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明朝)洪应明 内耗的本质是利己心太重。 自私是人的本质,但为什么我们需要利他? 在菜市场,屠夫每天把最新鲜、最好的肉卖给别人,而他可能自己都舍不得吃那么好的肉。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说,屠夫把最好的肉给了别人,面包师每天生产最好吃的面包,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像我们说的那么伟大,而只是为了换取更多的金钱,以便用金钱换取更多他需要的东西。 亚当斯密在这里说出了一个异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我们活在一个交换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拿自己最擅长、最专业、最好的东西,来换取他需要的东西。 比方说,佳能只生产最好的相机,台积电只生产最好的芯片,用自己最好的东西,来换取员工生存需要的面包和牛奶。 所以在这样一个世界,就正如古语说的那样,行行出状元。 如卢梭所说,任何一个行业做到顶尖,都会一帆风顺。 就好比,人人都瞧不起卖猪肉的,但是把猪肉卖到了顶尖水平的温氏股份,曾经一度是创业板市值最高的东西。 所以在职业规划上,不要做一个这也懂一点那也懂一点的万金油,因为没有自己的专长,专业水平低于行业水平,是不会有交换价值的。 就好比,一个人画画又懂一点、唱歌又懂一点,计算机又懂一点,360行他都懂一点。但是360行,他都达不到行业平均水平,那么他就在任何一行都无法立足,因为无法产生交换价值。 在中国哲学中,朱熹主张利他,陈亮主张利己。 而在现实生活中,交换的目的是利己,但交换价值的本质却是利他的。 屠夫卖猪肉的动机是利己的,但屠夫卖出去的猪肉能值多少钱,却取决于利他的程度。 卖猪肉的人,如果过于自私,贪图蝇头小利,可能就会给猪喂食瘦肉精、地沟油,甚至可能把变质的猪肉卖给客人。 久而久之,就再也没人买他的猪肉。 而一个利他的屠夫,他卖猪肉是抱着利他的心,他给猪喂食的都是绿色健康的饲料,每天只管把最新鲜的猪肉卖给客人。 久而久之,他猪肉的产品溢价就更高,卖得也更好。 也就是说,所谓交换价值,本质是因为我们身上拥有了别人所需要的能力,能为别人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这个利他的能力越大,能够产生的交换价值就越大。 那么,内耗跟利他、跟价值交换又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就出在,内耗者通常都急功近利,急于马上看到效果。 他为什么要马上看到结果,而丝毫不关心过程呢? 因为他太在乎这个结果对自己是否有用。 因为他一旦发现这个结果不是他想要的,他会马上停止做这件事。 而他为什么在乎这个结果对自己是否有用呢?因为他想到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就好比考试,有的人考试总是抱着功利的目的,当他看到哲学冷门,很多人毕业都找不到工作,他就会马上放弃这个念头,跑去学计算机去了。 最后,他可能哲学和计算机都没有考上。 因为一个自私的人,他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 稍遇困难,马上就想起隔壁还有一个更容易的专业,计算机现在也开始内卷了,然后又跑去学别的专业去了。 而有利他心的人,他才不管哲学冷不冷门,对自己有没有用。他只想到,这个世界需要哲学的慰聊,哲学能够帮助很多人打开心结。 最好他不但能顺利考上,而且也提高了自己在社会上的交换价值。 所以要想走出内耗,我们要先跳出结果思维,跳出利己思维,去拥抱过程。 正如叔本华说的那样,要在自己做的事情中找到兴趣,并且全付身心地专注于其中。 只管做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成为这个领域的顶尖的佼佼者。 正如卢梭所说,不要过多担忧前途,你只管做到顶尖,因为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人需要,都会产生交换价值。 莫问结果,只管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