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星撞地球的结果

 静逸阅读 2022-11-06 发布于北京

如果你和我一样喜欢阅读科普类读物,就会发现,每过几年,你所读到的最新科普作品中关于某些问题的描述,就会与几年前有所不同。

倒不是因为这些科普作家们喜欢出尔反尔,而是这些年来科技发展的速度实在是日新月异。科学家们不断有新的发现,不断提出新的设想。很多过去相当完美的猜想,时不时就会被科学家们永不停息的实验所打破。

约翰·格里宾在他的新书《奇观》的序言《知识的尽头》中说,“好的科学家做实验从来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心爱的理论是对的,而是为了找到他们不适用的地方。那里往往蕴藏着尚未探究的奥秘,等待科学家们去挖掘。”

这段话蕴含着作者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永不满足、永无止歇的探究精神。

作者还引用《福尔摩斯》中的话说,“当你排除了所有不可能,剩下的必然是真相,无论他看似多么不可能。”

随即作者又以其严谨的科学精神补充道,“从人类现有的认知水平来看,剩下的极有可能是真相,但不一定是最终的真理,也许只是又一个美丽的假说。”

这就使我们在阅读最新的科学著作时,一方面为科学家们的新发现与过去不同而兴奋和新鲜,一方面又为一些仍悬而未决的谜案心怀渴望,当你沉浸在这些著作中时,能得到一种类似阅读推理小说时的快感,甚至尤有过之。

《奇观》这本书从离我们最近的天体——月亮开始讲起,进而讲到宇宙的起始、正在加速膨胀的宇宙的现在、宇宙中黑洞的涟漪,以及遥远星系对地球上物体的影响,然后又回归到地球本身,通过对蝴蝶效应的解说来说明小事件对大世界造成的影响。

接着作者把视线聚焦到地球上的生命。我们得以了解地球上所有复杂的生命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而这个祖先竟然就只是是由两个单细胞生物结合而成的一个真核细胞而已。

最后还是要讲到人类的起源与发展。作者提出,地球气候的冰期与间冰期交替的规律,是导致人类起源与进化的重要动力。

阅读这本书可以使人收获良多,但阅读的过程绝不轻松。这本书的内容水分极少,全部都是干货,而且是满满的硬核。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物理学知识,不要指望只通过快速浏览就能掌握作者想要表达的一切。

我是在通读一遍以后,又在百度的帮助下,仔细阅读了第二遍。所以这本100多页的小册子,我整整看了两天,但收获之多确实是出乎意料。

本书的第一章讲述月球的奥秘,相比后边几章来说相对通俗易懂,涉及专业术语较少,读起来既有趣,又给人以眼界大开之感。

月球是地球在形成后几百万年内,与另一颗火星大小的行星相撞而产生的。撞过来的行星的重金属核与地球的核心融为一体,形成了地球的新地核。相撞导致两颗星体的表面融化,向四周飞溅。这些飞溅出去的熔融物在地球周围绕成一圈,月球就从其中孕育出来。

这次冲撞导致了几个结果:

第一,这次冲撞导致了地球的核心密度大,地壳极薄。地球的外壳薄到可以像蛋壳一样裂成很多碎块,并在液体层(上地幔)对流的带动下漂移。是不是很熟悉?对,这就是板块构造学说里的板块移动。

板块移动导致板块边缘经常有火山喷发,火山喷发会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释放到大气中,二氧化碳吸收热量使地球变暖,这些条件使地表能够维持液态水的长期存在,生命便从其中开始萌芽。

第二,通过这次冲撞,地球拥有了一个直径为2400km的固态内核和厚度为2500km的液态外核。液态外壳不断流动产生电流,加上地球自转形成漩涡,最终产生了地球磁场。

地球磁场将从太阳吹过来的太阳风和太阳风暴屏蔽在外。如果没有这层磁场的保护,我们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可能就会瞬间灰飞烟灭了。

第三,这次冲撞导致了地轴严重倾斜,地球飞速自转,四季因此形成,昼夜得以交替出现。

第四,由冲撞而形成的月球,用他的引力一直影响着地球。今天人们看到的最明显的影响就是潮水的涨落。

第五,地球在太空中像一个倾斜旋转的陀螺,在旋转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发生晃动。而月球以其强大的吸引力,牢牢地拉住地球,使其晃动的幅度始终保持在很小的范围之内。通过科学家的计算,如果没有月球,地轴倾斜角会在10万年的时间里从0度变成90度,也就是两极变赤道,赤道变两极。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如何描述那时地球上的景象,恐怕对最优秀的科幻作家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如此看来,地球上能够有生命的存在,多亏了几十亿年前的那场大冲撞,或者说,多亏了月球的出现。

如果说人类文明真的是更高等级的文明操控下的一场游戏,那么有谁能想到,要想让这场游戏开始,必须拿另外一颗行星,对准我们的地球,先撞那么一下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