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洞仙歌·冰肌玉骨[宋代文学家苏轼所著的词]

 大智若愚wxy 2022-11-08 发布于重庆
洞仙歌·冰肌玉骨
北宋·苏轼
1
2
3
4
殿
5
6
7
8
9
10
西
11
宋词三百首
洞仙歌
豪放
感叹
写风
星星
月夜
秋天
译文
逐句全文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冰一样的肌肤,玉一般的身骨,自然是遍身清凉没有汗。宫殿里清风徐来幽香弥漫。绣帘被风吹开,一线月光把佳人窥探。佳人还没有入睡,她斜倚绣枕钗横发乱。[2]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他起来携着她的小手,走出无声的庭院,随时可见流星横穿河汉。试问夜已多深?已过了三更,月光暗淡,玉绳星向下旋转。她掐着手计算,秋风几时吹来,不知不觉间感到,流年似水,岁月在暗暗变换。[2]
注释
1
冰肌:肌肤洁白如冰雪,《庄子·逍遥游》有神人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2
骨:身骨。
3
自:自然。
4
清:清凉。
5
水殿:建在摩诃池上的宫殿。
6
窥:窥探。
7
欹:斜靠。
8
河汉:银河。
9
金波:指月光。
10
玉绳:星名,位于北斗星附近。星名。北斗第五星也。秋夜半,玉绳渐自西北转,冉冉而降,时为夜深或近晓也。
11
流年:流逝之岁月;年华。[2]
摘要
《洞仙歌·冰肌玉骨》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以丰富的想象,再现了五代时期后蜀国君孟昶和他的贵妃花蕊夫人夏夜在摩诃池上消夏的情形,突出了花蕊夫人美好的精神境界,抒发了作者惜时的感慨。全词境界幽眇,空灵神妙,跌宕起伏,读之令人如临其境。[1]
作品赏析
上片写花蕊夫人帘内枕。首二句写她的绰约风姿:丽质天生,有冰之肌、玉之骨,本自清凉无汗。接下来词人用水、风、香、月等清澈的环境要素烘托女主人公的冰清玉润,创造出境佳人美、人境双绝的意境。其后,词人借月之眼以窥美人欹枕的情景,以美人不加修饰的残妆“钗横鬓乱”,来反衬她姿质的美好。上片所写,是从旁观者角度对女主人公所作出的观察。
下片直接描写人物自身,通过女主人公与爱侣夏夜偕行的活动,展示她美好、高洁的内心世界。“起来携素手”写女主人公已由室内独自倚枕,起而与爱侣户外携手纳凉闲行。“庭户无声”制造出一个夜深人静的氛围,暗寓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时见疏星渡河汉”写二人静夜望星。以下四句写月下徘徊的情意,为纳凉人的细语温存进行气氛上的渲染。以上,作者通过写环境之静谧和斗转星移之运动,表现了时光的推移变化,为写女主人公纳凉时的思想活动作好铺垫。结尾三句是全词点睛之笔,传神地揭示出时光变换之速,表现了女主人公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惋惜。
这首词写古代帝王后妃的生活,在艳羡、赞美中附着作者自身深沉的人生感慨。全词清空灵隽,语意高妙,想象奇特,波澜起伏,读来令人神往。对这样一个与三个皇帝有绯闻的“亡国之妃”,苏坦然地把她刻画得几近仙女,且毫不避讳地写她与孟昶的爱情。此词在宋朝广为传唱,还没有一个道学家跳出来说三道四。[3]
创作背景
苏轼在小序中交代了写此词之缘由,词人在七岁之时曾听过蜀主孟昶的《洞仙歌令》,而四十年后,只能隐约记住首两句,词人便发挥他丰富的想象力,运用他的文思才力,补足剩余部分。此词作于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壬戌),时作者正谪居黄州。[3][1]
作品评价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六:子瞻佳词最多,其间杰出者,如……“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夏夜词(略)凡此十余词,皆绝去笔墨畦径间,直造古人不到处,真可使人一唱而三叹。
张炎《词源》卷下:词以意趣为主,要不蹈袭前人语意。如……夏夜《洞仙歌》云:(略)此数词皆清空中有意趣,无笔力者未易到。
叶寘《爱日斋丛钞》:东坡《秋怀》诗:“苦热念秋风,常恐来无时及兹遂凄凛,又作年悲。”即补《洞仙歌》结语。
杨慎词品》卷一:杜诗“关山同一点”,“点”字绝妙。东坡亦极爱之,作《洞仙歌》云:“一点明月窥人。”用其语也。
朱彝尊词综》卷二孟昶《玉楼春》词评:按苏子瞻《洞仙歌》,本隐括此词,然未免反有点金之憾。[4]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南宋理学方炽时,加赠谥号文忠,复追赠太师。在王安石变法期间,苏轼虽赞同政治应该改革,但反对操之过急的政策及王安石任用的后任吕惠卿,因此招来新党爪牙李定横加陷害;后来又因苏轼反对“尽废新法”,受到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斥退,终生当不了宰相。由于苏轼在新旧党争中两边不讨好导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云戏称为“一肚皮不合时宜”。在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书;绍圣年间因新党的章惇为相,又加贬谪至儋州(海南岛)。
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苏轼遇赦北归时病卒于常州,时年65岁。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苏轼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在散文、诗、词、赋均有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编有《苏文忠公全集》。
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1] 洞仙歌·冰肌玉骨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
[2] 蘅塘退士 等 .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 北京 : 华文出版社 ,2009 . 212 .
[3] 唐圭璋 等 .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 674-676 .
[4] 吴熊和 . 唐宋词汇评·两宋卷(一) . 杭州 :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 468-470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