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25年来中国近代机制币拍卖的发展历程被海内外藏家的激烈角逐

 馱夫 2022-11-06 发布于福建


机制币,顾名思义是使用铸币机器铸造的钱币,系人类工业革命的产物。1890年5月,两广总督张之洞率先在广东进口外国设备,兴建厂房,大量生产机制银元及铜币,开中国近代史机器铸币之先河。之后,机制币便成为中国货币流通市场的法定货币,直至1935年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政策,结束银本位制,机制币退出历史舞台。

近年来,在其他艺术品收藏门类处于低谷盘整的大环境下,中国近代机制币却强势崛起,新人踊跃进场,价格跳跃式攀升,拍卖场成交价格屡创新高,一举成为时下最受关注的收藏项目。笔者作为一名国内最早从事钱币拍卖业务的行业老兵,看到今天如此繁荣的盛世景象,不禁感慨万千。以下就将国内机制币拍卖市场25年来的发展历程做一简要回顾。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所有论述与数据仅以机制金银币为例。

一、中国机制币收藏格局西向东移,国内拍卖市场初现端倪

1995年秋,笔者离开工作了11年的体制内单位,加入改革开放后成立的国内第一家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担任邮品部业务经理。现在50岁以上的人或许还会记得,1996年至1997年,曾有一波邮票以及现代金银币价格全面上涨的大行情。1996年春、秋二季,中国嘉德邮品拍卖取得了初步成功,从1997年春季开始,公司增加了钱币项目,笔者也是当时钱币项目的负责人之一。


中国嘉德1997年春季拍卖会,首次开设了对中国机制币收藏市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钱币单元。首场拍卖推出的155件拍品中,大部分是现代金银币,近代机制金银币只有48件,而且,它们几乎都来自海外。借助于当时现代金银币的大行情,这些拍品甫一露面,便受到了藏家的热捧,拍出的价格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期。比如,一枚未使用状态的“民国十二年造龙凤壹圆大字版银币”,成交价3.63万元;另一枚品相全美的“民国十年徐世昌像'仁寿同登’金质样币”,拍出了40.15万元的高价,且整场成交率超过70%,可以说首战告捷。
然而,到了下半年的秋季拍卖会,邮票与现代币市场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初现端倪的近代机制币收藏热情随即受挫,直接导致秋拍153件拍品仅成交了34件,成交比例为22%,行情一片惨淡。接踵而来的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更是重挫国内收藏市场,使整个文物艺术品行业陷入谷底,直至2005年。此一时期,单价10万元以上的拍品,国内鲜有买家,单场钱币部分的成交率基本维持在50%左右,价格也一直在低位徘徊。例如,1998年秋季拍卖会,一枚完全未使用状态的“宣统三年大清银币'长须龙’版样币”,仅以12.1万元成交。2003年春季拍卖会,一枚品相全美的“龙凤小字壹圆银币样币”,成交价仅为1.012万元。


1997年至2005年,是中国机制币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刚刚起步的市场规模还不大,但已出现固定的收藏人群和交易从业者,并且吸引了包括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日本、东南亚藏家的广泛关注,拍场也曾有可圈可点的顶级珍品出现。例如,2002年春季,一枚“庚戌春季云南省造七钱二分银币”,以108.9万元的成交价,首创国内机制币拍卖单价超百万元纪录;2004年春季拍卖会,被业界广泛关注的大名誉品“宣统三年大清银币'短须龙’版样币”,再次以118.8万元的高价,成为第二枚成交价过百万元的机制币大珍,迄今为止,仍是此品种国内外唯一公开拍卖记录,而且是被国内藏家成功竞得。


