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把时间定格在公元前286年,齐湣王显然是一个非常牛掰,牛到不能再牛的君主。这一年,他治下的齐国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顶峰,灭掉宋国,占领了繁荣的徐泗之地,南捶楚国,北压三晋,燕国战战兢兢,秦国不敢轻举妄动,齐湣王傲视群雄,还想并吞周室,自己来当天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当然在此之前,齐湣王的表现也非常生猛,在延续齐威王和齐宣王霸业的基础上,前301年,垂沙之战,齐国联合韩魏,重创了楚国;前296年,函谷关之战,齐国名将匡章率齐、魏、韩联军围困秦国,攻破函谷关,迫使秦国割地求和;前288年,称帝,秦昭襄王自立为西帝,尊齐湣王为东帝(当然后来取消了);前286年,灭宋,三次大战之后,齐湣王终于灭掉宋国,兼并了这个战国七雄之外的第八强国.....这样的功业,想来就是齐桓公再世恐怕也要自叹不如。毕竟他撑死了也就是个霸主,而齐湣王都是称过帝的人了。然后被胜利冲昏头脑的齐湣王没有想到,崩溃很快就要在辉煌的时刻到来,灭亡宋国其实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只要这件事情达成,他和他的齐国,就将招来其他国家的残酷围攻和撕咬。与此同时,北方燕国的乐毅,正在用冰冷的眼神检阅一支复仇的军队,很快就将集合五国联军,讨伐齐国,齐湣王付出的代价,将是国家几乎灭亡,本人被残酷虐杀......这个足以和西方强秦并立的齐国,自此一蹶不振,彻底退出了角逐一统大业的历史舞台。我们都知道,秦朝一统之后,两千多年古代社会实行的都是秦制,即某位伟人所说的“百代都行秦政法”是也。在此之前,晚清的维新派们,甚至明末学者,很多也是这个调调。梁启超说:“中国两千多年的制度,犹秦制也”。谭嗣同说:“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皆荀学也。”更早之前,黄宗羲也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这些说法,既是对两千年行秦制的确认,也可以看作是对秦制的一种鞭挞。既然两千多年来,行的都是秦制,那么秦制这玩意,到底是个什么呢?这个问题很多人都讨论过,却一直没有看到标准的答案,按皮唐肤浅的理解:秦制就是利用国家政治权力,对社会实行全面管控,把所有的血缘关系、共同体和自组织全部打散,实现社会的原子化,从而将权力全部集中于君主手中,最大限度榨取资源的一种体制。浓缩成两个字:集权。四个字:玩命集权。六个字:集权集权集权.....如果大致描述一下它的轮廓,会有郡县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编户齐民,吏治国家,重农抑商,严刑峻法,大一统,标准化等等标签。总而言之,是一种全新的,和之前的周制截然不同的集权制度。不可否认,相对从前的贵族封建政体而言,这种体制有很强的动员能力,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中,往往能投入更多资源,占到上风,同时因为秦制实行一定程度的非人格化管理,使社会结构变得扁平,相比依靠血缘统治的贵族社会也是一种进步。很多人认为,如果没有秦制,中国很可能会变得像罗马、波斯或者欧洲中世纪一样,要么统一的不彻底,要么根本统一不起来,各个民族很难融合,没法同化,长远来看,这对国家统一是有利的。是不是只有秦制才能实现统一?我们暂且不表。但是首先,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而言的话,生活在这种制度下,可真算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甚至中间阶层,过得也是苦不堪言。当时秦国实行了编户齐民,老百姓都被束缚在土地上,每家每口都登记在册,给你安排的明明白白,该交的税,该打的仗,一个都跑不了。男人的用处就是耕田、种地、打仗,女人就是生育机器,完全没有什么幸福和小确幸可言,想混吃等死都不行。年龄一到,逼着你跟父母分家,不分家就加倍征税,国家大事不能随便谈论,批评固然不允许,妄自颂扬也要镇压,总之就是两个字——闭嘴。除此之外,还有种种严刑峻法等着你,犯点小错就可能招来灭顶之灾。你说我不喜欢这样的国家,我想跑?对不起,秦国和外国之间没有太平洋,函谷关是加了盖的,你是跑不了的,当时的秦国,连门都不能随便出,出门要有介绍信,没有你就只能滚回去。