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朱良春运用虫类药经验——羚羊角

 中医睡眠张医生 2022-11-06 发布于湖北

查看源图像羚羊角

(一)概述

【药性】咸寒,归肝、心经。

【功效】

①平肝息风、镇惊安神 临床广泛用于肝风内动之惊痫搐搦,热病而致神昏惊厥、谵语发狂,每日1.2g分吞,皆有镇痉之显效。

②清肝明目 凡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原发性高血压,肝火上炎之目赤翳膜,均有平肝潜阳,明目消翳之功。

③清里透表、退热 无论外感内伤,虚热实热,凡以发热为主,皆可用之。

④解毒凉血散血 凡湿热疫毒型肝病,因血热而致出血、发斑、疮疡肿毒、肺热咳喘等加用本品皆获佳效。

【用量】内服:磨汁1~1.5g;煎汤1.5~3g;或研作散剂,冲服。

【禁忌】脾肾阳虚无内风者忌用。

【前贤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明目,益气起阴,去恶血注下,避蛊毒恶鬼不祥,安心气,常不厌寐。”

(2)《名医别录》:“味苦,微寒,无毒。疗伤寒,时气寒热,热在肌肤,温风注毒伏在骨间,除郁、惊梦、狂越、僻谬及食噎不通。久服强筋骨,轻身,起阴,益气,利丈夫。”

(3)《开宝本草》:“疗伤寒,时气寒热,热在肌肤,温风注毒伏在骨间,除郁,惊梦,狂越,僻谬,及食噎不通。”

(4)《本草纲目》:“平肝舒筋,定风安魂,散血下气,辟恶解毒,治子痫痉疾。”

(5)《景岳全书》:“能清肝定风,行血行气,辟鬼疰邪毒,安魂魄,定惊狂,祛魇寐,疗伤寒邪热,一切邪毒,中恶毒风,卒死昏不知人,及妇人子痫强痉,,小儿惊悸烦闷,痰火不清。俱宜为末,蜜水调服,或烧脆研末,酒调服之。若治肿毒恶疮,磨水涂之亦可。”

(6)《本草纲目拾遗》:“主溪毒及惊悸,烦闷,卧不安,心胸间恶气毒,瘰疬。”

(7)《药性论》:“治一切热毒风攻注,中恶毒风卒死,昏乱不识人。”

(8)《本经逢原》:“诸角皆能入肝,散血解毒,而犀角为之首推,故痘疮之血热毒盛者,为之必需。若痘疮之毒,并在气分,而正面稠密,不能起发者,又须羚羊角以分解其势,使恶血流于他处,此非犀角之所能也。”

(二)临床应用

1.发热 羚羊角善治热病,无论外感内伤,实热或虚热,凡以发热为主者,皆可用之。采用羚羊角胶囊治疗小儿高热30例,其既能退热又能镇静抗惊厥,具有疗效确切,无副作用的优点,值得进一步研究。近贤张锡纯用羚羊角治疗温热病,认为羚羊角既善清里,又善透表,能引脏腑间之热毒达于肌肤而外出,疹之未出,或已出而速回者,皆可以此表之,为麻疹托表之妙药。即表之不出而毒气内陷者,服之亦可内消。用羚羊角治小儿疹毒鸱张,高热痉厥者,用量少则一钱,多则用三钱,煎汤分次徐服,疗效显著。瘟疫表里俱热,头面肿痛,其肿或连项及胸,张氏用羚羊角与石膏、荷叶、连翘等相配组成青盂汤,大能透发温疫斑疹之毒火郁热,消除头面处肿痛。张氏认为羚羊角虽为挽回险症之良药,但价格昂贵。他临症细心品验,若须用羚羊角,多以鲜茅根,生石膏,阿司匹林并用代之,服用时将前二味煎汤一大碗,分次服阿司匹林,其清热之力不亚于羚羊角。治高热神昏,用羚羊角粉、黄芩、栀子、黄连、升麻、枳壳等份共研细末,炼蜜为3g重蜜丸,每服一丸,日服两次。或用羚羊角、黄芩、犀角各0.5g,麦冬30g水煎服治疗小儿急惊高热。

