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赠书丨文物“穿越”了?汉代古墓出现“鸳鸯锅”

 恶猪王520 2022-11-07 发布于新疆

江都王刘非,汉景帝刘启的第五子,汉武帝刘彻的哥哥。他15岁沙场领兵平定叛乱,为西汉王朝的稳定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诸侯王,治理吴国故地。

历史上对刘非的记载并不多。《汉书》里短短一句话,将这位少年成王的诸侯的性格特点一笔带过:“好气力,治宫馆,招四方豪杰,娇奢甚。”

两千多年后,在2019年的一个冬日,我第一次走进南京博物院,初次感受到刘非的王者之气、娇奢之风。

在南博院里,收藏、展示了刘非陵墓出土的编钟、鹿灯、铜器等多件陪葬品,其设计之精巧,令人惊叹,各种宝石、金银装饰其上,极尽奢华,无不彰显这位江都王的显赫地位。

无奈,那一次行程安排太紧,观众又多,对这些珍贵文物,我没能驻足欣赏太久,就结束了参观。对于那些文物背后蕴藏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没有机会得知。对于一个博物馆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次相当不完美的观展体验。

此后,我一直想再去一次南京博物院,但都因为疫情未能成行。

就在我以为短期内再没有机会去的时候,《南京博物院》这本书,让我以另一种方式,再次“走进”了南博,进一步了解到这位江都王好武、狂妄的表面下,还有他可爱、柔情的一面。

01

以物证史,重现未被载入史册的那些历史故事

在《南京博物院》中,编者为我们选取了6件江都王陵出土文物,其中,有一件铜分格鼎和一对银带钩格外让人浮想联翩。

古时候,铜鼎一般作为礼器,在祭祀时使用。到了汉代,铜鼎渐渐地变成了烹煮食物的器具。

江都王的这件铜分格鼎,制作相当讲究。编者用一句“五分天下百味汤”,概括了它的构造和用途:鼎内有五个分隔,每个格子用来烹煮不同食物,可盛放2-3个汤底,相当于咱们现代吃火锅时用的“鸳鸯锅”

吃火锅不蘸料,那火锅就没有了灵魂,身为江都王的刘非估计也是深谙此道。据介绍,此鼎出土时,旁边还配有两套味碟,用来盛放盐、酱料等调料。

图片

不同于我们现代人用味碟来冷却刚出锅的肉食,汉代人吃火锅喜欢用比较烫的调料,这就需要用炭炉不断地给调料加温。刘非的这件铜鼎所配的味碟就由三个部分组成,主体为炭炉,上部是一个活动式的耳杯,调料就放在耳杯里,下部是承接炭灰的盘体。

想想千年前的某个夜晚,江都王带着一家老小,一边吃着火锅,一边听着乐师敲击编钟发出的动听乐曲,这样的日子简直不要太惬意!

另一件文物银带钩,其实是刘非的妃子淳于婴儿的陪葬品。这件银带钩小巧精致,表面上绘有鎏金的云纹,钩钮底部用不同金属铸造了三个同心圆,寓意“永结同心”。带钩中间有条缝,可以打开分成大小相同的两半,也可以扣紧合成一钩。

图片

而江都王那未宣于口的绵绵爱意尽在此处体现。打开银带钩,我们就会看到它的内侧被做成了一阴一阳两种样式,刻了四字小篆“长毋相忘”,寓意情长意久、永不相忘。当年为江都王陪葬的34名妃妾中,只有这位妃子拥有此物,想来她对刘非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爱人。都说自古无情帝王家,到了刘非这儿也不尽其然。

图片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每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史书。借助文物和书籍,刘非这个被史书一笔带过的江都王,有了更完整的形象。

以物证史、以史证物,让人们了解、爱上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这,正是南博专家团队编著《南京博物院》的用意所在。

02

以书为媒,南博院长带你品鉴国宝

这本书是由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龚良担任总顾问并亲自作序。它将占地70000余平方米,藏品数量达43万余件(套)的南博带到我们眼前,并通过对这些青铜、玉石、陶瓷、书画,竹木牙角、丝织刺绣、碑刻造像等文物的讲述,再现了那个有着六朝古都之称的“金陵”(南京古称)之前世今生。

“越王勾践破吴剑,专赖民工字错金,银缕玉衣今又是,千秋不朽匠人心。”

要说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国宝,怎能不先说银缕玉衣呢?1970年,江苏徐州土山汉墓银缕玉衣的出土,让全世界为之震惊。郭沫若为此写下以上诗句,赞叹制作这件无价之宝的古代工匠们,以及将它修复完整的现代文物修复专家。

图片

这件银缕玉衣由玉片和银丝构成,全长1.7米,共有2600余片玉片,800余克银丝。整件玉衣除了头罩、上衣、裤子、手套、鞋子,还包括拇指、眼盖、鼻塞、耳塞和口含等九窍塞。

