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医务管理者的画家路

 千面凡君 2022-11-07 发布于广东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1063位真人故事

我是老湾,60年代中期出生的安徽黄山人,现是黄山市医务管理者。
我是在磕磕绊绊中长大的,家人曾两次为我备下棺材。大难不死的我,最终将自己的人生活得绚丽多彩。
从小我就喜爱画画,却成了一名医务管理者。
但我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取得过众多科研成果,发表过几十篇专业论文,还多次参与高等院校教材编写,也出版过多本专著。
但也一辈子怀揣着画家梦,44岁那年,我重新拿起了画笔。曾两次举办个人画展,还迷上了墙头壁画。
于是自己掏钱,对老家萌坑的墙头壁画,进行保护、修复和新创作,因此享誉黄山美术界,并经《人民日报》等传播至海内外。
(黄山市100张笑脸之一)
01
1965年2月,仅7个月,我就早产在妈妈回娘家的路上,出生都不按常理出牌的我,从小就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
我家所在的小山村,是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一个边远农村,这里很穷,但村里却有着深厚的革命历史和浓浓的文化气息,那些徽派建筑老屋墙壁上,都绘制有活灵活现的墙头画。
家里往上数五代,就我父亲能识几个字,父母生了七个子女,全靠父亲和我们干农活生活,七张嘴一个喝一口水都要一大盆,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7岁上小学时,我看到砖匠师傅绘的墙头画很精彩,就跟着瞎涂鸦,没纸就和小伙伴偷我家的祖谱簿,在背面画画。
这都是古代的上等绵纸,大人发现少不了要吃顿“条子肉”。
(认真给前来参观画展群众讲解)
9岁那年,年纪小小的我却得了个大人病——尿毒症。家人抬着我到处求医,医院都叫抬回家。
村里人无知,认为我得的是传染病,连家人也信以为真,将我关在了一个小房间里,一晃就是三年半,棺材都为我准备了两次。
后来一个土单方治好了我的病,真是太不可思议了。现在我经常怀疑,当年得的是不是尿毒症,不过确实是大难不死。
那三年半,可想我过得有多么悲催,本该欢蹦乱跳的小小少年,每天除了睡觉,就是给母亲拆布片、拆毛线,但也有了学习和画画的时间。
外面送进来一两本小人书,我就如获至宝,一遍遍读,一遍遍画,少年时光就这样消磨了三年半。
1976年,我因爷爷去逝走出了那间房,肿得像面包,白得像张纸,风一吹就能倒。全村人都跑来远远地看我这个“怪物”。
(每次画展人满为患,观者热情高涨)
02
病好后有半年时间我没有上学,整天在村子里游荡,哪家盖房子,屋檐、窗檐上和门楼上都要画壁画,我就整天看师傅们画画。
当时就想自己身体不好,以后就做个油漆匠,不过画画好似是学油漆手艺的基本功,所以我开始有意识地学画画。
我的小学是从14岁开始重新上的,让人没想到的是,第二年参加公社、区、县算术比赛,我竟把一等奖捧回了大山。
县、区、乡教育部门领导看着我,一个让病魔折磨得死去活来的孩子,学都没上全,居然得了比赛的最高奖,深感不可思议。
那年我和弟弟都考取了歙县第一中学的实验班,这可算得上村里出类拔萃的人尖子了。
但仅靠父母做农活供养一堆孩子,兄弟俩还要到县城读书,家里着实负担不起。
(春节下乡给乡亲写春联)
于是父亲把我们转到了离家近点的中学就读,结果我不适应那所学校的教学,自己又转学回到了县城中学。
几经折腾,加上我的兴趣爱好在画画上,初中毕业我没考取中专,家里不让上学了,叫我学个手艺养活自己。
不让读书我实在不甘心,就给父母写下高中毕业考取大学的保证书,贴在了堂前,父亲才让我去上了高中。
高一时,我仍然迷恋画画,老师上课我则背个画夹到处去写生,导致老师也放弃了我。
但我是给父母做过保证的,自己的保证书还贴在堂前,于是决定先放下绘画,认真学习文化课。
因为高一没怎么上课,七门课只有一门及格。这没什么,大不了从头开始,我给自己定下小目标,高二消灭不及格,高三争取考上大学。
(为扶贫村创作白鹇图)
我立马开启大马力的自学模式,不懂的就去找老师问,还理直气壮:“老师,这课是您教的吗?我没搞懂您再教教我”。
搞得老师很无语,但也不能拒绝问上门的学生。这样的效果很好,高二结束时,我的全部课程达到及格水平。
高三开始,各种考试天天有,我坐在最后,考试还没结束,会做的题已经做完,不会做的我就拿出书来找答案。
老师说我作弊,要把我赶出教室,我强辞夺理,说会做的已经做完了,不会做傻坐着也做不出来,不如看书找答案加深印象,老师也拿我没办法。
反正从生下来到读书这些年,周围的人都拿我当成不受束缚的刺头,想做什么就由我去,也懒得管!
