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军事战争史-146》中国明代的战争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2-10-14 发布于上海

中国明代的战争

明王朝的200年间,战争频繁,连绵不断。战争种类可分为内讧、外战、边患、农民起义等多种形式。

1.叔侄相煎——"靖难之役"

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因王位而发生火并,史不绝书。明王朝多次发生内讧,其中带有"揭幕"性质的,且比较有代表性的则是"靖难"之役。

1398年,朱元璋死去,其孙朱允炇继承王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朝臣齐泰等人共谋削藩,危及燕王朱棣王位。13997月,朱棣在北平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南下,自称"靖难"之师。这场朱家王朝内部叔侄王位之争,史称"靖难之役"

朱棣迅速攻克了北平北面的居庸关、怀来等地,巩固了北平。然后准备实力,向南京兴"问罪之师"。建文帝闻讯后,也着手准备。但朱元璋在世时已将随他南征北战、功勋卓著的老将元勋差不多斩净杀光,建文帝派不出武将,只好急令年近古稀的长兴侯耿炳文带兵出征,为征虏大将。其军队号称30万大军(实则13万),开到真定(河北正定),前锋据雄县。朱棣乘耿军新至不备,8月间夜袭雄县,全歼耿军前锋,继而又大败耿军主力。建文帝临阵易将,令李景隆取耿炳文而代之。李景隆虽为大将,却素不知兵。他收拾了耿军残兵败将及各路人马共50万人,再次出征。

朱棣诱敌深入,只留少数兵力守北平,待李景隆围攻北平时,与守军夹击李军。李军大败。13404月,朱棣带10万大军与李军60万人大战白河沟(河北雄县北),李军又遭败北,死者十数万,横尸百余里。朱棣乘胜追击,直至济南,又败李景隆,李景隆单骑落荒而逃。建文帝见李景隆屡战屡败,只得免去他将军职务,派盛庸接掌大军。济南在盛庸的守卫下总算未被朱棣攻破。朱棣暂回北方。

次年春天,朱棣再次带兵南下,在河北境内两次大败盛军,歼敌16万。朱棣指挥他的"靖难"之师先后在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屡败盛军,接着又多次打垮建文帝的军队。5月时,建文帝在淮河以北的主力基本被歼灭。朱棣连克扬州、高邮、通州等江北重镇后,开始准备强渡长江,直捣京师,南京城一片混乱。建文帝以割地分朝为条件向朱棣求和,但被朱棣拒绝。朱棣渡过长江,顺利进入南京城。3年之久的皇族内部争斗,以朱棣胜利而告终。

2.成祖五次讨北

朱棣夺取王位后,一改朱元璋对蒙古的政策,采取以攻代守的战略,来解决北部边境问题。永乐七年(1409年),鞑靼可汗本雅失里杀死明臣,成为成祖讨北的导火线。朱棣派淇国公邱福为大将,指挥10万大军北伐。邱福轻敌冒进,全军覆没。消息传来,成祖大怒,第二年(1410年)亲率大军50万出征。斡难河(今鄂嫩河)之役击败本雅失里。本雅失里降服,每年向明廷纳贡。

鞑靼败后,瓦剌部逐渐强盛。其首领马哈木带兵进至胪朐沟,企图南下占领宁夏、甘肃地区。朱棣于永乐十二年(1414年)第二次举兵亲征,在乌兰失温(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东南)大败瓦剌,瓦剌表示臣服。

1421年,明成祖正式迁都北京。第二年,又一次强大起来的鞑靼部阿鲁台,勾结兀良哈部大举进犯明朝的一些边境重镇。朱棣第三次带兵亲征。此次出师塞北,明军将兀良哈军斩获过半,取得了胜利。

为彻底打击鞑靼,14247月、14254月,朱棣又先后两次亲自带兵进行了第四、第五次出征。在第五次北征中,朱棣病死在途中。成祖五次讨北,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保证了边境的暂时安宁。但北部边境问题并未真正解决。

3."土木堡之变"

英宗时,宦官王振干政,纲纪紊乱,北部边防严重削弱,尤其是卫所制开始破坏。王振为了满足个人贪欲,甚至勾结蒙古贵族进行走私活动。在明北部边防松弛的同时,蒙古瓦剌部强盛起来,不断南下袭扰明北部边境。王振为求得边境安宁,对瓦剌贡使备加礼遇,有求必应。