近代机制币是国内拍场较晚出现的新项目,其收藏市场能够得以形成的关键,还在于彼时国际收藏市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中国机制币的重要藏家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之后,欧美藏家陆续出售藏品,中国钱币开始流向亚洲地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转折,体现在1991年6月3~4日于加利福尼亚州举办的美国著名钱币收藏家伊文·古德曼中国钱币专场拍卖会(Irving Goodman Collection of Chinese Coinage),当时,拍卖品中大部分的珍品被以台湾收藏家刘改造、张秀青为代表的亚洲地区藏家竞得,使得中国机制币的收藏重心开始从西方转向亚洲。例如,举世孤品“奉天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一两银币样币”,当时以18.7万美元的价格被收藏家张秀青纳入囊中,缔造了当时中国机制银币的世界最高成交纪录,至今仍为泉界美谈。
与此同时,美国金钱公司(Money Company)、泰兴钱币公司(Taisei Coin Auction)等国际专业钱币拍卖公司,纷纷在香港举办钱币专场拍卖会及展销会,使得世界各地富藏的中国钱币,包括珍稀品种源源不断地流向亚洲的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及大陆市场。

二、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拍卖行情不断攀升

2006年至2011年,是国内近代机制币市场经营日益成熟、规模迅速扩张、收藏从业者队伍不断壮大、交易行情大幅提升的重要发展时期,多家大型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设立了钱币项目,使其成为与中国书画、瓷器工艺品、油画雕塑、古籍善本等并驾齐驱的一大收藏门类。而且,由于大部分钱币的单价较小,存世数量相对较大,为普罗大众所广泛接受,所以,收藏人口众多,气氛热烈。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近代机制币完成了从多年沉寂到跃上巅峰的华丽转身。在此,我们可将这一时期的主要发展脉络梳理如下:

第一,2006年至2011年,是机制币市场快速成长的五年。2006年伊始,钱币市场明显出现热度,春、秋两季,机制币上拍品数量和质量都有大幅提升,单场拍品从2006年春季的400余件跃升至2011秋季的2000余件,成交率则从63.5%上升至96%,说明在中国内陆,一个具有庞大收藏群体、发展前景巨大的收藏市场已经形成。
第二,海外重要藏家陆续出让藏品,市场重心开始向国内转移。前面笔者曾提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机制币的收藏重心开始从欧美转向亚洲。2006年以后,随着台湾和香港地区的重要藏家陆续转让藏品,为大陆市场提供了许多珍稀品种,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机制币的大陆收藏比重。虽然在海外回流文物可以复出境的政策框架下,部分珍贵品种仍由实力雄厚的新加坡、日本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藏家购得,但是,大陆购买力较之从前已不可同日而语,巨大的市场规模也已让中国成为了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机制币交易中心。


2006年诚轩春季拍卖会,英国伯明翰造币厂试铸“湖南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样币”,以236.5万元成交,系首次龙洋单价逾200万元;其辅币“三钱六分样币”及“三分六厘样币”,也分别以90.2万元、57.2万元高价交割,目前均为海外藏家珍藏。


2007春、秋二季,上拍品数量分别为529件、859件,春拍成交率高达83%,为历年首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的秋季拍卖会,集台湾张秀青、刘改造等多位海外重要藏家的出品于一场,其中经典藏品的数量与质量,堪称大陆拍卖之最,引发藏界高度关注,拍卖现场盛况空前。虽然当时买方佣金由10%上调至12%,但是,各种珍稀品的成交价格依然令人跌破眼镜,纪录频出,成为低谷徘徊期一场里程碑式的拍卖会。其中:台湾藏家刘改造旧藏“光绪丙午年造大清金币库平一两”“光绪丁未年造大清金币库平一两”金质样币,均为完全未使用品,分别以78.4万元、106.4万元高价,被国内藏家竞得。


张秀青珍藏名品“1896年湖北省造'本省’七钱二分银币”,品种罕少,品相完美,经海内外藏家的激烈角逐,以436.8万元的成交价,创下当时清代龙洋的最高成交纪录。


同场,张秀青珍藏的另一枚民国人像币大珍“十六年张作霖像背龙凤纪念银币”,源于1991年古德曼(Goodman)收藏专题拍卖会,名家递藏,品相完美,拍卖现场角逐异常激烈,最终以425.6万元创当时民国时期人像币最高成交纪录,也是此后这一品种的海内外唯一公开拍卖纪录。


