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农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辛菌胺络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辛菌胺络合物作为活性成分用于杀菌和植物营养。
辛菌胺为烷基多胺类化合物,性质为二正辛基取代的二乙烯三胺,其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目前作为杀菌成分在农业种植、养殖、工业防腐等方面应用广泛,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辛菌胺的醋酸盐在水溶液中能产生电离,吸附通常呈负电的各类病原物,从而抑制了真菌、细菌、病毒的繁殖,凝固病菌蛋白质,使病菌酶系统变性,加上聚合物形成的薄膜堵塞了这部分微生物的离子通道,使其立即窒息死亡,从而达到最佳的杀菌效果,杀菌广谱,具有内吸性和极强的渗透性,还具有向上、向下、双向输导作用,具高效、低毒、杀菌谱广、环境友好的特点,对多数真菌、细菌、病毒具有良好防效。 辛菌胺为阳离子类型,在配制制剂尤其是复配制剂方面存在较大的限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与其他产品桶混也容易产生絮凝、沉淀,成为限制辛菌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本专利合理利用了辛菌胺的结构特点,开发出混配性强同时活性提高的络合物,该途径为解决辛菌胺混配开发提供了极有效的方法。由于选用的金属离子为植物生长必须的中微量元素,所以该络合物同时兼具植物营养功效,进而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辛菌胺络合物及其活性应用在杀菌方面尤其是植物病害防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且未有该方面的相关报导,辛菌胺络合物及其活性应用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制备杀菌和植物病害防治的辛菌胺络合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辛菌胺络合物,所述辛菌胺络合物的组成包括:辛菌胺和金属离子。 优选地,所述金属离子为铁、锌、铜、锰、钙、镁和银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辛菌胺络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辛菌胺与金属离子化合物在有水条件下混合、搅拌,加热,得到粗辛菌胺络合物; (2)将粗辛菌胺络合物过滤,干燥后即得辛菌胺络合物。 此外,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辛菌胺的络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辛菌胺与金属离子化合物在有水条件下混合、搅拌,加热,得到粗辛菌胺络合物; (2)将粗辛菌胺络合物过滤,干燥后即得辛菌胺络合物。 优选地,所述金属离子化合物为金属离子可溶性盐;所述金属离子可溶性盐包括:铁离子可溶性盐、锌离子可溶性盐、铜离子可溶性盐、锰离子可溶性盐、钙离子可溶性盐、镁离子可溶性盐和银离子可溶性盐。 优选地,所述搅拌的时间为1-2h,所述搅拌的速度为30-100rpm,所述加热的温度为40-60℃,所述过滤方式为加压过滤、真空过滤或离心过滤中的一种,所述干燥方式为加热干燥或冷冻干燥中的一种。 优选地,所述辛菌胺与金属离子化合物的质量比为:0.64-5.4:1-4.7。 优选地,所述水的添加量为所述辛菌胺和所述金属离子化合物质量和的0.5-5倍。 除此之外,本发明提供了辛菌胺络合物作为杀菌剂或植物营养剂的用途。 优选地,所述辛菌胺络合物在杀菌剂中的质量分数为0.01%-9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将杀菌剂辛菌胺与金属离子络合,使其同时具备杀菌及营养功能,提升了辛菌胺的杀菌活性,同时提高了辛菌胺的混配适用性、稳定性。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按质量比3:4的比例称取辛菌胺与七水硫酸锌,将两者在有水条件(水量为前两者质量和的2倍)下进行混合,以50rpm的速度持续搅拌,反应2小时后即完成络合,经过真空过滤、4h的加热干燥,获得辛菌胺-锌的络合物(络合物1)。 实施例2 按质量比1:1的比例称取辛菌胺与二水乙酸锌,将两者在有水条件下(水量为前两者质量和的1倍)进行混合,在50℃条件下以100rpm的速度持续搅拌,反应2小时后即完成络合,经过24h冷冻干燥,获得辛菌胺-锌的络合物(络合物2)。 实施例3 按质量比0.87:1的比例称取辛菌胺与五水硫酸铜,将两者在有水条件下(水量为前两者质量和的3倍)进行混合,以30rpm的速度持续搅拌,反应2小时后即完成络合,经过加压过滤、4h的加热干燥,获得辛菌胺-铜的络合物(络合物3)。 实施例4 按质量比1.09:1的比例称取辛菌胺与一水乙酸铜,将两者在有水条件下(水量为前两者质量和的0.5倍)进行混合,在50℃条件下以30rpm的速度持续搅拌,反应1.5小时后即完成络合,经过12h冷冻干燥,获得辛菌胺-铜的络合物(络合物4)。 实施例5 按质量比0.78:1的比例称取辛菌胺与七水硫酸亚铁,将两者在有水条件下(水量为前两者质量和的3倍)进行混合,以50rpm的速度持续搅拌,反应2小时后即完成络合,经过真空过滤、5h加热干燥,获得辛菌胺-铁的络合物(络合物5)。 实施例6 按质量比1.2:1的比例称取辛菌胺与硫酸铁,将两者在有水条件下(水量为前两者质量和的5倍)进行混合,在50℃条件下以50rpm的速度持续搅拌,反应1小时后即完成络合,经过真空过滤、5h加热干燥,获得辛菌胺-铁的络合物(络合物6)。 实施例7 按质量比1.35:1的比例称取辛菌胺与氯化锰,将两者在有水条件下(水量为前两者质量和的3倍)进行混合,以70rpm的速度持续搅拌,反应2小时后即完成络合,经过真空过滤、5h加热干燥,获得辛菌胺-锰的络合物(络合物7)。 实施例8 按质量比2.0:1的比例称取辛菌胺与氯化钙,将两者在有水条件下(水量为前两者质量和的2倍)进行混合,以100rpm的速度持续搅拌,反应2小时后即完成络合,经过加压过滤、4h加热干燥,获得辛菌胺-钙的络合物(络合物8)。 实施例9 按质量比1.07:1的比例称取辛菌胺与氯化镁,将两者在有水条件下(水量为前两者质量和的2倍)进行混合,以50rpm的速度持续搅拌,反应2小时后即完成络合,经过真空过滤、3h加热干燥,获得辛菌胺-镁的络合物(络合物9)。 