王振的软弱无能,非但未能带来边境安宁,反而使瓦剌得寸进尺,出兵占领了大同等地。边境吃紧的消息不断传至京师,王振乃挟持明英宗亲征,企图侥幸取胜。举朝上下见英宗如此仓促行事,纷纷上书谏止。但英宗只听王振一人,决意出征。1449716日,英宗带领50万大军出征。瓦剌部也先见英宗亲征,佯作退却,诱敌深入。明军抵达大同时,英宗和王振听到前方军队全军覆没的真实消息后,恐慌异常,决定班师回京。813日,疲惫不堪的明军退到土木堡。第二天便被追来的瓦剌军重重包围。土木堡地势较高,明军水粮俱断,挖井2丈多深仍不见水,人马两天滴水未进,饥渴难当。15日,也先派使者假意讲和,令军队诈退。王振见也先退去,即下令明军取水。

明军顿时阵营大乱,纷纷涌出取水。也先乘明军混乱之机,命骑兵从四面扑向明军。明军指挥失灵,在瓦剌骑兵打击下,彻底溃败。英宗成为阶下囚,出征将士死伤几十万,50余名朝廷官员亦全部战死。

4.北京保卫战

英宗被俘、土木堡惨败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朝野一片惊恐。当时北京守军10万,形势危急,有人主张迁都,而兵部左侍郎于谦则主张调动一切力量,抗击到底。96日,郕祁王朱祁钰登上帝位,是为景帝。

景帝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负责保卫北京。于谦调兵遣将,扩充军队,整饬军纪,誓师坚守京城。

10月,也先挟持英宗,率10万大军,直逼北京。于谦没有采取单纯守城战术,而在城外迎击瓦剌军,用一部分兵力守城,将22万大军列阵京城九门之外,他与总兵官石亨亲自在德胜门外督战。几次小规模接触后,也先主力开始进攻德胜门。于谦令小股精骑迎战,诱敌深入至伏击圈内,副总兵范广指挥神机营发射火器,瓦剌军人仰马翻,大败而逃。也先又转攻其它城门,同样遇到坚决抵抗。战斗中,北京城许多百姓爬上屋顶,以砖瓦为武器,铺天盖地投向敌军。两军相持了5天,也先连战连败,被迫于15日撤退。明军乘胜追击,杀伤敌军上万人,夺回大量被掠走的财物。11月初,瓦剌军队退回塞北。

由于于谦的战略战术正确和抗敌坚决,明军保住了北京,边防也取得了8年的稳定。

5.明中叶农民起义

明中叶时,明王朝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比从前加剧,人民起义也此起彼伏,比较著名的有如下几次:

叶宗留、邓茂七起义。叶宗留矿工出身,武艺高强。出于生计,他冒风险在封禁区内采银矿,被官府派兵追捕。他便带领矿工发动了武装斗争,多次打败前来镇压的官军。起义一直坚持到1450年。邓茂七系佃农出身,因在家乡杀死恶霸地主,被官府追捕,逃到福建,率当地农民发动起义。他的起义军与别的义军会合,人数达到几十万。起义军连败明朝前来镇压的军队。他还与叶宗留相互配合,给明王朝造成了极大压力。最后,明廷调动了几万军队才将起义军镇压下去。

明中叶由于土地兼并,以郧阳为中心的荆襄山区爆发了流民起义。正德年间,刘六、刘七兄弟发动了河北农民大起义。这支起义军转战八省,坚持斗争2年,是明中叶最大的一次起义。这些起义虽被镇压,但对明王朝的打击是巨大的。

6.东南沿海的抗倭战争

倭寇骚扰东南沿海,始于明初。嘉靖年间,倭患日甚,在抗击倭寇斗争中,张经、俞大猷、汤克宽、卢镗、朱纨等人立下过赫赫战功,但取得战功最大者则是戚继光。

1555年,戚继光被明廷调至浙江抗倭前线。戚继光出身将门,长期驻守防倭前线,了解敌情。1559年,他在胡宗宪支持下,在义乌招募矿徒、农民4000多人,将之训练成为著名的"戚家军"。另建造几十艘战船,布置于东南沿海。他根据倭寇作战战术和沿海地形特点,创制了攻防兼备的"鸳鸯阵"1561年,戚继光指挥他的戚家军同倭寇激战,取得九战皆捷的战绩。后来,总兵卢镗、参将牛天锡分别在宁波等地抗击倭寇,歼敌数千,浙江一带倭患基本根除。