当年商鞅在新国君秦惠文王上台之后,就想要赶紧跑路,没成想就没能跑成(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搬起石头砸脚的商鞅,终于被自己一手变出来的法令怼回去了,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坐等末日的来临,最终兵败身死,被新主子车裂,五马分尸。在这种制度下,老百姓可谓成了彻底的工具人和韭菜,以至于当时老百姓都“贺死而吊生”。而中间阶层,在皇权的压榨和打压之下,财产权利也得不到保障,一点小错就可能倾家荡产,灰飞烟灭。彻底的秦制贯彻下来,除了君主,其他人都是满盘皆输。不可否认,我们勤劳智慧的华夏民族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但是秦制的存在,扼杀了社会的创新和活力,使得中国历史成了改朝换代的轮回,始终没有实现质的突破。如果没有重农抑商,打压中间阶层,玩命集权的秦制,显然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像汉初的无为而治、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宋朝财政国家和明末的资本主义萌芽,其实就是秦制松动的结果。说白了,这种制度有点像兴奋剂,在互相竞争的时候服用,可以收到奇效,但要是当成生活必备品长期服用,那就要产生依赖性,从而导致成瘾,然后贻害无穷了。既然秦制这么邪恶,这么违反人性,难道中国就没有别的选择吗?如果我们把视线回到秦制没有一统天下的时候,中国有没有走向另一种道路的可能?齐湣王时期的齐国,是唯一一个能跟秦国抗衡的大国,同时它采用的体制,和秦国区别是最大的。大家都知道,秦国采用的是郡县制,所有地方都有中央派出干部管理,一杆子捅到底,非常有利于皇帝指示的传达贯彻。但是齐国没有,齐国是战国时代唯一没有采用郡县制的国家。没有郡,有县,但是县都很小。五都制到底是什么样子,因为史料缺乏,我们现在也不是特别清楚,总而言之,和郡县制的集权大不一样,它偏向于分权,可能有点像现在的联邦制,但是比联邦制的集权程度又高一些,在国都临淄之外,还有平陆、高唐、即墨、莒四个都邑。每个都邑都有很大自主空间,有军权、行政权,驻扎重兵,同时监管地方,是军政合一的地方权力机构。当年齐宣王讨伐燕国的时候,就是“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齐威王继位之初,连续九年不理政事,齐国也一直风平浪静,没有什么大的动荡,究其原因,应该就是这个制度设计得精妙,哪怕君主不干活,自己也能照常运转。像齐威王后来的改革,严格来说,其实是不算什么改革的,只不过就是听取邹忌的谏言,整顿了一下吏治而已,比起其他国家变革的剧烈程度,就像挠痒痒一样,几乎就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但就是这样,齐国仍然强大起来了,成了与西方秦国分庭抗礼的东方强国。这种制度为大家揭示了另一种可能,就是大家不像秦国那样把老百姓当工具人,不用那么残酷压榨剥削,国家也是可以强盛起来的。在经济方面,齐国取得的成就更是有目共睹,是当时经济最繁荣的国家。从姜太公时代开始,齐国就走上了一条非常前卫的发展道路——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种地?那玩意儿多没技术含量啊,要玩就玩二、三产业。到齐桓公时代,高度疑似穿越者的管仲实行了划时代的改革,把齐国分为二十一个乡,其中士乡十五个(百姓和军士居住的地方),工商之乡六个(专门搞工商业的经济开发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二三产业,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给予商人优越地位,鼓励商贸往来,齐国一时大治,很快富强起来。期间,管仲打过两场货币战争,通过经济手段,压服了鲁国和楚国。史书记载,管仲还开创了有史以来第一项特殊服务行业(女闾),至今那些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还把管仲当作祖师爷。(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 战国策)发展二三产业结出了累累硕果,当时齐国的丝绢,是天下最好的(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齐国的国都临淄,是当时最繁华的都市(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幕,挥汗成兩,家殷人足,趾高气扬)。