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名作家与无名作家的困惑

 冬歌文苑 2022-11-07 发布于北京

名作家与无名作家的困惑

——读余光中《如何谋杀名作家》有感

兰草||重庆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这话一点也不假。人一旦出了名,伴随而来的是危机,还没来得及喘口气,明显和隐蔽的暗器一齐投来,让你防不胜防。

读余光中先生的作品《如何谋杀名作家》一文后,我对名作家心生怜悯之心,既是名作家了,为何遭谋杀?心生困惑,感悟多多,不吐不快。

详细拜读《如何谋杀名作家》一文,好像很有套路的,有“谋杀”对象、谋杀团体、谋杀的武器、谋杀的方式。我百思不得其解,心生疑惑,为何要谋杀名作家?当然,文中的“谋杀”不是指用武器谋杀,而是指用“时间”谋杀,让名作家没时间、没精力、没信心、没办法、没能力写出更好的作品以飨读者,对于一个名作家来说,形同“谋杀”。

余光中先生在这篇文中,把名作家比喻成狮子,用戏谑和嘲讽并举的方式,围猎狮子。有围猎的团体、使用的武器、谋杀的方式。对于一头威猛的狮子来说,围猎需要一个谋杀团体,那就是“编辑、老板、运动家、读者、海盗、批评家”,动员了大批的刺客,再凶猛的狮子,还有能抵挡住谋杀团体的吗?在这群谋杀团体中,个个都是高手,是精英。老板是这个团队的主谋,编辑无疑是猎狮人的帮凶,其余的是谋害狮子的成员或者充当了帮凶;谋杀的武器是“截稿时间”。只要亮出这件兵器,狮子再凶猛也是难逃厄运,即使是陶渊明,也无心采菊东篱下了。

谋杀的方式是,让名作家给读者写回信,或是出席各种场合的会议、讲话、研讨会等活动,从时间上“忙死他”,或者让名作家腐败,用金钱、色情让名作家成为臭名昭著的人,然后放弃做名作家。这还不算,最危险的职业杀手是,头戴一顶神气的头衔“批评家”的帽子,把一部本是好好的作品,带着个人的主观性,批评得面目全非,让名作家失去信心,不但写不成作品,还“握不成笔了”,名作家不是成了空心狮子,就是蹩脚狮子、免费狮子。当狮子已经奄奄一息,“眼看狮子就要死去,还暗暗为文学的前途庆幸。”一旦狮子断气之时,也就是“谋杀团”解散之日。

名作家是站在亮处的人物,猎手几乎不要瞄准,就可以打中。

名作家是这样,无名作家就更感到困惑。不过,无名作家用不着兴师动众,更用不着真枪实弹,只需一位编辑、老板就可以轻松搞定,让无名作家困惑、苦不堪言。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一些无名作家或是文学爱好者,白天上班工作,晚上挤时间熬灯油爬格子,信心满满地将稿件邮出,期待编辑过关,借报刊一角选用。可是,编辑一天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稿件无数,在分发稿件时,首先是看信封上的地址、投稿人,有的连信封都还没来得及打开,连睁眼看一下世面的机会也不给,稿件就统统地被扼杀在编辑手里,投稿人还傻乎乎地盼稿件刊用。要是偶尔有豆腐块大的文章被刊发,有三五十元的稿费,会兴奋很久很久,连觉也睡不着,写作热情高涨,继续写,向名作家学习,期待有一天自己也成一位名作家。

到了二十一世纪初,网络化邮箱投稿逐渐取代了书信投稿的方式,一些无名作家尤其是年岁偏大点的文学爱好者,不懂电脑,习惯于用书信投稿。不会网上投稿,又成了谋杀无名作家的武器,让辛辛苦苦写出的文章困在抽屉里,但还是不死心。于是拿到打印店请人投稿,结果,一篇篇稿件投出后如同石沉大海,泡泡都不冒个,钱和空头人情也白费了。尽管如此,一些无名作家还在苦苦坚持,希望能有一天见到惊喜。可是,每次投稿后会发现,自己渐渐地失去信心,失去心平气和的心境。

纸刊没有无名作家的地位,尤其是那些名刊,很难留给生面孔作家,那就出书吧。一些出版商掌握了无名作家的心理,以扶持、关心无名作家,主动联系为无名作家出书。出版社也是花样百出,有对外发行的书,一个书刊号就是好几万,对于一个无名作家来说,很少有那个经济实力的。内刊号虽说压力小点,但出版的书不能卖出去。不能卖出去的书还叫书吗?最多也是送朋友,熟悉你的人闲时翻翻,还把书当回事,否则放家里还嫌占地方。如果经常遭到打击,则陡增困惑、焦虑,开始怀疑自己,怀疑坚持有无必要。

在写作的路上,我也曾怀疑过自己,有过一段时间的困惑。那时我刚从学校调到县级机关,还没想清楚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究竟会带来多大影响时,就被一盆凉水浇得透心凉,很想放弃写作。但又不能放弃,也不敢放弃。想到自己是学中文的,组织上把我安排到党政部门,单位领导也是想选调一名写手,这也是当初组织上的愿望。我暗暗较劲,不要让组织失望,急于想证明自己还行。我除了认真完成组织上交办的任务外,利用晚上、星期天写作。开始是领导安排我写学习简报。我心想,简报不外乎是把学习的内容、收获等,简明扼要,以一种内部文件的形式,迅速及时传递出去,交流学习。我很快就写成了,哪知送领导签发,领导在稿子上圈划了很多,我都不忍目睹了。虽说领导没明里批评我,更没遭到围攻,但那些圈划足以让我困惑和无地自容,心里也闷闷不乐,到底该怎么写呢?

我到新华书店买来一本《公文写作》,仔细研究公文该如何写。研究一段时间,总觉得有些公式化,束缚手脚,不是我所之爱。我慢慢地淡化了公文的写作,改写散文、人物通讯。写了几篇,每次投稿后都傻傻地期待稿件刊出,却一次次石沉大海,连泡泡都不冒个,自己落得元气大伤不说,还不甘心,继续写。好不容易在地市级报纸上用了一篇文章,又因误写了一个数字,两天的功夫,在县级机关内刮起一场不小的风波。先是单位领导出面了解情况,然后又是宣传部长通知我去谈话。更让我意想不到的还惊动了县委书记,够“面子”了吧!好在县委书记是学新闻专业的,也许更能理解作者的苦衷,一场围猎也就这样过去了。

今读余光中先生的文章,掩卷而思,对我触动很大。无论是名作家还是无名作家,都有他们的困惑。庆幸的我不是名作家,最多只算一个文学爱好者,根本就与作家沾不上边,也没有像名作家那样活得累,遭人围攻,即使遭批评也没有那么尖锐。只要自己放宽心态,纸刊能发当然是锦上添花,不能发亦淡然处之。写作不是让别人记得你,而是让自己留住自己,就会少许多困惑。

图片/网络

 

作 家 简 介

高兴兰(笔名:兰草),女 ,土家族,重庆市人,毕业于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市作协会员,曾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纪检监察工作、林业工作和编修地方志工作,先后有散文、论文、人物通讯、评论等多篇文章在《中国地方志》《中国监察》《中国民族报》《重庆日报》《重庆文艺》《重庆晚报》《重庆晨报》《贵州民族报》《巴人》《运河》《检察文学》等报刊发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