倭寇在浙江受到打击后,转到福建沿海四处作恶。戚继光挥师入闽,对倭寇进行围剿。戚继光回浙后,倭寇复又猖狂。明廷命谭纶为福建巡抚,总督军务,俞大猷为福建总兵,戚继光为副总兵。3位将领协同作战,水陆夹击,中间突破,攻克倭寇据点平海卫,斩杀倭寇几千人。至1566年,东南沿海倭患基本消除。

7.兵败萨尔浒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不久,向明朝开战,连败明军。

万事不理的明神宗也感到了形势紧迫,连忙从各地调兵,与辽宁守军会合,号称24万,由辽东经略杨镐指挥,兵分四路,向努尔哈赤进攻。努尔哈赤采取了"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对策。他决定集中6万八旗精兵,先破明军西路,其余三路相机对待。31日,有勇无谋的杜松带西路军冒进,在萨尔浒遭伏击。杜松将兵力一分为二,大部分扎营于萨尔浒,自己率一部分兵力进攻界凡城。努尔哈赤集中兵力先猛攻萨尔浒大营,全歼明军后,又夹击杜松余部。杜松战死,西路军覆没。32日,明北路军在尚间崖、萨尔浒一带被各个击破。其余明军也被努尔哈赤用集中的优势兵力击败,创造了历史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著名战例。

8.宁远之战

萨尔浒大败后,明军连遭失败,丧失了40多座城镇。腐朽的明王朝束手无策。新任辽东经略主张守住山海关,才能保住北京,而兵部主事袁崇焕则认为应在山海关外守住宁远(今辽宁兴城),才能保住山海关。

明军守辽主帅孙承宗接受了袁的建议,整顿山海关防务,修宁远城及其附近的一些要塞,形成了宁锦防线。后来,阉党高第取代孙承宗为辽东经略,高第怯弱无能,主张退守山海关,放弃了宁锦防线,驱民入关,百姓哭声震天。

袁崇焕坚守不撤,誓与宁远城共存亡。16261月,努尔哈赤带6万军队进军宁远。袁崇焕组织军民守城。他在将士面前刺血为书,以表守城决心。23日,袁在无任何援兵的情况下,拒绝劝降。他带领军民浴血奋战,他指挥的西洋大炮发挥了巨大威力,给后金军队极大杀伤。精于骑射的八旗军队,在高墙深沟面前,矢石炮火之下,难以发挥优势。努尔哈赤本人被打伤,被迫撤军。这是努尔哈赤40年战争生涯中第一次打了败仗,此后不久便死去。此役系明对后金战争的第一次胜利。

9.明末农民大起义

明朝末年,国势日衰,辽东战争加重了人民负担。尤其在陕西地区,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在这里,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末农民大起义。

16273月,白水农民王二、郑彦天等人举行起义,拉开了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王嘉胤、高迎祥、王大梁、张存孟等人是比较著名的起义军首领。1629年,张献忠、李自成相继举起义旗,仅二三年间,起义军就发展到100多个部队。其时,正值明军主力赴辽东应付战事,对起义军以安抚为主。但安抚策略很快破产,明廷便对起义军进行围剿。起义军打破围剿,相互呼应作战。

经过长期反围剿,到1640年时,起义军由原来的72营百余支部队汇合为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等人为首的强大武装。李自成带领起义军,三攻开封,在流动中多次打败明军,改变了战场的形势。1643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拥兵号称百万。当时明军主力或在北方对付后金,或由张献忠牵制,李自成以关中为根据地,向北京发展,最后推翻了明王朝。

1644年初,李自成亲率10万大军直逼北京。317日,北京城外三大营首先向李自成投降。18日,大顺军进入北京城。19日,攻破皇城,明末代皇帝朱由检自缢身亡,明朝灭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