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洪学智回忆录-105

 兰州家长 2022-11-07 发布于甘肃
文章图片1

对横在交通要道上的大型定时炸弹,或用步枪打,或浇上汽油烧,或用长绳子把它拖得远远的再作处理,或拆掉它的引信。志后第6医院通信员崔毅研究出一套较好的拆卸引信的办法,志后举办学习班加以推广。可是崔毅同志后来还是在拆卸引信时不幸牺牲了。

对拆卸了的定时炸弹,我们来个废物利用。当时,前方已开始大挖坑道,到处都需要炸药。后方虽然也送来一些炸药,但还远远不够,美国的大量定时炸弹正好补充。有时拆一颗大型定时炸弹,就可挖取不少炸药。以后,敌人可能通过特务也知道了这种情况,就不投定时炸弹了,不给我们帮这个忙 了。

在反“绞杀战”期间,敌人利用空降和海上偷渡等方法, 大量增派敌特分子到志愿军后方,

一个是查看轰炸效果,看看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一个是窃取我交通运输情报,指示轰炸目标。龙城库区,被敌特设置了目标,遭敌轰炸,损失主食35.6万斤,伤亡人员127名,毁坏汽车9台。

志后根据匪特分散活动的特点,由担任剿匪肃特包干任 务的单位组织小分队,按班、组分散活动,监视可疑人员,与朝鲜当地政府和居民密切配合,发现线索,立即进行搜捕。

同时,还密切注视敌机空降匪特的征候,及时进行快速捕捉。敌人为配合其作战行动,经常不断地向我后方派遣武装特务,潜伏在深山密林之中。对这类匪特,我们组织专门部队,协助朝鲜政府有计划、有组织、有准备地围剿。第1分部11大站清 剿团,一次即捕获匪特47名。

从1951年7月至1952年6月,敌人集中其侵朝空军的 70%,实施了近1年的“绞杀战”,使用了各种手段破坏我军的后方运输。我军的运输不但没中断,1952年5月中旬,铁路运输反而提前1个半月超额完成了上半年的运输任务。敌 人的飞机却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当年上半年,敌人即损失飞机1743架,其中被击落的575架。6月下旬,敌人终于被迫放弃了“绞杀战”,将轰炸重点转移到电站、工厂、矿山和我军防御正面80公里纵深。这样,敌人的“绞杀战”被我彻底粉碎了。

5月31日,美国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在汉城记者招待会上说:“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共产党的供应,然而共产党仍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运到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美远东空军在对他们的“绞杀战”所作的最后分析报告中承认:“由于共军后勤系统的灵活……绞杀作战未获成就。”

1951年夏秋季的防御作战,我军虽然取得了很大胜利, 但在敌人密集的炮兵、坦克、航空兵火力的猛烈轰击下,付出 的代价也不小。实践证明,仅仅依托一般野战工事作战,是很难有效地保存有生力量,进行持久坚守防御的。

在夏季防御作战后期,特别是秋季防御作战中,战士们为防炮、防炸弹,在山上挖了一些“猫耳洞”。后来,又把这些“猫耳洞”挖深,把两个洞联结起来,形成了一个马蹄“U”形小坑道。敌人打炮时,战士们就进去隐藏;敌人步兵接近时,战士们便冲出来杀伤敌人。这就是坑道工事的雏形。

这种由战士们创造出来的坑道工事,在敌人炮兵、航空兵的猛烈火力轰击下,经受了考验,对保存我军有生力量,保证防御的稳定性,起了明显的作用,证明了它是劣势装备的我军同优势装备的敌人作战的一种好方法。

这种工事在我军防御阵地上出现后,彭总立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当年10月志司发出指示,要求进行推广。一个挖洞子热潮便在志愿军的防御前沿迅速地开展起来。那些日子里,敌人在上面打炮,我们在下面放炮(炸洞子),整个防御地域内,地上和地下,日日夜夜滚动着隆隆的爆炸声。战士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钎,一边战斗,一边进行战场建设。

初期,靠自设小铁匠炉,搜集各种废弹、弹片和废铁,制造工具和器材。如第12军建了40多个铁匠炉,8个月制造工具1.6万余件,修理工具7.5万余件。可是坑道工程规模不断扩大,施工工具和施工器材成了严重问题。为适应前方的需要,工兵指挥所在沈阳成立了器材处,统一负责工程作业器材的采购、加工和调拨,并在平壤、三登、阳德设立了器材站,供应各施工部队物资器材。

