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的袖子里真能放东西吗?原来内有乾坤,宝贝都藏在这儿了

 fxiaog 2022-11-07 发布于安徽

近年来随着古装剧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穿起汉服,研究起古代服饰。其中一直有个谜题困扰着大家,那就是:古装剧里的人动不动就像变戏法似的从袖子里掏出个烧饼、秘籍,这是胡诌还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那他们到底把烧饼、秘籍都搁哪了呢?

古人袖子里是不是真的能放东西?

古人在袖子里装东西虽没有确切科考,但是我们可以在古人留下的书籍中侧面来佐证。

古诗中,南朝的江淹曾写过一句诗是:“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 唐朝诗人独孤及也曾写道:“明日相望隔云水,解颜唯有袖中诗。”

小说中,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在《水浒传》第三十七回写着:宋江与戴宗见面,宋递与吴用之书,“那人拆开封皮,从头读了,藏在袖内”、清代的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写下:宝钗扑蝶时“向袖中取出扇子来”;我们还听过一个词叫“袖诗求见”等等。

古代所有的袖子都能放东西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要说哪种袖子能放东西,我们得从古人有多少种袖型开始说起:每个朝代因经济文化不同,服饰也不尽相同。

在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袖子的形状大概可以分为:直袖、箭袖、广袖、方袖、垂胡袖、琵琶袖、短袖这7种。

短袖显然是放不了东西的。

箭袖是袖子从袖身到袖口越来越窄,因为这种袖子比较利于射箭,因而得名“箭袖”。

广袖和方袖有点类似,是我们印象中最经典的“宽袍大袖”,袖口奇宽无比,它俩的唯一区别就是靠近衣身的部位一个是弧线(广袖),一个是直线(方袖),这类的袖子以汉服为代表, 在《后汉书·马廖传》中就有“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的描写,虽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袖子的宽大。

垂胡袖和琵琶袖也很类似,其大体形状是袖身宽大,袖口较小,袖子中部悬垂,两者最大的区别是琵琶袖可以去掉袖口的那部分袖边。

看完这些袖型,我们来分析下哪些袖型有可能装的下东西:第一个被排除掉的当然是直袖,首先它本身就比较窄,如果再硬塞东西,穿着肯定不舒服。

第二个排除掉的就是“箭袖”,道理同上。

那有可能放的下东西的就是以“广袖”和“垂胡袖”为代表的4种袖型。

古人到底把东西搁哪儿了?

要想放的下东西,袖子里必须得有“机关”,一般有如下5种方案。

方案一:简单粗暴,直接把东西塞袖子里就好,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垂胡袖”和“琵琶袖”,袖身小,塞进去的东西不至于满身跑,而且拿起来也比较容易。

垂胡袖放物示意图

方案二:在袖子里面靠近袖口或者后肘的部位缝有一个“暗袋”,类似梯形,窄边开口,开口方向为冲身体的斜上方,类似于现在西装的“暗兜”,因为兜口方向向上,所以无论你怎么动,东西都不会掉出来。而且放入东西的重量还可以起到压住袖子不让它飞起来的作用。

这种方法适合于“广袖”和“方袖”。

暗兜示意图

方案三:在中衣(里面那层衣服)的肘后方的位置,缝上一个小小的口袋,袋口向上,并且只固定袋口,袋底是不固定的,这样的设计可以放一些大一些的物件儿,比方说书、扇子,因为是在肘后方,所以也不会影响手臂的活动,即使是抬手整理头冠也不会担心东西掉出来,而且在力学方面,也比缝在袖口处更为省力。

暗袋示意图

方案四:缝合宽袖口的下半段,只留下手可以自由出入的开口,表面看起来袖口宽大,其实口很小,而且这种结构在出土文物中真实存在。

不过这种构造要是硬塞东西进去,容量确实是够的,只不过想要原路再拿出来,那可堪比海底捞针,不大雅观。简单示意图如下:

下封口示意图

方案五:古人的衣服都是好几层一件套一件的,如果最外侧宽袍大袖装不了东西,那可以装在里面的衣服,而且很多古代中衣的袖型会类似于“垂胡袖”,所以东西放在中衣这一层袖子里也是可行的,方法参考方案一。

虽然古代的服饰无法完整保留,但它依然是一个很好的历史见证者,我们可以从它一丝一缕的构造中,感受到当时人们生活的气息,进而辅助现代人科考当时的文化、经济、信仰、民俗等。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

《中国服饰审美文化的审美价值》唐娜酱

《古代女子服饰之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