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什么都觉得“没意思”,怎样才能重拾对生活的兴趣?

 天地人和w 2022-11-07 发布于福建

“他并没有在生活之中,他使自己远离生活,使得生命和人类的活动以及体验在他看起来是那么荒谬和微不足道。”

——欧文·亚隆

最近,我们看到一条读者留言:

“KY君你好,我最近很丧,想找你聊聊。我以前是个对生活特别有热情的人,朋友们都说我是小太阳。我特别喜欢旅行,无论长假期短假期,我都在世界各个地方打卡,然后分享我的旅行vlog。我很喜欢那时活力满满的自己。

可是我发现我变了,变成了自己过去最讨厌的那种'很丧’的人。疫情几年了,哪儿都去不了,不止是职业倦怠,我觉得我现在是'生活倦怠’——每天都觉得生活真的好没有意思。我真的对这样的自己很不满意,但又好像真的回不去了。

KY,我该怎么办?”

这位粉丝提出的“生活倦怠”这个概念深深戳中了我。我相信最近有这样感受的人远不止ta一个。我们简单地在粉丝中做了一个数据调查,问大家当下对生活的兴趣度如何。结果显示:觉得自己仍然对生活保持兴趣的人,不足50%。

过去习以为常的生活,变得遥不可及,甚至在几年的时间里已经逐渐模糊在了记忆中;不再有全然的信心可以重新拥有从前的生活,也已经停止了思考当下的日子什么时候会发生好的改变。

这就是「生活倦怠」的开始。职业倦怠的我们可以选择“精神裸辞”,可当我们失去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也失去了投入当下生活的兴趣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样的选择呢?

“活是不想活了,死又不敢死”——丧气的生活倦怠者的心声。今天我们就和大家聊聊「生活倦怠」,以及如何对生活重新提起真诚的兴趣。

来看今天的文章。

文章图片1

「生活倦怠」的背后,

是这5种复杂又微妙的心理

以下5种感受帮你判断自己是否陷入了「生活倦怠」:

  • 判断自己很大概率无法得到理想中的“美好生活”。
  • 感到自身努力的渺小和无意义,因而无法对美好的未来怀抱预期。
  • 这种“无法得到”并不全是自己的错,甚至很大程度上不在自己的控制中,因此隐隐怀有“不公平”的微妙感受——这种隐藏的愤怒并不指向某个特定的人,不如说是指向给自身造成巨大压力的整个世界。
  • 生活倦怠并非是“全无欲望”。恰恰相反,是因为还有所欲得到的事物、却没有途径可得,才会让人产生生活倦怠。对自身当下所拥有的感到满足的人,并不会对生活倦怠。
  • 「生活倦怠」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因为已经预先为“自身”和“外界世界将给予自身的反馈”做出了负面的预判——人生本来就是如此啊,我早就知道了不是么?

在某种程度上,生活倦怠是一种价值与行动失调后产生的心理状态。

在价值上,对于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上、对于自己每天在其中的行动,都感到并没有什么意义。但行动上,却又还不得不付出日常的努力,“该干嘛还得干嘛”,否则可能连现有的生活都无法维持。

文章图片2

我们需要学会找回

“生活的兴趣”——

生活倦怠的最主要的来源,就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过度强烈的不确定性,会让人陷入“自己完全无法掌控生活”的恐惧,甚至产生习得性无助。因此,应对不确定性,对预防和解决「生活倦怠」都非常重要。

大家可能不知道,“感兴趣”这种情绪,是调节人们“对于不确定性的感受”的最重要的情绪之一(Kashdan,2004)。人天性厌恶不确定,在不确定中会感到惊惶不安,但如果此时人们能不确定的未来产生某种兴趣,就能够把“焦虑”转化为“兴奋”。

比如一个人失业在家,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害怕再次失败。但如果ta能对一份渴望得到的工作产生兴趣,这种兴趣感会让ta产生对未来的好奇,此时处于不确定中的ta会感受到“希望”“憧憬”等积极情感,从而降低对不确定的负面感受。

可以说,对生活燃起的兴趣可以帮助我们抵消不确定感带来的无望。

*哪怕在更好的时代,对生活的兴趣也不是不付出努力就能一直拥有的。

很多人可能觉得兴趣是一劳永逸的,比如有人认为只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就能对工作一直保持兴趣,于是每每觉得工作无趣就想跳槽。但现实是,日子久了,上班依然如上坟,兴趣还是会变成煎熬。

