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河北省保定市在东湖举办了一场规模宏大的灯光秀,有个展示文物的画面很是令人印象深刻,展示出的文物基本都是河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级别的文物,其中石家庄出土的三件文物位列其中,这三件中,有一件尤其夺目的,它不仅做工精美,而且文化价值堪称这七件文物中的巅峰,这就是中山三之一的中山王错(厝)铁足大铜鼎。 ![]() ![]() 上世纪70年代,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发掘了战国中山王厝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青铜大鼎、方壶和圆壶这三件器物上就有数以千计的铭文,为我们揭开了不为人知的神秘中山古国的面纱。 ![]() 中山国大致疆域 其中大鼎的铭文最多,加上重文、合文共计469字。方壶的铭文次之,加上重文、合文共计450字。圆壶上的铭文最少,加上重文共计182字(不包括圈足部位的铭文)。其铭文数量之多、历史文献价值之高、器物制作之精,创下了三个世间之最,中山国从此名扬天下,引世人瞩目。 ![]() 中山三器,夔龙方壶,铜圆壶,铁足大铜鼎,三者皆有中山篆铭文 中山国起源于春秋时期白狄人所建的鲜虞国,春秋早期白狄人沿滹沱河支流鲜虞水迁移至滹沱河两岸,鲜虞国建立于滹沱河北岸,鼓国,肥国建立于南岸,石家庄地区滹沱河两岸自古水草丰美,土地肥沃,具有冶炼优势,所以三个白狄人的国家慢慢发展起来并联盟向南几乎灭掉了诸侯国邢国。 后来鲜虞国被灭,白狄后裔又建立了中山国,中山国继承并发展了鲜虞国的冶炼技术,其出土文物精美异常,著名的标志山字形器,以及一些堪称当时中国铸造技术巅峰的精美器物,都是中山国冶炼技术的体现。 ![]() 青铜山字形器,为中山国标志,上为一个山字,下为中字。 ![]() ![]() ![]() 错金银铜版兆域图,这是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建筑设计图 然而,真正让人们认清了中山历史的,是中山三器上一种十分秀美的篆刻文字体,这就是中山篆,这也是中山三器的文化价值远远超过金缕玉衣的原因,我个人认为,中山篆的出现,改变了小篆的历史,人们普遍认为小篆是秦朝的产物,实际上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于世了。 ![]() 精美的中山篆 这些精美的中山篆引起了轰动,我国专家经过艰苦的研究,终于将其转换成汉文,中山国的历史,慢慢呈现于我们眼前了,中山国两次击败燕国的历史也在其中,既昭显了这个战国第八雄的强悍,也不免让人们觉得它还是有些好大喜功,为它日后的骄奢废弛埋下了伏笔。 ![]() 铁足大铜鼎中山篆拓片(局部) ![]() 夔龙方壶中山篆拓片 ![]() 铜圆壶中山篆拓片 1978年,河北省展览馆首次筹备了中山国文物的展览。河北省文化局举办了一个座谈会,在会上,中国历史博物馆青铜器修复专家高英先生激动地说,铭文刻得真好,不知道古人怎么刻得那么好,让人难以想象。”高英先生自幼得名师传艺。数十年里,所见青铜珍品无数,而在中山三器前,竟如此感慨。铜器上那1123多字(注:包括圆壶圈足铭文),直线挺劲、弧线圆润,看不到凿刻痕迹。 ![]() ![]() ![]() ![]() ![]() 虽然中山国有辉煌的过去,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但是毕竟身处乱世,自身国力一般,又是四战之地,虽多次复国,但最后仍然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不过,中山国的一些辉煌的成就与技术,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瑰宝和组成部分,不但没有被埋没,反而一直熠熠生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