朱良春教授常用羚羊角粉配人工牛黄、青黛等份治疗成人Still's病中的高热不退,另配以扶正蠲痹胶囊以调节免疫功能,收效甚佳。肿瘤中晚期发热:肿瘤发热是指无确切感染灶,使用抗生素无效的顽固性发热。这类发热多数是有规律地在午后或者傍晚开始发热,次日凌晨发热自动缓解。朱老用羚羊角粉配人工牛黄用于治疗肿瘤发热屡用屡验,患者于每天上午九时下午四时各服用一次,其量根据前一回发热情况而定:体温高于38℃,0.9g/次;高于39℃,1.2g/次;高于40℃,1.5g/次。无热可防,发热可退,热退身安,不会大汗淋漓。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因体质虚弱,发热很难控制。由于肿瘤细胞的浸润,造成血浆中游离原胆烷醇酮的增高而激活白细胞释放致热原,或由于癌肿组织变性坏死的代谢产物所致发热,故单纯作用解热镇痛剂疗效欠佳。出汗太多,复发率高,并且容易引起消化道出血。朱老认为,恶性肿瘤晚期患者机体阴阳失调,气阴两虚,热入血分,邪入气分,故邪热缠绵经久不退。朱老创订“犀羚散”凉血清热,镇痛,结合舌脉体征辨证论治,辅以中药汤剂,扶正祛邪,标本兼治,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维持降温时间长。停药后体温回升率低,且无明显副作用。

2.高热抽搐 羚羊角具有抗惊厥作用,尤其是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高热抽搐,本品配钩藤、生地、菊花等有良效。对肝阴不足的孕妇子痫之抽搐,本品配麦冬、桑寄生等也有明显疗效。曾治一姜姓小孩,7岁,高热,体温持续在39.8℃以上5日,咳嗽、痉挛。静脉补液、青霉素钠盐结合解热、镇痉、止咳等药物治疗,4日后,体温仍不下降,反致抽搐更甚。查其舌质红,苔黄干,脉弦数。此属肝经热郁不解,热极生风之症。用《通俗伤寒论》羚羊角钩藤汤加水牛角、地骨皮,1剂,水煎,1日分3次服。药后,抽搐渐止,2剂药后,热退身凉、脉静。更投沙参麦冬汤调养而愈。

3.肝炎 朱师在临床中,在清热利湿退黄之剂中加入羚羊角,既能清肝泄热,助利湿退黄之功,又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用茵陈蒿汤加羚羊角、赤芍、五味子等治疗急性肝炎,无论有无黄疸,都有直接降转氨酶和退黄疸的作用,能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4.用治肝火症 肝火之症多因肝郁不疏,郁而化火,气火上逆,出现冲激上逆现象,即《纲目》“相火寄于肝胆,在气为怒,病则烦懑气逆,噎塞不通。寒热及伤寒伏热,而羚羊角能平之”。《宣明论方》用羚羊角汤治阳厥、气逆,亦取其本品平肝清热之功。就是肝郁化火之胸肋疼痛、烦闷、头胀痛、吐血等症,轻则柴胡清肝散,重则龙胆泻肝汤,加羚羊角都能提高清肝泻火的功效。

5.流行性脑炎 流行性脑炎出现惊痫及痉挛、角弓反张、撮口等症状时,中医辨证为肝风内动所致。羚羊角善治之。陈治恒在治疗脑炎过程中,当患者出现高热无汗,四肢抽搐时应用羚羊角加味,收效颇速。选用羚羊角粉、钩藤、焦栀子、麦冬等清热生津、祛风通络之药治疗乙脑后遗症,取得较好疗效。

肝风内动证有虚实之分,对于阳亢风动或热极生风,尤为合拍。临床上,凡是在平肝息风的方中增入羚羊角都有直接提高息风止痉、开窍醒脑的作用。若是在镇肝熄风汤、大定风珠等方中少佐本品,可提高疗效。冯石松曾用白虎汤加羚羊角、葛根等治疗流脑8例。

6.破伤风 羚羊角对破伤风亦有很好的解毒息风止痉作用,破伤风表现中的角弓反张诸症属中医肝风内动范畴。冯石松用止痉散加羚羊角等治愈破伤风2例,均取本品的息风止痉、开窍醒脑和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

7.原发性出血性紫癜 出血之因多由火盛气逆,羚羊角具有良好的清肝泄热之功效,其角质还能直接参与凝血因子作用。如对鼻衄、咯血、肌衄、尿血等症,在辨证选方的基础上配伍本品,可提高止血疗效。对于出血甚多,有气随血脱之势者,前贤虽有“无形之气宜速固”之说,但若在补气固脱之方中配伍羚羊角,多可收到补气固脱、凉血止血之双重功效。若是用羚羊角粉兑入童便中服用,其凉血止血之功更著。应用羚羊三黄汤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服用本剂3~7天,全部血止,紫癜消退。

8.小儿麻疹 治小儿疹后余毒未清,用羚羊角3g,金银花、黄芪各50g,煎汤日服2次,疗效颇著。

9.治疗顽固性鼻衄 豢龙汤,治疗鼻衄100例,效果显著。临床表现为突发一侧或两侧鼻衄。检查鼻腔、全身及各种辅助检查无明显病状。豢龙汤:羚羊角0.3~4     ,牡蛎15g,南沙参12g,麦冬12g(青黛拌),川贝6g,夏枯草12g,丹皮10g,黑荆芥6g,薄荷炭3g,茜草根6g,牛膝10g,白茅根15g,藕节10g,水煎服,每日一剂。痊愈81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

