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麦积山石窟 | 来自云顶佛宫的一抹微笑

 恶猪王520 2022-11-07 发布于新疆
图片

佛教的传播基本上沿着古代丝绸之路沿线传播。因此,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城镇,则很容易接受这种外来文化。古代石窟寺的分布,也是遵循着这一基本原则,大都选择于既适合于佛教徒清静修行又离大的市镇或交通要道不太远的地方开凿造像,建立佛寺。作为秦州八景之一“麦积烟雨”的麦积山,当然的成为丝绸之路东段南道上的一颗耀眼明珠,熠熠生辉。在这一期的从长安到敦煌节目中,华夏文创邀请文化学者、自由摄影师陈喆,带领大家走进这处保存着北朝至明清时期的7800多身精美雕塑,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的麦积山石窟。

图片

麦积山石窟地处甘肃省天水市东南方50公里外西秦岭山脉的一座孤峰上,因其形似麦垛而得名。关于麦积山创建年代的记载,散落于3窟至4窟梯道旁崖壁上的绍兴二年(1132年)题记、南宋碑碣、南宋祝穆《方舆揽胜》、以及明代碑刻文献等均记载麦积山石窟开创于后秦时期。其中《方舆揽胜》曰:“后秦姚兴凿山而修,千崖万象,转崖为阁,乃秦州胜境。又有隋时塔。”

麦积山所在的秦州(今天水)还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要道。天水扼陇山之险,临清渭之源,东走宝凤,绾毂关中,南下昭广,藩屏巴蜀,西入河西走廊,是东西、南北交通的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汉唐间长安通往凉州的南道驿程便途经天水,这条路线即丝绸之路东段南道,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东段的重镇,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繁盛之地,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黄金通道。长安抵凉州的这条驿道,全程两千里,较为平坦且沿途富庶,其中天水距长安800里,几近半程。天水亦是南去四川的重镇,是沟通连接丝绸之路和蜀道的要冲,这条线路也是秦蜀之间佛教传播的重要道路。




图片

133窟第9龛“小沙弥”是麦积山石窟中最为著名的一件泥塑。面庞清秀俊美,衣饰宽博,衣纹流畅,神情和悦,微笑动人心脾。

图片

《北史》卷13《后妃列传》记载善良贤惠、深明大义的文帝文皇后乙弗氏,被迫在麦积山出家为尼,被赐死后“凿麦积崖为龛而葬”,号寂陵(即第43窟)。它外观作附崖仿木结构建筑三间,单檐庞殿顶式殿堂,前檐三间四柱。该洞窟整体由三部分组成,即建筑形制的前廊、穹窿形的享堂和帐形柩室,共同组成一个佛教石窟中的特殊形式———瘗窟,但这个瘗窟应该是对地面墓葬建筑的直接模仿。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4窟散花阁

北周时期,崇佛之风大盛,麦积山石窟又一次出现造像的高潮。佛教信徒宇文广先后出任秦州刺史及总管,其故吏开府仪同三司、秦州大都督李允信营造上七佛阁(“散花楼”)及其附属建筑千佛廊(第3窟)和石斛梯(现编第168号)宏伟壮丽,其规模为全国之最。周武帝灭佛似乎对麦积山的影响不大,保存了大量的北周造像。北周统治虽然短暂,但在艺术上却独有造诣,其恢复鲜卑旧制的举措,在艺术创作中留有“复古”的迹象。

图片第13窟  摩崖泥塑 一佛二菩萨 东崖中部 隋 宋重修
第13窟为麦积山的标志性大像。隋代石胎泥质,后经宋代重修,高12.96米,头戴莲花宝冠,眉间有白毫相,面容丰满,双目炯炯有神,身带忍冬纹宽边项圈,上身袒,帔帛绕膝部后搭手臂下垂,璎珞华美。手腕带镯,左手托举莲花,右手持莲花茎于胸前,微微侧身向佛侍立,整个造像伟岸高大,神态闲适。

图片

第5窟 外廊左龛  倚坐弥勒菩萨三尊像 

图片

第5窟廊顶天马、象、摩尼宝及飞天壁画  

麦积山现存唐代石窟数量很少,与开元地震、吐蕃入侵有关。杜甫《山寺》诗形象地描绘了唐代麦积山的衰败景象。第5窟为唐代续修的洞窟,属于初唐作品。窟外壁面上的壁画净土变和供养人行列具有重要的价值。

图片

麦积山地处南北分水岭北侧,因此地理环境具有南北过渡地带的特点,南方的秀丽妩媚和北方的雄浑壮丽的自然景色兼而有之。环境优雅,气候宜人。因此特别适于古代僧人坐禅修行,被誉为秦地林泉之冠,自古被称为秦州八景之一的“麦积烟雨”。

之前受好友邀请给华夏文创做的一期节目。音频请点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