高考前二十天,所有同学都在教室里复习,我一个人躺在宿舍里,二十天没进教室,按自己的复习节奏往前走,决不能为了应付模拟考试,打乱自己的阵脚。
(山水作品《鲁溪十八湾》)
03
当高考成绩出来时,奇迹出现了,我校考取了七位本科,其中就有我。我以超出录取分数线一分的惊喜成绩,考上了安徽医科大学。
想来好笑,想学绘画的我,被生生推到了医学界,学的是预防医学。
但我从来不怕事情从头来,学新东西更有钻劲。我也知道自己没有条件和资格,选择自己的生活,只能继续努力。
真不知道我是什么转世投胎的,每天就是停不下来,不管到哪,好像就怕别人不知道我的存在,非得弄点动静出来。
大一时我住的房间是116号,于是我办了个手抄杂志《遥遥路》,组稿和插画都是自己动手。
1986年,参加合肥市大学生书画联展,获得了一等奖,并接受了《安徽日报》的采访。
(在古村落写生)
当时他们想让我参加国家美协,但要交6块钱会员费,我吃饭都成问题,哪有钱交会员费啊?最后不了了之。
大学期间我好似艺术家,绘画、书法都受到了同学们的大力称赞。
又像个生意人,卖过《合肥晚报》,倒过电影票。更是个优秀学生,大四大五的寒暑假,都在“食品与营养教研室”做实验。一时都无法定义当年的自己。
1990年大学毕业,来到工作单位后,感觉处处受约束,内心那点随性、自由施展的个性受到压制,很不适应。
报到后,单位安排我与另一名同事,住到了一个三室一厅的房子,但两间正式房间里堆了一些床和桌椅板凳,同事住贮藏间,让我住大厅里。
(中央电视台录制乡村春晚时,我现场写春联)
我觉得有房间不住却住客厅,进出也不方便,就把两个房间的东西挪到一间堆了起来,自己搬进房间去住了。
结果局里开会,说我“无组织无纪律,漠视领导”。这是我走向社会的第一瓢凉水,也是第一次知道机关规矩,凡事要先请示汇报。
刚工作时,社会上流行跳舞,我一个人在陌生环境,没有熟悉的朋友,也没有地方玩,就跟着别人去跳舞。
结果单位领导说,新分配来的大学生,一天到晚和社会上的痞子混在一起,我真是有口难辩。
工作第二年下乡搞思想教育,大多时间与乡镇干部一起催公粮、催农业税和抓计划生育,农民称我们是“三要干部”,要粮、要钱、要命。
我正好与计生委的一位医生在一个队,因为我俩都是学医的,就主动承担了“节扎”手术,直接担任了“要命”的角色。
(上山采摘农作物)
04
1994年,应邀去老年大学,给老干部作了一次保健讲座,结果感动了老人家们。
后来强烈要求我继续给我们上课,我只好兼职给他们上,还自编了教材。上了一个学期,实在忙不过来,就没继续了。
这时,广播电视报得知了我的一些作为,非要让我在报纸上开设“吴医生专栏”,于是又硬着头皮写了一年的科谱稿子。
后来创办了《皖东南医药》季刊杂志,我担任“责任编辑”,全权负责组稿、编辑、印刷和发行。
(在哪也忘不了到野外写生)
但我不满足于整天应付做事,就给自己订了个目标,每年必须在国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
学术需要日积月累,正是由于我的坚持,发表的论文激起了浪花。
1999年,我收到一个电子邮件,一个大学教授,从期刊上读到了我的文章,想让我参加研究课题,我从此开启了科研之路。
从那以后,经常参加国家、省、市科研项目,多次获得省、市级科技成果奖,参与了三部大学教材的编写,成为了高校的兼职副教授和研究生导师。
我就像蜜蜂采蜜一样,成果不断,这也助长了我的自信心。
2005年正赶上我40岁生日,那天上网发现老家黄山有市长信箱,觉得这城市很开放,发展氛围也先进活跃。
(办公室工作任务也要完成得顶呱呱)
那时母亲瘫痪在床,一直希望我能回老家工作,于是带着试试看的想法,给市长信箱发了个电子邮件,哪晓得,我就这样被人才引进,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黄山。
05
回到黄山我拼命工作,想着绝不能辜负市长的一番引进。
于是陆续开启了全市医疗质量等级管理模式,还改版了《徽州医学》并正常发行,又建立了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卫生应急办、全市医疗急救中心等。
这期间还承担了市、省级科研项目,获得黄山市科技成果一、二等奖各一次,安徽省科技成果三等奖一次。
正当我一心扎在工作中时,身体突然发出预警,2007年,我阑尾炎住院并做了手术。没想到,生病竟也成了难得的休息时间。
