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生态”让景区更美好
2022-11-07 | 阅:  转:  |  分享 
  
1



“ 生态 ” 让 景区 更美好

景区 事业部 于静、 周明月



摘要: 景区的生态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游客体验提升健康旅游现

实需求,是景区可持续运营的最优途径。景区无论是在开发建设阶段亦或是日常

运营阶段均应注重对生态化境的保护,对生态的破坏无疑是杀鸡取卵、涸泽而渔,

是极不可取的做法。景区可通过科学规划、严格控制、增强体 验、加强教育、社

区参与等措施实现景区的生态化建设,让景区以更加美好的形式、更加动人的体

验去获取游客的认可,这也许是未来景区需要下功夫去深入探索的课题 。

关键词: 生态旅游 旅游景区 景区提升



生态是旅游的底色,生态让景区更美好。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

各类自然灾害频发,如今面对新冠疫情的肆虐,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命

健康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

索的问题 。 2012 年 , 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 了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决

策 , 国家发展改革委、 原 国家旅游局 为贯彻落实 会议 精神, 组织编制了《全国生

态旅游发展规划( 2016-2025 年)》 ,以推动我国生态旅游健康发展,而作为 数量

众多的旅游景区应该如何 适应生态文明发展的需要 ,实现“美丽经济”呢 ?

一、 国家 标准 对景区生态化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在旅游景区行业中,《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及其细则是景

区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依据,目前 国内 通行的为 2003 版,新标准仍 未正式发布 ,

但从 近年来的征求意见稿中能看出对“生态”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如在 2017

版 报批 稿中对 “生态 环境 ” 进行了突出强调 , 2020 版征求意见稿中也增加了体

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 而 近几年 持续 开展的垃圾分类活动也是保护生态环

境的一项重要举措 。 生态是景区立足的根本,也是景区未来发展中需要更多关注

的内容 ,国家在生态保护方面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 。

二、 景区 建设运营 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爱相杀”

我国 于 20 世纪 90 年代正式引入 生态旅游 的 概念 , 经过 20 多年发展 , 生态

2



旅游成为 了 一种增进环保、崇尚绿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旅游方式,并 在

我国 初步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 、水利风景区 等为主要载

体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体系 ,而这些载体通常也以景区的形式面向 旅游者 开放。 生

态旅游产品在类型和体验性上逐渐向多样化、深层次发展,很多产品深受游客喜

欢。 生态旅游方式 还 倡导社区参与, 部分地区 居民的经济收益 得到 了 显著提高,

社区居民的支持 度也越来越高 。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明显提

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逐步成为共识。



▲ 野象谷是一个以亚洲象保护为主题的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也是外地游客来西双版纳必到

的景点之一。景区推出的雨林沐象、大象体检、与亚洲象亲密互动、亚洲象保护志愿者之旅,

还有自然观察笔记等体验产品深受游客喜欢。

3





▲ 婺源篁岭作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以其色彩绚丽的晒秋景观和一百多栋粉墙黛瓦的徽派

民居吸引了大量游客。

然而 ,我国 景区在建设运营中与 生态 环境保护也存在很多问题和冲突。部分

景 区 在开发时 只顾眼前利益、局部利益, 忽视 资源保护和规划设计 的重要性 , 盲

目 开发, 对生态环境造成了 严重破坏。 还有一些景区 过分追求门票经济,不考虑

资源和环境承载 能力 , 过多的游客量不但 降低 了游客体验 ,同时对生态环境也造

成了很大影响 。相当数量的景区 在生态旅游的科普教育上工作不到位 ,在产品开

发 和 导游 讲解 上过于肤浅和形象化。 而大 部分 景区所在的社区 因 参与度低,没有

决策建议权, 缺失 了 利益共享机制。

4





▲ 武 陵源是世界自然遗产,也是湖南人引以为豪的一张风景名片。但由于缺少前期正确周密

的规划和施工过程中严格的保护,给景区造成了严重创伤:修筑公路占据河道、倾倒渣土堵

塞河道、施工石灰呛死娃娃鱼……



▲ 美丽神圣的玉龙雪山为了迎合大量游客的登顶要求,甚至修建了三条索道。一味开发而缺

少维护,大批量的游客超出了雪山的承受范围,使雪山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雪线逐

步上升,高山上的一些珍稀动植物数量也在逐渐减少。

三、 景区 开展 生态文明 建设可 采取 “ 五 项举措 ”

1. 严守红线,科学规划

我国 对不同类型自然公园及保护区等均出台了严格的管理办法, 如《中华人

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

5



办法》、《风景名胜区条例》、《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办法》、《国家沙漠公园管理办

法》、《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等, 用“红线”来明确开发的范围和强度,为生

态旅游景区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景区管理开发单位在 开发建设 过程中,首先

要 根据景区类型 严格遵守 相关 “红线” 规定 ,不突破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将政策