1952年2月,敌人发现我正在普遍构筑坑道工事后,有计划地以重炮、重型炸弹与毒气弹进行破坏。少数坑道由于坑道构筑不符合作战要求受到损失。还有一些坑道因地质选择不当,春季冰雪融化,出现坍塌,造成一些人员伤亡。

志愿军司令部及时发出指示,要求坑道建设必须做到7防:防空、防炮、防毒(疫)、防雨、防潮、防火和防寒。根据这些要求,各部队改进了坑道顶部过薄、出口过少、幅员过小、不够隐蔽、不便运动和缺少生活设备等缺点,使坑道进一步完善,更能适应战术与长期作战的要求。

4月26日至5月1日,志愿军司令部召开军参谋长会议,统一了对坑道工事在防御作战中作用的认识。大家认为,构筑坑道工事不仅仅是为了防御敌人,保存我有生力量,更重要的是可以依托坑道工事有效地打击敌人。会议要求构筑坑道必须与各种野战工事相结合,必须与防御兵力相适应,必须有作战和生活设施,使之更符合战术要求,成为能防、能攻、能机动、能生活的完整体系,还具体规定了坑道工事的规格标准。

到5月底,我军正面第一道防御阵地坑道工事基本完成。志司决定于6月开始在中和、沙里院、伊川、淮阳一线构筑第二防御地带,加大防御纵深,一下子抽调了约4个军的兵力参加。

8月底,正面战线我军第一梯队6个军即构筑坑道近200公里,堑壕、交通壕约650公里,各种火器掩体1万多个。在横贯朝鲜半岛250公里的整个战线,形成了具有20~30公里纵深、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阵地防御体系。此外,东西海岸也重点构筑了坑道工事。

以坑道为骨干的支撑点式防御体系,是堑壕防御体系与支撑点防御体系的发展,是我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新创造。这种防御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军防御作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不仅在防御中能抗击敌人的强大火力袭击,有效地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而且在进攻中还可以以它为依托,减少部队的伤亡,提高进攻的突然性。

从5月以后,随着我军阵地的日益巩固,我军在全线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小分队战斗活动,挤占中间地带,主动攻击敌人突出的连、排支撑点。由于战斗愈来愈主动,很快将敌我双方斗争的焦点推向了敌人阵地。

在挤占中间地带、攻取敌前沿支撑点的同时,在全线普遍开展冷枪冷炮的狙击活动。我军每一个阵地都组织了特等射手、神枪手,依托阵地捕歼敌人暴露目标。5 ~8月,仅狙击活动,我军就杀伤敌人1.3万人,我军伤亡则大大减少,比运动战时期的每月平均伤亡数减少到三分之二,显示了坑道工事 的巨大优越性,使我军阵地获得了空前巩固。

志愿军转入阵地防御、坑道作战后,在坑道里除了阴暗潮湿,最大的问题是终日不见阳光,只能靠灯光照明。由于事先缺乏准备,当时点的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有用搪瓷碗、茶缸做的有用罐头盒、炮弹壳做的。在这些器皿上,加上一条棉花搓成的灯芯,灌满豆油,就成了灯。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了。据计算,一个排60多米长的坑道中,要点8盏灯,全连起码要点30多盏。俗话说,“点滴成河”。一个营、一个团都点起来,用油就相当可观了。如果点一个短时期,事情似乎还好办,长年累月地点,问题就更加不简单了。当时某部9连驻守16条坑道,总长度600多米,长 明灯加上短明灯,每月即耗油400斤。每个军每月实际上需油10万斤。因耗油量太大,供应不足,部队普遍挪用食油来照明,影响了生活。这种情况对志后来说成了当时的一大难题。

为解决灯光小、烟大、费油的问题,切实做到不用食用油点灯、灯油不食用,志后紧急从国内购置马灯和其他油灯,并发动群众改进灯具。战士们用密封性较好的罐头盒代替搪瓷碗、茶缸,用铁皮卷成较长的灯嘴,填上棉花或灯草,使灯芯燃烧时不再直接对盛油的容器加热,从而减少了油的蒸发。战士们在灯下垫一个装鸡蛋粉的空盒子,一旦不小心碰倒了灯,油还可以倒回去重用,减少灯油泼洒。

点油灯容易使坑道内空气混浊、缺氧,长期呼吸这种空气,许多人得了慢性支气管 炎。于是大家就想方设法减少油烟,在灯嘴上方倒扣一个铁盒子,在铁盒子中装上木炭,从灯嘴上升起的烟直接被木炭吸收,减轻了对空气的污染。战士们称这种灯为“节油无烟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