这些老本一直吃到汉朝,直到汉武帝时期,临淄都是比长安还要繁华的城市(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而秦国那边搞得那一套,则是重农抑商,把农业称为本,商业称为末,老百姓终生都被束缚在土地上,除了整天种田和出去打仗杀人,啥也干不了。不可否认,发展农业对稳定社会,提高动员效率很有好处,农业的产出也能创造最基本的财富。但长远来看,商品经济的发展却是更重要的,农业发达,只能保障社会的下限,工商业发达,才能提高社会的上限。抑制工商业发展,最终将导致社会停滞不前,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常识。这个秦国确实要厉害一些,必须得承认。因为秦国是一个彻底的军国主义国家,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所有人都要当兵,有了战事,就得无条件抄家伙上战场,打起仗来按首级计算功劳,非常凶悍。处身激烈战争的战国时代,齐国当然也有征兵,不过同时齐国也保留着雇佣兵。这些雇佣兵被称作“技击之士”。都是全国选拔的骁勇之士,战斗力,尤其是个人战斗力,也非常强大。当然,因为特殊的社会文化因素,齐国军队更注重个人英雄主义,纪律性要差一些,和其他国家军队比起来,齐国军队不是特别强大(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是齐国有一个特点——军事理论非常发达,春秋战国时期两大军事思想家:孙武、孙膑,都是齐国人。在战争的时候,齐国不是太喜欢依靠武力,而是更喜欢谋略和取巧,比如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都是战争史中的经典范例。如果采用了齐国的体制,别的不说,至少能少死点人吧?看看秦军那斩首数量,真是骇人听闻。这个就更不用说了,齐国的稷下学宫是当时的学术中心,谁想混出点名堂,都是要来这里拜码头的。儒、法、道、墨、兵、农、阴阳......各家各派,各路大家,都在这里畅所欲言,学术自由,思想自由,风气自由。历史学家王阁森在《齐国史》中这样评价:稷下学宫150年,几乎领导了列国的文化潮流。百家争鸣,这个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之所以能在战国时代形成,就离不开齐国的鼓励文化。同时齐国的百姓生活也非常丰富多彩,老百姓玩乐器、斗鸡、赛马、赌博等等,都非常普遍(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琵、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在这方面,秦国就是齐国的反面。法家一家独大,“燔诗书而明法令”,诗书都不让你读,只能学朝廷法令,后来更是搞出了“焚书坑儒”,在思想文化上大搞一言堂,进行思想钳制。大家不要因为法家里有个法,就以为秦国真是以法治国,依法办事了,其实这个法,就是法术和帝王术的意思。在《商君书》中,商鞅专门写了一个弱民篇,劈头就是一句“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赤裸裸地叫嚣愚民主义和反智主义,行弱民愚民之术,直接把国家摆到了民众的对立面,把老百姓当成工具来驱使,连娱乐活动都不允许(禁游宦之民),所以有的人干脆把秦国叫做“镇压型国家”,说白了,就是反动派们搞的反动统治。这种国家,就是再强大,跟老百姓又有什么关系?国家倒是厉害了,可是对你也更厉害啊。就像近代的沙皇俄国,一度那么强大,不也是各民族的监狱?当年亚历山大一世打败了拿破仑,骑着白马进入了巴黎,可谓春风得意,结果贵族军官去法国逛了一圈,回来之后反倒对国家不满起来,因为他们发现,这个战败的国家发展比咱们好啊?凭什么我们胜利者反倒要过这样的日子?于是后来就出了十二月党人,要推翻沙皇的统治。秦国和齐国的相比,就有点像沙皇俄国和法国,虽然前者是胜利者,但后者显然更文明,更进步,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很多人也以为,齐国这个国家是好,老百姓过得也舒坦,大家也都自由,但是齐国这个国家,可能并不具备统一的条件和实力。齐国统治者没有坚强的意志,满足于自己一亩三分地,没有吞并列国的决心。像齐宣王也不是没打过燕国的主意,最后还是被轰出来了。齐国周边有很多小国,如鲁国、邹国等等,几百年下来,也没见他灭掉几个。齐国人勇于私战,怯于公斗,受工商业影响太深,民风奢侈,不够坚韧。齐国没有广阔的战略纵深,一旦边境被攻破,就可能国都沦陷,一败涂地。总而言之,不像是个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材料。但是我们不要忽视一点,既成事实不代表必然发生,历史这个玩意是有很多偶然因素在里面的。