10.小儿哮喘 使用新医散治疗小儿哮喘效佳。新医散由人工牛黄600g,冰片200g,川贝母200g,天竺黄600g,天麻1500g,羚羊角粉400g,黄连600g,麦冬1000g,玄参1000g,朱砂600g,琥珀1000g,胆南星600g,白芷600g,橘红1000g,枳壳1000g,硼砂400g,雄黄600g组成。先将天麻、黄连、麦冬、玄参、白芷、橘红、枳壳研成细粉,再同其它药物放入球磨机磨细,过120目筛,分装,每包1.5g。常用量:6个月以下每次1/5包,6个月~1岁1/4包,1~2岁1/3包,2~3岁1/2包,3~5岁1包,5~7岁1包半。乳汁或水化服。新医散中牛黄、冰片、川贝母、天竺黄、羚羊角粉、雄黄及天麻芳香开窍、清热化痰,又可息风平肝;黄连、麦冬、玄参清热止渴,济水之上源;朱砂、琥珀、胆南星、僵蚕、白芷安神镇静,息风定惊化痰,祛风止痉;橘红、枳壳二药,理脾化痰,行气导滞。诸药共奏清热化痰、镇痉息风、通宣肺气、标本兼治之功。

11.小儿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部急性炎症。约占小儿肺炎的22%。采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常伴有消化道不良反应。采用连休蜈蚣地龙汤(由黄连、细辛、重楼、地龙、法夏、杏仁、羚羊角、桑白皮、地骨皮、蜈蚣、麻黄、丹参等组成)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65例,获得较好疗效。方中黄连、重楼、蜈蚣,均有明显抗菌抑菌功效。地龙、法夏、麻黄、杏仁、桑白皮、细辛,有止咳平喘祛痰作用。地龙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丹参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改善肺循环,消除炎症。蜈蚣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促使肌体康复。而羚羊角大清热毒,配合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祛邪、涤痰泻火之功。

12.食管癌术后呕吐 食道癌术后呕吐多与肝郁化火,肝火燔灼,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有关。应用近贤张锡纯羚羊角平肝和胃止呕法,合重用牛膝主治该病,颇有效验。用羚羊角平肝火、肝气,牛膝味酸引肝火下行,胃气得以降逆。曾治张某,女,68岁。食管癌术后,每每子丑时呕吐必发,逾时自止。迭经治疗欠效,药用牛膝15g,代赭石30g,姜半夏10g,炒黄芩、炙枇叶各12g,煎汁约300ml,去渣调入羚羊粉0.6g,生山药粉30g,再煮二三沸成粥状,和白砂糖食之。当夜吐止,续服5剂,呕吐痊愈。

13.痹证 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中医称之为痹证。以黄芪配穿山甲、羚羊角配桂枝治疗各型顽痹,疗效显著。按病因病机把痹证分为风邪偏胜、寒邪偏胜、湿邪偏胜、湿热并存、寒热错杂、热邪偏胜、痰浊痹阻、瘀阻络通、气血两虚、肝肾两亏10型论治。审证求因,随证加入黄芪、山甲、羚羊、桂枝四药相伍,治疗顽痹有相得益彰之妙。

14.手足口病 用清热泻火汤治疗手足口病,取得较好疗效。观察94例,治疗组50例,年龄平均3.7岁;对照组44例,年龄平均3.5岁。症见手足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破,伴发热、烦躁、纳呆、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治疗组:内服清热泻火汤。处方:羚羊角1g,石膏20g,大青叶、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黄芩、赤芍各10g,甘草5g。3日为一疗程。对照组:服用利巴韦林片,3日为一疗程。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4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痊愈26例,有效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7.27%。

