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央视热播剧《大考》大结局:决定一生的四道选择题,你做对了几道?

 泉城贤人 2022-11-06 发布于山东

央视热播剧《大考》,最近迎来了大结局。

这部剧主要讲述了金和县高三学子们在各种严峻考验下,学会成长和守护的故事。

这群孩子们克服障碍、排除万难,终于完成了人生大考——高考的答卷。

而育儿之路上的一些重大抉择,对父母来说,何尝不是一次大考呢?

剧中的四组家庭,也暗藏了四道选择题,这些都是教育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父母的每一次选择,都将深刻影响孩子的一生。

第一道题

忙着赚钱 VS 经常陪伴

剧中有一个特别戳心的片段。

田雯雯的妈妈无意中发现丈夫感染了肺炎,可女儿却一直瞒着病情没告诉自己。

她忍不住抱怨道:“你从小就独立惯了,跟谁都不亲,对这个家连一点信任都没有。”

一句话直击女儿的痛点。

田雯雯最终忍不住爆发,将多年的委屈和压抑一股脑地发泄了出来:“一年施舍似的就回来看我两三次,现在奶奶也走了,我能不独吗?”

从小,田雯雯的父母就忙着赚钱,把女儿丢给老人照顾,一年也看不了几次。

作为留守儿童,“懂事”就是田雯雯的代名词。

家里遭遇小偷,即便她害怕得要死,宁愿选择求助居委会,也不肯告诉父母。

得知父母可能又不能回来陪自己过年,明明心里失望又心酸,嘴上却还是表示理解。

发现自己发高烧,她却还是和父母报平安,独自承受一切。

她明明有家,却没有半点依靠。

所有懂事的背后,都是爱的匮乏。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催熟儿童”,指的就是那些过早懂事、成熟的孩子,好比被催熟的果子,虽然有好看的外表,却满口涩味。

对于他们来说,可能终其一生,都很难获得真正的幸福。

对孩子的成长而言,父母的陪伴不仅是爱的表达,更是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主要来源。

毕竟,缺失的陪伴是再多的金钱也弥补不了的。

就像网络上一位父亲的反思:“我用漫长的22年,把曾经的心头肉变成如今的陌生人。”

在最该陪伴孩子的年纪,他选择了事业。

因为错过了孩子生命中的许多重要时刻,他始终无法和孩子聊到一起。

就像知乎上的一位女孩,因为长时间和父母分离,她很难和别人建立起亲密关系,和父母也没有感情,关系非常生疏。

所以,为人父母真的应该注意,别再因为忙着工作和挣钱而忽视对子女成长的陪伴了。

现在错过的陪伴,都会成为将来最深的缺憾。

第二道题

替他做主 VS 让他选择

有人说过,父母最大的错误就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替子女的人生做主。

《大考》中吴家俊的妈妈董碧华,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在她的认知里,上名校、找一份稳定踏实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出路。

可吴家俊有不一样的想法,他喜欢动漫、二次元,最大的梦想是报考动画学院。

为了阻止儿子“走歪路”,董碧华先是毁了儿子花了好几个月准备的参赛作品,把儿子逼到离家出走。

后面又一次次打着“为你好”的名义,监督儿子的学习,甚至砸坏儿子的房门锁,紧盯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她接二连三的操作,就像一座无形的大山,重重压着吴家俊,让他喘不过气来。

曾经看过一句话:“爱一个人就是帮助他成为自己国土的国王,而不是以爱的名义让他活成傀儡。”

父母“以自我为中心”的爱,其实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子女身上,对子女内心的影响,何尝不是一种精神暴力?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可能会“丢掉自己”,无条件顺从父母,最后成为只知道低头赶路,浑浑噩噩过活的“空心人”。

看过一个视频,中山大学女孩阿玹因为大学读的不是自己喜欢的戏剧专业,她对父母安排的专业课始终提不起兴致,考试经常挂科,本该奋发的年纪,却站在人生十字路口走不下去了。

还有的人试图“叛逆”一把,但用错了方法,不但和父母反目,最后自己也撞得头破血流。

剧中吴家俊的爸爸有段话说得特别好:“就算我们什么都替孩子算计好了,你能预估到20年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吗?不管未来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最终不还得家俊自己去面对吗?”

每个人的人生,终究得自己负责;父母再爱,也没办法代替子女成长。

唯有放手,让子女自己选择、自己决定和承担,他们才能步履不停,勇往直前,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第三道题

物质富养 VS 精神富养

还记得那个因《感谢贫穷》一文感动全网的寒门女孩王心怡吗?