同场来自香港资深藏家的“1900年福建官局造七钱二分银币”,当年直接得自于近代著名钱币鉴赏家张璜,出身显赫,虽然品相差强人意,因属中国机制银币顶级珍品,当时仍以168万元高价易手,亦是此品种至今国内外唯一公开拍卖记录。


“1910年庚戌春季云南省造宣统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是清代云南铸造的最后一种银币,也是唯一币面标示季节的银币,因其时清廷已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所以未能正式铸行,存世屈指可数。此枚银币曾于2002年以108.9万元拍出,五年后第二次亮相,拍出319.2万元的价格,利润率193%。
第三,国际经济环境影响国内收藏市场行情上下波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危机。在此大背景下,国内文物艺术品收藏市场行情明显下探回调,钱币亦是如此,这在该年度春、秋两季66.7%、63.5%的低成交率上便可见一斑。当时,无论是清代龙洋,还是民国军阀币,价格与前一年相较,均呈下挫颓势。


2008春,征集自香港藏家的名品“1867年上海壹两无射线版样币”,尽管品相完美无瑕,镜面光泽摄人心魄,仅以低估价120万元落槌,加佣金成交价计134.4万元;同场,张秀青旧藏顶级珍品“光绪十年吉林厂平壹两银币”,是1884年吉林将军希元为缓解制钱紧缺,奏请朝廷准许,从军饷中提取白银铸造,流通不广,壹两主币寥寥无几,当时却以220万元的估价遗憾流标,今日估值预计可达1500万元。


同样,在深陷全球金融危机的2008秋季拍场中,征集自海外藏家的“民国十五年张作霖像陆海军大元帅纪念银币样币”、民国二十一年中央造币厂试铸“孙中山像下三鸟金本位梅华边壹圆样币”,虽然都是极其少见的珍贵样币,而且每枚100~120万元的估价十分合理,但最终均无人问津,惨遭流标。

为缓解金融危机,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增发货币等史上最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2009年,中国政府实施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用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振兴实体经济,刺激国内需求。之后,伴随货币宽松大环境带来的资金流通性增加,钱币市场行情开始出现稳步向上的势头,吸引了很多新买家进入收藏者行列。人多钱也多的叠加,更使这一趋势在2011年春季,达到了令人难以忘怀的高峰。


先看2009春、秋两季,成交率平均超过80%,高等级精品成交均有良好表现,市场态势一派向好。2009春,藏家刘改造旧藏“民国三年袁世凯像壹圆L.GIORGI签字版金质样币”、2009秋“1914年袁世凯像共和纪念壹圆L.GIORGI签字版金质样币”,分别以134.4万元、164.64万元顺利交割。




2010年开始,收藏品市场已度过2008年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短暂低迷,重新聚集起旺盛的人气,良好的市场预期,使藏家出品踊跃,春季机制币上拍品达987件,不仅取得了88%的高成交率,而且行情明显上扬,尤其是保存状态完美的好品相币,涨幅巨大。例如:2010春,普通龙洋品种“光绪三十四年北洋造七钱二分银币”裸币、“1898年四川光绪七钱二分银币”裸币,均因保存完美无瑕,分别拍出92万元、35万元的超行情价格。


2010春拍目录封面拍品“己亥江南省造三钱六分银币”,以高出低估价五倍的201.6万元,易手国内实力藏家,创当时三钱六分面值银币的国内拍卖最高成交纪录。2010秋,上拍品数量越过1000件关口,总计1074件,成交率达到破历史纪录的94%,价格涨势强劲。


