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城夜话 | “杨氏医寓”与“杨寿丰药号”

 人文武汉 2022-11-07 发布于湖北

1920年出版的《汉口商号名录》记载,民国时期,有这么一家著名的中医“医寓”。所谓“医寓”,指的是医生居家挂牌,坐候病人临诊,医生大多在一方之内享有声誉。曾经汉口最为著名的当属号称有“300年历史传承”的“杨氏医寓”,当时一代为杨闻川。

杨闻川老先生肖像

1920年《汉口商号名录》

杨闻川(1856~1922年),名声焕。祖籍汉阳,世居江夏县城(今武汉武昌)。远祖杨世泰为清初名医。祖父杨燮为江夏名医,咸丰元年(1851年)在武昌贡院街开设医寓,设有候诊室、看病室、熬药房等,是咸丰至光绪年间三镇规模较大的医寓。杨闻川系杨氏世医第十二代传人,在家学熏陶下,少承祖志,青年执业而负盛誉,以治瘟病闻名于汉,与当时江夏医界名流罗恕之、陆韵琴齐名,人称“杏林三鼎甲”。

民国初年,至汉口俄租界宝善里(后改名楚善里)应诊,每号诊金高至两块银元,慕名求诊者仍络绎不绝。1914年在武昌南楼前正街和汉口后城马路正街两处开设杨寿丰药号,并率子侄数人同堂应诊。诊病之余,课子授技,长子杨小川、次子杨秉三、皆成三镇名医,当时杨闻川年事已高,故两家杨寿丰药号均由小川、秉三兄弟掌管。(据说其后人至今仍从事中医)

杨寿丰药号

1925年《汉口商业一览》

笔者的恩师,已故易俊峰老药匠便是杨寿丰药号经理易瑞庭的侄儿。

据易俊峰老药匠生前讲述,他少年时期便是在大伯父安排下进入武昌杨寿丰药号的,历经了学徒到出师。武昌杨寿丰药号是前店后作坊型的大药号,在武昌一带远近闻名,常年顾客盈门。均是些老主顾上门问诊带抓药的,再就是慕名而至前来订制或购买“膏、丹、丸、散”之类成药或滋补品的,武昌杨寿丰药号内当时除炮制中药饮片外还设置了制作各种成药的作坊,内有刀房、漂洗池、制药灶、丸散房、料房、库房、碾药房、烘房、地窖、熏房等及各种制药工具器具一应俱全,雇用各种人员数十人,均有专职。

易俊峰老人说他最先是在作坊内学徒,并说药匠们均很辛苦,干的既是劳力活又是技术活,但责任却重大。长期早上天不亮起床一直做到打二更才关门停活。

杨寿丰药号实行“头刀教二刀,头柜教二柜”的行规,故他从切药、制药开始学起,如“劈制麦冬”、“烤制竹沥”、“戈制半夏”等等,再后就跟师兄学习制剂,而制作膏滋、丸药更是一件累活,不但得有体力,有基础,还要懂得药性、药味、剂量、制作的要求等,师兄对他经常进行考核,若出差错还要用“起子”(熬膏滋用的搅拌竹片)打手板心,站在大铜锅边往往被炉火熏烤得站都站不稳,还必须按要求熬出好的膏滋。

易老说,熬膏一般在前一天晚上就要用清水将全部药料浸好。第二天早晨用很大的铜锅,放入适量清水,文火煎熬,滤过三四次以后,再将滤出的药汁缓缓熬煎,到水分挥发得剩下一小部分浓厚的药汁时。放入另外溶好的阿胶、冰糖等汁,用“起子”不住手地搅拌,到膏滋滴在水里能成珠不化就成。

迭一副水泛丸往往要花上一两天功夫,从验方、打粉、起模子、过筛,再迭成大小均匀的药丸子,丸药制成以后,有的还用各种药末滚上为“衣”,如为了加强安神镇静作用的用朱砂为衣,为了加强清热作用的用轻元粉为衣等等。