她以707分的高分考入北京大学,进入大学后,她在学业上依然非常刻苦,还不断积攒实践经验。

她积极参加支教活动,把学到的知识传递给更多需要靠知识改变人生的弟弟妹妹。

因为从小对军人的崇拜,2020年她选择入伍当兵,光荣地加入了中国海军,从最高学府到成为一名英姿飒爽的海军,她在追梦的路上勇敢前行。

如今,她又告别“辽宁舰”,重返北大校园,继续接受知识的洗礼,用更加扎实、先进的知识武装自己。

这个从小在物资匮乏的环境中成长的女孩,从不自卑自怜,也从来没有被贫困绊住前行的脚步。

这一切都得益于妈妈对她的教导。

幼年时,王心怡穿着破旧,被同学嘲笑,曾向妈妈哭诉。

妈妈没有抱怨,更没有责骂,而是告诉女儿:“不用理他,踏实做事就好。”

没能给孩子优渥的物质条件,那就在心理上富养孩子。

所以,心怡妈妈从不缺席孩子的任何活动,她总是风雨无阻接送孩子上下学,一路相伴,一路谈心,引导孩子讲述学到的新知识。

遇上雨雪天气,她的心情也不会变得阴郁,而是抓住机会和孩子一起,或听穿林打叶声,或看漫天飞雪,来一把打雪仗,玩得不亦乐乎。

心理上的富养,可以弥补物质上的匮乏;但物质上的富养,却无法补足心理上的缺失。

就像《大考》中的潘小宣,物质生活相当富足,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的阳光男孩,却遭受着抑郁症的折磨。

潘小宣的父母离异,爸爸组建新家庭,整日忙着挣钱。

出了国的爸爸,只是一味告诉儿子,不用为学习发愁,将来可以轻松去国外上大学。

妈妈交了新的男朋友,基本对儿子不管不问,偶尔一次打电话,也是要求儿子参加她的婚礼。她却根本不知道,儿子的高考已延迟,仍然需要复习。

潘小宣的内心不断涌起烦忧,一肚子苦楚无人诉说,特别难过时,他会划伤胳膊,用自残来缓解心理上的痛苦。

在一次心理测试及诊断中,潘小宣被判断为轻度抑郁症,而他的爸爸得知消息时一脸不相信,只觉得孩子是闲的。

物质上富养、精神上穷养、心理上忽视,是父母在教育子女时最错误的选择。

身体的茁壮成长,需要营养;心理要想阳光健康,也需要营养。

如果只管给钱,只问学习,却从不给予子女一点关心和爱护,那么只会养出一个问题孩子。

林文采博士曾提出“心理营养”一词,主要包括:

1. 无条件地接纳;

2. 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3. 安全感;

4. 肯定、赞美、认同;

5. 学习、认知、模范。

从这五个方面努力,给足子女心理营养,才能为他们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充沛的阳光和雨露,帮助他们长为一个心理健康、精神富足的人。

第四道题

逼迫孩子 VS 栽培自己

周博文从小就是大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优异,从来不让父母操心,妥妥的学霸一枚。

他特别自律,在距离高考还有200天时,就每天早上5点起床,刷完一套题后去上学。

上网课时,不少学生态度松弛、精神涣散,学习成绩直线下滑,而周博文不骄不躁、有条不紊地学习、生活,成绩不但没受影响,反而更加遥遥领先。

四模考试时,更是考出了703分的高分,让父母惊呼不已。

这么优秀的孩子身上,没有一点儿父母逼迫的痕迹,一切都是他自觉自律使然。

这与周母对周博文潜移默化的影响分不开。

虽然周母的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多大本事给儿子带来学业上的指导,但她从来不强迫儿子做不喜欢的事情,给儿子充分的自主权。于己,则是竭尽所能,做好一个妈妈该做的事,不懈怠,不逾矩。

每天凌晨4点,周母雷打不动开着三轮车,去菜市场采买一天所需的食材。

那段时间,小饭馆的生意惨淡,她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尝试做其他小本买卖。

例如,她用独家配方炒瓜子,让丈夫外出叫卖。

还用上好的肉和调料做成味道鲜美的手工肠,鼓励丈夫卖烤肠。

她用实际行动告诉儿子,人生难免遇到困境,在困难面前别气馁,善思考讲方法,总有解决之道。

她没有苦口婆心教导儿子,儿子却在她无声无息的影响下,成长为勤奋、阳光、向上的美好模样。

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的一段话:

“不要认为只有你同孩子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孩子。”

然而,很多人却忽视了身教的影响。

有的人最喜欢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却要求孩子不要沉迷网络;有的人一年读不完一本书,却要求孩子爱上阅读;有的人自己消极怠工,却拼命要求孩子积极上进。

自己不努力、不优秀,永远逼迫不出优秀的孩子。

自己若在生活面前奋力拼搏,不轻言放弃,那么孩子自然紧随其后,在学业上力争上游,不易倾颓。

执着地栽培自己,远比一味地逼迫子女有用得多。

有人曾说:“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

在该陪伴的时候,你若只顾着挣钱,就会养出一个缺爱的孩子;

在该放手的阶段,你若还是一味控制,就会养出一个叛逆的孩子;

在孩子需要爱和关心的时候,你若只给他金钱和物质,就会养出一个问题孩子。

每个孩子的人生有且仅有一次,父母的每一次选择,都深刻影响着孩子的命运。

教育孩子,才是对我们最大的考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