这一时期,随着人们对藏品的认知愈加深入,注重流传有序,注重品相,已成为普遍共识。反映在拍场上,不仅珍稀版别、名家旧藏得到更多藏家的重视,拍品保存状态不同,价格更是天壤之别。这一季的拍品中,虽然藏家张秀青珍藏“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壹圆L.GIORGI签字版样币”,仍由海外藏家以448万元竞得,但是,对于品相极好的中高等级精品,国内买家爆发出了极强的购买力。比如:征集自同一海外资深藏家的“光绪二十二年北洋机器局造壹圆银币”、“光绪三十四年北洋造七钱二分'卷3旗4’版银币”,皆因品相完美,分别由广东籍及四川籍藏家以44.8万元、91.48万元超行情价竞得。
2011春,是在金融货币量化宽松大背景之下,各个门类的文物艺术品行情均达到顶峰的一个拍卖季,当时所缔造的各种天价,很多至今都无法逾越。钱币项目亦是如此,直到2019年,2011春拍一直是许多亲历者难以忘怀的神话。


由于高涨的行情和乐观的市场预期,2011春拍拍品数量达到前所未有的1602件,首次分作两天拍卖,而且买方佣金上调到15%,然而,拍卖现场人气爆棚,没有座位,有人干脆坐在了地上。连续两天的拍卖,买气极为强盛,成交率高达前所未有的96%,成交价则创7458万元新高。以今天的目光,回望2011年的市场奇迹,我们不难发现,当时主要是高流通性带来的巨大推力,让收藏品市场冲向行情的巅峰。具体表现就是热钱大量涌入,甚至加入金融杠杆。当时曾有人将房子抵押给银行,以期购买钱币转手获得更大利润。所以,那时涨幅较大的主要是些普通品种,还有部分获得高评分的评级币。例如:一枚NGC-MS66的“1890年广东省造七钱二分银币”,虽然品相好,评分高,但毕竟是存世量较多的品种,现场却拍出了126.5万元的超行情,这是清代普通流通龙洋的价格首次突破100万元。



另外,PCGS-MS63之“光绪三十三年北洋造七钱二分银币”、完美UNC品相之“1905年新疆饷银一两”裸币,也分别拍出78.2万元、89.7万元的新纪录,这一价格直到近年才被打破。


值得注意的是,此一高峰期,那些高单价珍稀品种的价格并未出现同比增长。比如,近期炙手可热的中央系列“宣统三年大清银币'长须龙’版”样币,尽管铸造精美,保存完美无瑕,仅成交于59.8万元。而一枚PCGS-MS66的“民国十年袁世凯像壹圆银币”,成交价则冲到了34.5万元,创下当时“袁大头”流通币拍卖最高成交纪录。


2012年至2018年,机制币市场如过山车般,从波峰跌入谷底,然后缓步前行,再逐步走高的6年,也可以说是国内机制币拍卖市场扎实稳健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一关键时期,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发展态势:




2012秋,一枚“光绪三十四年北洋造七钱二分银币”,原味五彩包浆,成交价26.45万元


2014春,征集自南方老藏家的“1898年四川省造光绪元宝七钱二分银币”,以极其罕见的完美品相,裸币状态拍出66.7万元高价。


2016秋,藏家刘改造旧藏、1902年浙江省造光绪元宝七钱二分银币样币”,俗称“浙江楷书”,银质样币存世仅三枚,最终以632.5万元高价被南京永银钱币博物馆典藏。


2017春,一枚PCGS-SP66之“1896年'老江南’七钱二分银币样币”,由开办在南京的江南造币厂委托英国伯明翰造币厂试铸,经多轮竞价,最后还是由南京永银钱币博物馆以391万元竞得,创当时该品种最高成交价,同时也让这枚“南京籍”珍贵样币荣归故里。

2018春,民国时期著名实业家、收藏家李祖夔旧藏“1916年袁世凯像洪宪纪元飞龙纪念银币”,当场以破纪录的54.625万元成交,引发热议。




2018秋,成交率上升至89%,市场初现蓬勃之势。该场多件重量级拍品的成交价格令泉界惊艳。如:“民国十五年张作霖戎装像陆海军大元帅纪念银币样币”成交于230万元;同场另枚“民国十七年张作霖文装像大元帅纪念银币样币”以258.75万元高价易手。同场,中国近代机制币顶级重器“1890年广东省造光绪元宝'七二反版’银币全套五枚”,首次亮相国内拍场,香港藏家黄华枢旧藏,,终以不负众望的868.25万元被国内实力买家斩获。