我们不能否认秦国具有一统天下的实力,但如果中间稍有差池,出个变故,可能后来的历史就会改写了。总的来看,到荆轲刺秦王的时候,秦灭六国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了,就是嬴政被他一刀捅死,再来一个新国君,凭借积攒下的实力,也足以并吞六国。战国中前期,秦国还没有崛起,没有引起别国注意,而临近的魏国处在四战之地,也没有精力把秦国兼并。通篇看下来,关键的节点就是齐湣王这里。秦国之所以能统一,除了商鞅变法,把国家变成了一个彻底的战争机器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六代以来都没有出过昏君。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每一个人的素质,都在平均线以上,直到秦二世胡亥,才出了一个昏庸无能的家伙。想象一下,要是齐湣王这样的国君跟同时代的秦昭襄王互换一下,那齐国无论如何也不至于沦落到后来的地步,至少,在函谷关之战的时候,他一定会给对手致命一击。前296年,经过三年的艰苦战斗之后,齐、魏、韩联军,终于在孟尝君的协调和齐国名将匡章指挥下,攻破了函谷关。当时的形势下,秦国因为囚禁楚怀王,明目张胆欺负人,早已搞得天怒人怨,成了众矢之的,秦军主力正在和楚国缠斗,三国联军在关外拼杀三年,终于叩开了函谷关大门。被人称为“虎狼之国”的秦国,早有并吞天下的野心,这是路人皆知的事情,如果联军能一鼓作气,杀进咸阳,很可能会提前上演乐毅伐齐的那一幕,即使不能最终灭掉秦国,也可能导致秦国一蹶不振,此后再也不敢窥视东方。但凡一个才智在中人以上的君主,都不可能错过这样的机会。然而目光短浅的齐湣王做出了错误决定,他担心灭掉秦国之后,会让韩、魏得利,于是得到秦国割地求和的请求之后,立即匆忙撤军,导致这场影响未来国运的大战半途而废。历史不是没有再给他机会,后来这样的窗口期还有一次。前287年,齐、赵、燕、韩、魏五国合纵,再次联军攻秦,也再次打到了函谷关。实力最强的齐国本该挑起大梁,彻底绞杀秦国这个争夺天下的对手,可是面对老天爷送来的第二次机会,齐湣王却做出了另一种选择——保存实力,派军队武装游行了一圈,赶紧回来,掉头去攻打自己念念不忘的宋国。这一次,齐国终于成功了。然而齐湣王却不知道,自己早已落入了别人精心设计的陷阱。因为之前齐国占领过燕国,后来继位的燕昭王无时无刻不想着复仇,特意派苏秦去齐国玩反间计,好让齐国四面树敌,从而达到借别国之手,灭齐复仇的目的。苏秦整天在齐湣王的耳边怂恿灭宋,终于让他得偿所愿。处在中原腹心之地的宋国,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一旦齐国占领,就可以威胁韩、赵、魏,这让三国大为恐惧,同时秦国对宋国也一直眼红,这也得罪了秦国,再加上齐国在函谷关之战的表现,让赵国也不满意。而齐湣王竟然还贪心不足,灭宋之后,还幻想着并吞周室,自己来当天子。齐王四与寡人约,四欺寡人,必帅天下以攻寡人者三,有齐无秦,有秦无齐,必伐之!必亡之!如果齐湣王当初有这样的决心和意志,齐国何至于沦落到后来的地步。因为一连串的错误决策,齐国没能挡住五国联军的进攻,大片国土沦陷,最后退缩即墨和莒两个孤零零的据点,齐湣王自己也因为狂妄自大,被楚国大将淖齿,抽筋悬梁,虐杀致死,直到五年之后,齐国才在田单的努力下艰难复国。然而复国之后,世界早已变了模样,后齐湣王时代的齐国已是元气大伤,再也无法恢复昔日的荣光了。后来的齐国,没有了争夺天下的雄心壮志。最后两位齐王:齐襄王和齐王建,他们所做的就是躺平等死,得过且过,再也不去考虑什么天下大事了。长平之战的时候,赵国来跟齐国借粮,齐国竟然不给,连唇亡齿寒的道理都至于不顾。后来,秦军灭燕之后,回师包围临淄,齐王建连个像样的抵抗都没有,就立刻投降了敌人,最后被扔到边地,活活饿死。之所以完蛋的这么窝囊,这么憋屈,固然有他们自己的原因,但是仔细算起来,老账也要记在齐湣王头上。春秋战国时代,是华夏文明的青春期,就像一个青年人一样,其实他的未来有很多种可能,他将来可能成为一个科学家、工程师、作家、艺术家,也可能成为一个商人、演员、政客、流氓、杀人犯。但是一旦路径锁定,步入中年,以后的角色就不容易更改了。 齐湣王的自取灭亡,是齐国制度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失败,从此秦国的野蛮战胜了六国的文明,断绝了中国走上另一条道路的可能。百代都行秦政法,以后的中国,只能一遍又一遍重复着秦制轮回的宿命,直到帝制时代终结,再无其他的制度创新和突破。齐湣王的命运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湣王之后,历史选择了秦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