红线化为发展依据, 对开发建设工作进行科学规划, 尽量减少人为景观的建设,

对于必要的人为开发项目,在数量、体积、材料、颜色和位置等各方面融入生态

学思想,与当地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氛围保持一致 , 避免出现 由于 过度开发 导

致生态严重破坏的现象 。

条例 分区及主要内容

《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办法》

( 2011.8.1)

必要时可以划定重点保护区;充分展示传播生态文化、组织开展

森林生态旅游活动。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

( 2018.1.1)

划分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合理利用区;在 合理利用区 开展宣教

活动及不损害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生态体验及管理服务等活动。

《国家沙漠公园管理办法》

( 2017.10.1)

划分生态保育区、宣教展示区、沙漠体验区、管理服务区; 宣教

展示区 主要开展展示活动; 沙漠体验区 可在不用损害荒漠生态系

统功能的前提下开展生态旅游、文化、体育等活动,建设必要的

旅游景点和配套设施。

《风景名胜区条例》

( 2006.12.1)

禁止在核心景区内建设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以及与

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其他建筑物;应当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

源,改善交通、服务设施和游览条件。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 2006.11.14)

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作用,在参观游览区内设置服务项

目,应当符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管理要求,并与世界文化

遗产的历史和文化属性相协调。

《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

( 1995.5.4)

对地质遗迹可分别实施 一级、二级和三级保护 ; 三级保护地质遗

迹 可组织开展旅游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 1994.10.9)

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 实验区 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

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

物等活动。



▲ 不同类型保护地相关条例

2. 严控数量, 保证质量

2015 年 4 月 1 日起 正式 实施 的 《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 是由原国家旅

游局颁布下发的一项标准, 要求各大景区核算出游客最大承载量,并制订游客流

量控制预案 。承载量核定的原则之一即为“可持续发展”,要求“合理利用和分

配景区内的各类资源,强调对自然资源、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在保证旅游资源

质量不下降和生态环境不退化的前提下,协调好景区旅游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6



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景区 应严格按照标准,充分考虑

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科学准确的核定承载量,并 做好“限量、预约、错峰”等

精细化管理, 借助 实时流量监测系统 、生态预警系统等科技手段 确保游客旅游的

舒适度、体验度以及景区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 景区 实时流量监测系统

3. 增强体验,注重 细节

产品的体验性是景区提升吸引力、扩大旅游消费需求的有效方式 , 在景区项

目运营时, 应 做到旅游者体验生态旅游项目的旅游活动尽量不影响景区内的一切

生态性存在。例如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被称为“世界最长的悬挑空中玻璃走廊”

的重庆天空悬廊,整体呈“ A”字形,悬于近 300 米的高空之上,与悬崖呈 90°

角伸向天空,游客的体验观赏活动以美丽崖景和下方瀑布为内容,却毫不干涉崖

下生态环境。这种“以其为美,却不影响其美”的项目,就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生态理念。 此外,还可以通过生态停车场、生态餐厅等配套设施建设,加

强景区的细节管理,提升景区的体验感。

7





▲ 重庆天空悬廊

4. 重视教育, 强化功能

生态旅游的 一项 重要内容是促进旅游者对自然、生态的理解与学习,“学习

性”是其区别于其他类别旅游的一项特色,也是生态旅游景区核心产品的必备功

能。首先,国家政策相关条例中,相较于一般旅游活动而言,对科考活动的开放

性很强,且科考活动的受控性也较强;其次,近些年研学旅游的发展,使旅游所

蕴涵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地展示与释放。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普及,研学旅行的

群体将从在校学生扩大至全社会各个旅游群体。由此可见,“科考研学”功能或

可成为生态旅游景区的主打功能。

5. 社区参与,共建共享

当地 居民是 景区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影响要素,而现实中多数景区却 忽视了他

们的重要作用。 资源的共享性 ,空间的紧密型以及利益分配的形式和多少 ,使得景

区开发与当地居民间 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当地居民积极的态度会促进旅游业

的可持续发展 ,而消极态度则可能直接导致居民与景区开发商的对立 ,从而阻止

或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因此 作为景区,可通过 市场参与模式,积极调动 当地

居民 的积极性, 拓宽参与渠道,让 居民 更多分享旅游发展红利 , 同时通过开展生

态教育培训等形式,让 居民提高对景区及周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 形成生态

保护与旅游发展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新模式。

结语

景区的生态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游客体验提升健康旅游现实需求,

8



是景区可持续运营的最优途径。 景区无论是在开发建设阶段亦或是日常运营阶段

均应注重对生态化境的保护 ,对生态的破坏无疑是杀鸡取卵、涸泽而渔,是极不

可取的做法。景区可通过科学规划、严格控制、增强体验、加强教育、社区参与

等措施实现景区的生态化建设,让景区以更加美好的形式、更加动人的体验去获

取游客的认可,这也许是未来景区需要下功夫去深入探索的课题。

献花(0)
+1
(本文系王仕源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