四、突破2011神话,行情再创历史新高

2019年至2021年,在遭遇新冠疫情,收藏品市场持续低迷、价格疲软的情况下,机制币板块的表现格外耀眼,网络拍卖、微信拍卖、视频直播拍卖等呈爆发式增长,各家线下传统大拍也是捷报频传,全面窜升的价格若用“脱了缰的野马”来形容也不为过。
综观近几年来机制币市场的蓬勃发展,分析促使其超高增长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尤其是在疫情造成全球经济陷入负增长的严峻形势下,政府再次采取金融量化宽松,释放流动性。另外,房地产、股市的持续不振,资本及中产的焦虑感,驱使人们寻找新的资产投资目标。机制币是所有文物艺术品中唯一被标准化的收藏品,真伪、品质有保证,相对风险较小,吸引部分资金进入并不意外。其次,网拍、微拍以及视频直播拍卖等互联网交易模式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日趋成熟,特别是疫情时期,人们更加习惯于网上购物,让原本就很热闹的机制币微拍与直播拍卖更加火爆,至今热度不减。第三,机制币评级成为推动市场前行的巨大引擎,大大拓宽了机制币收藏的入口,让更多的新人进入,特别是近年形成的新一代收藏主体,包括了一批高素质的精英人士,让国内购买实力和收藏水准都有了极大的提升。

另外,与2011年有所不同的是,本轮价格高峰当中,“袁大头”“孙小头”“船洋”等普通品种并未大幅涨价,反而中、高档中央及地方铸币的涨幅令人瞠目。尤其是投入到好品相、高评分珍稀币种的资金较为集中,由此推动整体成交金额的激增,缔造了无数新的价格纪录。以下是最近在诚轩拍卖中成交的几件机制币珍贵品种,每枚都不可多得。民国二十一年上海中央造币厂试铸“孙中山像背帆船下三鸟金本位壹圆样币”以460万元创该品种样币最高成交纪录。


“1867年上海壹两'无射线’'有射线’版样币”以前所未有的517.5万元、488.75万元高价,分别被北方地区和江浙地区藏家摘得桂冠。其中,有射线版成交价是2008春同品种样币134.4万元的约4倍。


“宣统三年大清银币长须龙版壹圆样币,以超过估价1.6倍的575万元,创此品种国内拍卖最高价格纪录,是2011春同品种样币59.8万元的9.6倍。


“民国十八年意大利A.MOTTI.INC.签字版孙中山像背帆船样币”PCGS-SP62,杭州造币厂试铸,未发行,以创纪录的402.5万元,被国内实力藏家纳入藏箧。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目前为止,机制币市场并没有明显的规模资本大举进场,虽然不能排除有个别品种存在炒作现象,但整体仍保持着较好的良性运转。资深行家普遍认为,现在人们的收藏意识和购买力都有了很大提升,藏家与币商群体也变得更加成熟和理性,已经形成的强大市场格局以及人们对藏品价值的自信,即使日后行情有所回调,也不会出现2011年峰值后的巨大跌幅。在处于市场发展高峰的当下,拍卖公司和币商所要做的,就是诚信经营,引导客户理性收藏,让藏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维度里以藏养藏,通过不断优化藏品,取得最大成效。归根结底,避免市场投机行为,减少过度加杠杆造成的泡沫,是保持市场良好健康度,并使其稳定持续发展的不二法则。

以上我们简要地回顾了25年来中国近代机制币拍卖的发展历程。岁月不居,春秋代序。展望未来,笔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强盛,作为金融货币历史载体的机制金银币,其货币文物价值和收藏价值也将与日俱增,未来将会产生更为深远的价值空间。

哈布斯堡拍賣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