实施例10 按质量比0.64:1的比例称取辛菌胺与硝酸银,将两者在有水条件下(水量为前两者质量和的3倍)进行混合,在50℃条件下以40rpm的速度持续搅拌,反应1小时后即完成络合,经过真空过滤、5h加热干燥,获得辛菌胺-银的络合物(络合物10)。 实施例11 按质量比1.6:1:0.5的比例称取辛菌胺、一水乙酸铜和二水乙酸锌,将三者在有水条件下(水量为前三者质量和的2倍)进行混合,在60℃条件下以50rpm的速度持续搅拌,反应2小时后即完成络合,经过24h的冷冻干燥,获得辛菌胺-铜-锌的络合物(络合物11)。 实施例12 按质量比4:2:1的比例称取辛菌胺、一水乙酸铜与氯化钙,将三者在有水条件下(水量为前三者质量和的2倍)进行混合,以50rpm的速度持续搅拌,反应2小时后即完成络合,经过真空过滤、5h加热干燥,获得辛菌胺-铜-钙的络合物(络合物12)。 实施例13 按质量比5.4:3.7:1的比例称取辛菌胺、二水乙酸锌与氯化锰,将三者在有水条件下(水量为前三者质量和的2倍)进行混合,以50rpm的速度持续搅拌,反应2小时后即完成络合,经过真空过滤、5h加热干燥,获得辛菌胺-锌-锰的络合物(络合物13)。 实施例14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以辛菌胺-铜作为活性成分的杀菌制剂,其中包含以下质量的原料:络合物45g,脂肪醇聚氧乙烯醚5g,乙二醇5克,纯水补足至100g。以上原料按照常规工艺制成5%辛菌胺-铜水剂。 实施例15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以辛菌胺-锌作为活性成分的杀菌制剂,其中包含以下质量的原料:络合物25g,蓖麻油聚氧乙烯醚5g,尿素5克,纯水补足至100g。以上原料按照常规工艺制成5%辛菌胺-锌水剂。 实施例16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以辛菌胺-铁作为活性成分的杀菌制剂,其中包含以下质量的原料:络合物520g,嵌段共聚物3g,尿素5克,黄原胶0.2克,纯水补足至100g。以上原料按照悬浮剂常规工艺制成20%辛菌胺-铁悬浮剂。 实施例17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以辛菌胺-铜-锌作为活性成分的杀菌制剂,其中包含以下质量的原料:络合物1190g,木质素6g,白炭黑2克,k122克。以上原料按照可湿性粉剂常规工艺制成90%辛菌胺-铜-锌可湿性粉剂。 实验例1 本发明实验例以水稻白叶枯病菌作为实验对象,通过室内联合毒力测定实验来说明络合物的杀菌作用。 实验方法:将水稻白叶枯病菌接种至nb培养基平板上,置于生化培养箱中,28℃条件下培养24-36h,挑取单菌落接种至nb液体培养基中备用。 在无菌条件下,向灭菌冷却后的nb培养基中定量加入药液,配成不同系列浓度的含药培养基,并设只含溶剂不含有效成分的处理作为空白对照;再按1%转接量将对数生长期的菌液加入含药培养基中,置于28℃条件下震荡培养(180r/min),每个处理设4个重复。 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16部分:抑制细菌生长量试验浑浊度法》(ny/t1156.16-2008)、采用浑浊度法进行了不同辛菌胺络合物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联合作用方式判定采用共毒系数(ctc)法。共毒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ati×混迹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ati×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当ctc≤80,则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当80<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相加作用,当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 表1辛菌胺络合物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毒力测定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 通过表1可知,所得辛菌胺络合物的共毒系数均远大于120,说明本发明所制备的辛菌胺络合物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可以实现农药减施增效,利于病害的治理。 实验例2 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发明络合物的田间实际应用效果,本实验例应用本发明实施例14、15、16、17的络合物制剂进行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田间药效实验,在水稻抽穗期进行施药处理,每个处理重复三次,每小区一个重复,采用随机排列,小区面积20m2。于药后14天调查,调查病情指数,在水稻成熟后进行实际测产,病叶分级标准如下: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按照以下公式计算水稻白叶枯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如表2所示。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调查总数×最高分级级数)]×100 病指防效(%)=[(对照区病情指数–药剂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表2实施例络合物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效果 实验结果 通过表2可以得知,本发明的辛菌胺络合物与对照成分相比,在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效果方面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同时,小区产量也明显增加,该结果充分说明了辛菌胺络合物的杀菌及营养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