(与村民商讨墙头画修复方案)
闲不住的我,利用住院期间,把自己从医务管理者变成病人的所见所闻,写成了《远离医疗纠纷,做个好医生好护士》,不曾想再版三次,竟获得了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二等奖。
生病住院生出一本畅销书,这真是我没有想到的。这些年,一直忙于科研,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身体见好后,我把业余生活重新做了规划。
2009年,我重拾画笔,似乎又回到了那个年少轻狂的年代。
我肆意挥洒着笔墨,将这么多年的喜怒哀乐付诸于画纸,并于当年底举办了“回家”个人书画展。
此时又想起了儿时对墙头壁画的喜爱,于是开始深入研究徽州的墙头壁画。
结果越研究越起劲,越喜欢越想记录下只言片语,所以2013年,我出版了《徽州墙头壁画》一书。
(老家丰收的画面)
此书填补了徽文化研究的空白,为徽州墙头壁画历史,及徽州文化积累了宝贵的文献资料,成为传承和研究徽州墙头壁画第一人。
我也越发觉得古文化传承意义重大,于是把墙头壁画作为徽州文化输出的一种,带领团队为铜陵某景区创作墙头壁画200余幅,目前这个景区已经成为了4A级景区。
这下刹不住了,又开始为我老家萌坑保护、修复、新增墙头壁画,达到近600幅。
如今萌坑已拥有“徽州墙头壁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传统古村落”、“徽商古道”等多重身份。
切实为家乡带来实质性改变,我倍感自豪,也很想让这个生我养我的小山村变得更好。
就带头捐款,硬化了通往村里的马路,创作了60米壁画长廊,申请重修了古道,并给每户捐赠了一幅书画作品。
(家乡山水美如画)
这下村子的面貌完全不同了,瞬间焕发出了新活力。后来我又为墙头壁画申报了非遗,自己竟因此成为非遗传承人。
06
如今萌坑的墙头壁画已经享誉黄山美术界,并经《人民日报》等传播至海内外。
1999年到2019年,我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走访了500个村落,并为其中100个村“写一篇游记、拍一组照片、画一张写实画”。
2019年12月26日,在市文旅局、农业农村局、文联以及市美协承办下,隆重举办了“图游徽州--老湾写生作品展”,一幅幅生动的乡村美景图,引起了极大轰动。
一般画展开幕式热闹,像我这样,三天画展,一天比一天人多的,美术馆领导都说“绝无仅有”。
2019年至2021年,我又作为精准扶贫的践行者,去到黄山市祁门县石碛村担任扶贫队长兼第一书记。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鹇鸟)
研究村史,梳理该村可利用资源时,也访问了每一户人家,意外发现这里竟是祁门红茶的发源地之一。
又根据村里的农产品,提出了“四品战略”,即红茶、生姜、玉米松、柿子饼,进一步推进了产品深加工,取得了良好成果。
我走遍了这个村的每个角落,发现到处可见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鹇鸟,于是提出了创建“中国白鹇之乡”的呼吁,并在各大网站进行广泛宣传。
还自费邀请各国各地鸟类研究专家、摄影受好者前来观赏、考察和摄影,又在县政府的支持下举办了摄影展。
这一下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小村庄顿时变得人声鼎沸。
国际摄影家协会和黄山市摄影家协会,分别授予石碛村“中国白鹇摄影创作基地”。我的扶贫工作,也因此被人民日报整版报道。
(黄山美得很,山脚下也一样)
我的前半生,在本职工作中兢兢业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也无愧于家乡的养育,用自己的双手,为家乡打开了一扇让世人认知的窗口。
人生最好的老师是爱好,有了爱好,就会不知不觉对自己喜爱的东西,进行钻研和提升。
一辈子的书画爱好,成就了我的人生。
我就像山里的一湾清泉,没有波涛,却能沁人心脾,雷厉风行地生活在这短暂的人生河流之中。
愿所有人,都能把生活中的诸多不如意,转化为对“生”的热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