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感染性皮肤病,主要侵犯儿童。通过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以发热,手、足、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破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本病属于中医学温病、时疫等范畴,属实证、热症,病位在肺、脾、胃等脏腑,病邪多在气分、营分之间。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故病理上常表现出肺、脾不足等特点。当手足口病时邪由口鼻而入,则内侵肺脾,致肺气失宣而卫阳被遏,脾失健运则胃失和降,而见发热、口痛、流涎、纳差;邪毒蕴郁,水湿内停,湿热相搏,外透肌表发为疱疹,湿热熏蒸上炎,则发口疮。治宜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为主。清热泻火汤中的羚羊角清热镇惊,解毒凉血;金银花、蒲公英、连翘、大青叶清热解毒;赤芍配大青叶以凉血消斑;黄芩清热燥湿;石膏清热除烦,使热邪能透营转气;甘草调和诸药而解百毒。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羚羊角具有抗炎解毒、镇痛作用;金银花、蒲公英、连翘、大青叶、黄芩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消炎的作用,其中蒲公英、连翘、大青叶还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黄芩并能解热、镇静、抗变态反应;赤芍对多种病源微生物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能抗炎、镇静、改善微循环;石膏具有抗病毒、解热作用;甘草具有抗病毒、抗变态反应、抗炎等作用。临床观察表明,清热泻火汤治疗手足口病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15.原发性高血压 治高血压,将羚羊粉末用雪梨汁冲服,每服1g,每天1次    [2]。用羚羊粉治疗原发性II期高血压病30例。羚羊角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59.1±6.7岁,病程15.7±4.8年。对照组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58.2±8.5岁,病程16.3±9.6年。羚羊角组:治疗前停用降压药1~2周后服羚羊角粉。每日2次,每次0.6g,3周为一疗程。对照组:服硝苯地平片,每日3次,每次10mg,3周为一疗程。全部治疗对象在治疗期间停用其它降压药物,但饮食,生活习惯不变。治疗结果:羚羊角组: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1例。经统计学处理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

16.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玻璃体混浊眼底出血(飞蝇症)采用羚羊青明汤治疗飞蝇症10例: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55~65岁之间。主要症状为:眼前黑点晃动或眼前雾花飞舞、眼前黑蝇伴头昏、头痛、眼胀耳鸣、口苦咽干、心烦难寐。临床上脉络膜炎、眼底病、玻璃体浑浊等病均属于此范畴。羚羊青明汤:羚羊粉3g,青葙子、草决明、夏枯头、柴胡、石斛、蔓荆子、车前子、玄参、杭菊、地肤子、甘草各10g,石决明、枸杞子各20g,生地30g,水煎服,15天为一疗程。高血压加钩藤,肾阴虚加山萸,头胀痛加白芷、藁本,寐欠宁加枣仁、夜交藤,黑蝇症加肉桂、红花。治疗结果:本组治愈6例,显效3例,平均治疗时间为50日±5日。有效1例,治疗时间为60日。总有效率100%。

《纲目》指出:“羚羊角,入厥阴肝经。肝开窍于目,其发病也,目睛障翳,而羚羊角能平之”。本品既能清肝泄热,又能散瘀,故对目睛红肿疼痛,疗效尤佳。羚羊青明汤中,羚羊角、草决明、石决明平肝潜阳,清热明目;青葙子、夏枯草、清肝泻火明目;柴胡舒肝明目;车前子清肝明目;白菊花平肝明目;地肤子除湿明目;玄参清热凉血养阴,石斛滋阴清热益肾;生地清热凉血,益肾养阴;枸杞子滋肾益精,养肝明目;协同达到滋阴补肾、平肝潜阳、益精明目的效果。

17.瞳神紧小症 李熊飞用羚羊地黄汤治疗瞳神紧小症(相当于虹膜睫状体炎),临床验治效佳。

(三)按语

羚羊角性寒味咸,入肝、心经。羚羊角是一味常用的名贵中药,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雄兽的角,已有了两千多年的药用历史。本品药用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羚羊角具有平肝息风、镇惊安神、清肝明目、解毒凉血散血、清里透表、退热之功效。羚羊角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肝风内动之癫痫、惊痫、搐搦;热病而致神昏惊厥、谵语发狂;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原发性高血压,肝火上炎之目赤翳膜;湿热疫毒之肝病;血热络损之衄血、发斑、疮疡肿毒、肺热咳喘等均有显效。羚羊角善治热病,无论外感内伤,凡以发热为主,皆可选用。朱师屡用羚羊角粉治疗肿瘤中晚期发热、成人Still's病中的高热,凡无确切感染灶,使用抗生素无效的顽固性发热均可退热。而且有退热不伤正,无毒副作用的优点。近贤张锡纯用羚羊角粉治疗温热病,既善清里,又善透表,为麻疹托表之妙药。即使表之不出而毒气内陷者,服之亦可内消。凡高热神昏或小儿急惊高热,用羚羊角粉,皆能药到热退。羚羊角的临床疗效好,需求量屡增不减。由于我国野外的赛加羚羊已近灭绝。广泛应用于传统中医药的羚羊角不得不依赖于进口。而国际上为了保护赛加羚羊资源,对其贸易进行了严格的管理和限制。因而赛加羚羊人工养殖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尽可能恢复野生资源,以保证药源。或以山羊角30~60g/d替代羚羊角治疗部分疾病,但重症危疾,仍以天然羚羊角之效为佳。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