小明的身上,那就是关怀和被孩子需要的能量形式,而小明却是不想接受这种能量的,他想表达的是自主——我自己在这个年龄知道如何照顾自己。而当母亲的这种能量最终表达成功,心里就产生一种能量释放后的畅快感。当母亲不相信孩子能够打点好自己的时候,一些孩子也对此认同——我是不能照顾好自己的。

此外,母亲也把自己的“身体虚弱,容易感冒”这样一个东西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而事实上,孩子的体质和人到中年的母亲的体质肯定是不同的,孩子的激素分泌日新月异,身体有着很强的变化性和适应性。我记得有一年在长城看到一个让我感到惊讶的场面:在白雪皑皑的长城上,我穿的是羽绒服,有几个八、九岁穿短衣短裤的男孩子在长城上活蹦乱跳。好奇的我上前打听,才得知他们来自日本……虽然我并不主张每个孩子都应该这样如法炮制,但我们至少可以从中看到孩子们的潜力。

在这个互动中,母亲有一个替代孩子成长的问题。孩子的成长意味着他(她)在学习如何管理自己,像小明这样大的孩子是完全可以管理自己穿衣这方面的问题的。即使有不合适的时候,成年人也要让他们自己学会调整,从而更好地去管理自己。

另一个方面就是心理边界的问题。母亲和孩子这样不断互动结果是,孩子学会了如何压制自己,不让自己说“不”,泛化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甚至带进成年的生活,去顺应他人的要求,不断顺应的结果就是不再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要,甚至很难说“不”,让自己的心理边界被侵犯。我们不是要让孩子去做自己吗?但我们许多父母的行为却背道而驰。

建议是如何变成控制的?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提出一个建议,接下来就不再穷追对方是否执行了,这就是建议;但如果对此建议穷追不放,喋喋不休,一直到你执行了那个建议为止,那么建议就已经变成了控制!

其实孩子按照自己的感受去穿衣服有可能是合适的,也有可能是不合适的。一位聪明的母亲在多次这样的侵入式关怀后,改变了自己的做法,有一次在她对女儿说出了自己的建议后,就不再吱声了,让女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穿衣服,结果女儿在下午放学后感冒,回到家后对妈妈说你早上的说法是对的,现在的天气是要穿毛衣的。第二天早上,不用妈妈说,一起床就自己把毛衣加上了。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一件事,孩子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调整自己,他们会在自己的经历中成长,成长的种子就在他们经历的大大小小的挫折之中。

我们在亲子教育中常常建议父母要“放手”,每年给孩子5%的放权,到孩子20岁的时候正好把自主的权力完全交给孩子。但许多父母在现实生活中却很难做到这样,有的甚至是父母和孩子的粘连形成了获益,边界模糊。

看来,成长,是一个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来面对的人生课题!

一上午的课程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但是家人们却是意犹未尽,感恩成友商学院为我们带来这样实用的课程,这节课让每个人都去思考,因为教育子女这件事发生在每个家庭中,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期待下节课的到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