汉人认为玉是山岳精华,用来塞住九窍,能使人的精气不会外泄。汉代统治阶层坚信玉衣有奇效,能保尸骨长存,可求来世再生。

玉衣是汉代皇族死后穿的敛服,以编缀玉衣所用的丝线的材质来划分等级。比如,皇帝驾崩时,用金线;诸侯王、列候、始封贵人、公主等,用银线;大贵人、长公主等一般贵族用铜线。由此可见,南京博物院收藏的这件银缕玉衣应属于汉朝时期的王侯级别。

我一边看书上的介绍,一边想起当时观看这件银缕玉衣的情景,这可是让我在展柜前停留最久的文物了。因为如果不仔细看,就无法发现它的精妙所在。

此前,我在河南省博物馆见过金缕玉衣。不同于金缕玉衣那夺目的色彩,银缕玉衣的表面有点灰扑扑的。后来通过查找资料,我了解到这是因为金缕玉衣的玉片光面向外,而银缕玉衣的玉片光面向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尸骨。

这件玉衣每个部位的玉片形状和大小都是根据人体各部分的不同形状来设计的,头顶是璧形的玉片,两眼用了橄榄型的玉片,鼻子部位用的是梯形和半圆形玉片,下颚用的月牙形玉片,肩部则是方形和三角形的玉片。这样的艺术处理,能让玉衣更贴合人体,更加生动形象。

玉衣的每个玉片厚薄均匀,玉片之间丝丝合缝,玉片上每一角上穿着小孔,有的孔径只有一毫米,让人不禁感慨古代工匠们高超的设计才能和精湛技艺。

实在是难以想象,在古代资源匮乏、工具落后的情况下,制作这样一件玉衣,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

就算在科技发达的现代,要修复这件文物,也要花费很长时间。据资料记载,70年代,这件银缕玉衣刚出土时,散乱成2400多片,而且还有200多片没找到。当时,承担玉衣修复重任的,是如今南京博物院的退休研究馆员王金潮老师。接到修复任务时,他才23岁,且没有任何玉衣修复经验。

在对2000多块玉片反复琢磨、对比研究全国各地出土的其他玉衣后,王老师经过4个多月的不断尝试,才将这件银缕玉衣修复完成。而后,这件银缕玉衣作为文物出国展“中国出土文物展览”的重要藏品,作为祖国的骄傲,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在南博一院六馆里,像银缕玉衣这样国宝级的文物不胜枚举,讲个五天五夜都不一定能讲完。而南博十八大镇馆之宝,南博馆藏中最精华的部分都在这本《南京博物院》里。

03

“一本博物馆”,足不出户游览全国一级博物馆

我在博物馆工作的十多年间,有幸去过不少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交流学习。见过很多游客千里迢迢慕名而来,排队几小时,观展一小时,拍拍照、发个朋友圈,然后回到家什么都没记住。

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方式,使得我们在参观过程中的获得感极低。那么,到底怎样才是参观博物馆的正确方式呢?

有人说请讲解员讲解,有的说参加旅行团,让导游讲解。当然,这都是帮助我们了解博物馆藏品的方式。但这样的方式,最后让我们获取到的是碎片化知识,而非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这是因为,一来,博物馆的展品众多,讲解员不可能把所有文物都记得清清楚楚,还能讲得生动形象。最优秀的讲解员都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只能对部分重要文物进行解读。

二来,讲解员不是博物馆专业领域的专家,他们的知识储备是有限的,对于文物藏品的讲解,他们更多的是依赖于背诵讲解词,而讲解词讲述的内容往往千篇一律,缺乏新意。

所以,要形成系统化的博物馆知识体系,参观博物馆是一方面,最主要的,还需要我们多读专业书籍、图录。

这里,我为大家分享几位博物馆学专家老师在科普讲座上,为博物馆爱好者们提出的建议:参观博物馆前,先做好功课。通过书籍、影音资料了解博物馆的概况,包括它的藏品种类、镇馆之宝,等等。

在确认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后,到网上找好相关资料,并带着这些资料去现场,一边观看实物,一边对比资料上的介绍,如此一来,有关这件文物的一切知识就印在我们脑海里了,这可比用手机拍照发圈更能留下深刻印象。

图片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相比专业书籍内容的枯燥难懂,北京颉腾文化联合全国一级博物馆共同策划的“一本博物馆”系列丛书,就比较适合我们这些普通的非专业的观众阅读。

这套书以摄影照片、手绘图片结合文字的形式,对国内十多家一级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及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进行了详细介绍,博物馆知识体系全面,是读者了解区域文化,走近博物馆的入门书籍。

目前,该系列丛书已出版了两部,分别是《南京博物院》和《陕西历史博物馆》。

图片

感谢编著书籍的博物馆专家团队,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看到博物馆里那些国宝级藏品,读到博物馆专家对文物和藏品的讲解,了解展厅布局和各类藏品分布,感受那跌宕起伏的六朝历史。

真心期待疫情解封,与千年文明在南京博物院重逢的那一天快点到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