此外杨寿丰药号还配制有各种蜜丸、眼药、撒布、吹口药、丹剂、露剂、酒剂、胶剂、曲剂、糕剂等,特别制作的糕剂均特制有专模,制成的药糕大小规整如一,“八仙糕”上的八位仙人图像栩栩如生,在当时供不应求。杨寿丰八宝眼药的包装盒内附赠独家专制的英国产麦尔登毛呢材料拭眼巾等,所有按经方古法制作的药品杨寿丰药号均有专书。

待作坊手艺学熟以后开始上柜熟悉辨药、抓药,易老说杨寿丰药号抓药要求很严谨,来不得半点马虎,抓好的药,还必须经过大师兄复核检查并盖戳,再后严整分包,用一根红绳,三下五除二绑得牢牢的,不散也不松的交给顾客……

当学会店内全部手艺后还必须能熟练分辨出七百多种药材和制剂的真伪优劣,还要熟知每味药的药理药性、配伍禁忌、炮制加工、正名别名俗名等,并能背出上百个方剂汤头,达到“大病当参谋,小病当郎中”的程度方能出师,由于易俊峰老人天资聪明,吃苦肯学,终于几年后便出师了。

易俊峰老人后来讲述当他出师后不久,却不料因为店里人一句话得罪了附近住的武昌第一纱厂—震寰纱厂老板刘季五的老娘,使两家变成仇雠。

据说刘家的老太太生病了,就支使佣人去杨寿丰药号照单抓药。偏巧那天店里业务十分繁忙,顾客人多,排成了长队。刘家人性急,不住的抱怨店里人手脚太慢并还要插队占先,本着“童叟无欺”、“先来后到”的道理,杨寿丰药号内管事没有惯着刘家人,并与之发生口角,杨寿丰药号内管事一时情急,错说了一句:“你们刘家有的是钱,嫌慢就自己去开家药铺……”。

就是这句气头话刘家人不依了,直接回报刘老板母亲,本就财大气粗的刘家上下听言后当时也都气得够呛,嫌杨寿丰药号人不知体统,定要还以颜色。仗着自家雄厚的财力,真就赌气很快在“杨寿丰药号”对面开了家“刘有馀堂药号”,精心装修一番,招聘了各类专业人员八十余人,采购了大批名贵中药材,大有挤垮杨寿丰药号之意。

开业的那天,刘家遍请三镇商界名流,贵宾云集,鼓乐齐鸣,鞭炮震天,搞得对面的杨寿丰药号相形见绌,尴尬万分。接下来刘有馀堂就搞饮片、成药打对折;参燕细货打七五折;健脾药糕更是按成本价的对折出售,甚至彻底违反行规(药行规定,新店开张打折三天,过了三天就得恢复原价),刘家居然减价促销二十余天还不停止,刚开始杨寿丰药号也跟着打出所有药品七五折销售,药糕按成本价对半销售的牌子,但是尽管如此刘有馀堂门前依然人来人往,进去买药的顾客络绎不绝,而对面的杨寿丰药号却是门可罗雀,一片凄风苦雨的样子。

杨寿丰药号有些扛不住了,与刘有馀堂的价格战中元气大伤,据易俊峰老人讲述其间杨寿丰药号内还失了一次火,损毁财物也不少,加上接连亏本,资金不足,最后终于歇业,一个经营了多年的大药铺就这样关门倒闭了(注 1925年汉口杨寿丰还在营业)。雇员们则一个个卷铺盖走人,据说其间刘家把人私下带话,愿意高薪收留药匠师傅,易俊峰老人等当时都处于生活所迫,几经思虑,他与不少人便去刘有馀堂应聘,从此改投刘有馀堂务工。

据说杨寿丰药号倒闭后,杨家人一度消沉无音,唯有杨闻川老先生暮年感慨地留下挽联:“倘地下遇久别故交,笑谈聊应添鬼趣;闻色后多极乐妙境;逍遥誓不返人间。”当为一时美谈。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汉口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