对待生活也是一样的。哪怕是最受人艳羡的生活,由于人性本能中的“习惯化”机制,我们一定会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失去最初的新鲜感和满足感。哪怕没有疫情给我们的限制,对生活的兴趣也是只有付出刻意的努力才能持续维持的。

一个人对事物的兴趣会随时间产生变化,“三分钟热度”是常态。这就要求我们要么始终保持在生活中,刻意找寻一些新鲜的体验;或者在某件事上投入深度探索的努力,真正感受到更高的认知才能感受到的乐趣。

*兴趣不是找到的,而是刻意被发展出来的。找到生活兴趣的第一步,是渴望培养出自己对生活的兴趣。

很多人误以为,疫情对生活的限制,阻碍了ta们去“别处”找寻自己的兴趣。但心理学家提出,兴趣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刻意发展出来的。

早就有研究发现,相信兴趣是待被发现(find)而不是发展(develop)的人,对生活的热情更少,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也更低(O'Keefe et al., 2018)。Ta们走到一个事物面前,发现“哦这个我不感兴趣”,以为这不是自己所要寻找的,于是就走开了。因此ta们在生活中的投入往往不够多元、相对单一。

这些人没有做什么努力,只是在生活中寻觅看不见摸不着的兴趣,等待兴趣自己找上门来。这样对待生活的态度,在整个大环境并不欢快的当下,显然是行不通的。

文章图片3

何走出「生活倦怠」?

走出「生活倦怠」的关键不是休息,而是兴趣的焕发。

1. 保持无知。

正念理论中有一个原则,叫做永远保持初学者的心态。这种心态也可以被说成是“永远保持无知”。这种心态对于好奇心和兴趣的降临至关重要。

如果一个人总是觉得“生活里的每一天将会如何,我都已经知道了。我日常生活里的每一件事我都早已经品尝透彻了”,ta就会在重复的生活里感到灰心丧气,以完成任务的心态面对活着的每一天。

在当下这种大部分人都更难逃离到别处的现状中,保持无知对于过好重复的日常生活,就变得更加关键了。

电影《爱在日落黄昏时》中有一句台词,女主角说,“我很爱这只猫的一点是,每天早晨它都会来到这个院子里,然后像第一次来到这个院子一样去熟悉这里的每一处。”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去学习这只猫。每天都像第一次成为这个自己一样,第一次经历自己的一天——也许你就会发现,生活中有一些被你长久无视了的有趣的细节。

2. 刻意制造日常生活中的多样性。

因为无法旅行,我们就应当更加敷衍地度过在此地的生活吗?事实上恰恰相反,我们可以把旅行安排在当下的日常中。周末去一个没有去过的城市角落打卡,和一个陌生人互动等等。

这就是一个可以制造日常生活中的多样性的典型例子。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更加不能是纯粹的工作狂,我们要为多样的生活留出余地。

比如在工作中寻找可以发挥自己创造性的新鲜任务,在工作间歇用三个月的时间吃遍周围每一家餐厅(这些都是并不需要太多额外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就可以做到的)——无论在哪种生活里,有趣的灵魂都仍然可以保持自己对生活的兴趣,这本身也是一种人性的美德。

当你觉得现在的生活没意思,我们可以转身面向那些由其他兴趣引领的生活面貌。比如你除了是一个职场人士,你是否在某一个感兴趣的领域颇有优势?或者你可以是健身达人、记录生活的手帐迷等等。你的身份和生活兴趣,永远都有地方可去,就不会觉得没意思。

3. 全身心地投入(engage)生活。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生活投入程度和对生活的兴趣呈正相关,生活投入程度高的人,对生活的兴趣也更高(p<0.01)。

想要真正觉得一些事情“很有意思”,产生反复做这件事都不会厌倦的状态,需要我们有“能力”足够充分地感受到这件事的美妙之处。产生兴趣也是需要具备与之具备的能力的:

比如逛美术馆,瞎逛和自拍的兴趣只能维持短暂的时间,而如果你曾经了解过这些作者、作品的故事,你才能更深入地品味它的“有意思”。

你觉得对生活无法建立起兴趣,可能是你对生活的审美能力不够。需要付出学习、努力,才能够建立起对生活更强的审美能力来。先苦后甜,一定程度上是生活兴趣的真相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