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国春:蔡尔诚60多年前亲手抄的降雨记录

 昵称73531636 2022-11-08 发布于北京
【总第185701期】

蔡尔诚60多年前亲手抄的降雨记


赵国春
在北大荒博物馆第三展厅里,陈列着北大荒自学成才的气象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自学成才奖章和解放军英模奖章获得者蔡尔诚的50年前亲手抄的降雨记录。


193511月,蔡尔诚出生于四川宜宾。19507月,蔡尔诚初中毕业,以全地区统考第一名的成绩,第二次被宜一中录取。1958年,蔡尔诚从部队转业来到北大荒。那时的生活十分艰苦,经过几个月的劳动,他们迎来了第一个麦收。为了向建军节献礼,农场党委提出三天割完小麦。谁料头一天还晴空万里,第二天开始就连续下了两天两夜的大雨。眼看快到手的粮食泡在了泥水里,战士们伤心极了。面对突然降临的灾害,蔡尔诚第一次感受到了人与自然斗争的巨大压力。第二天一早,他就踏着20多厘米深的泥水跑了十几里路,到农场场部找到了农业科的李科长,建议办一个气象站。科长听了他的陈述说:“难哪!谁来干气象啊?”蔡尔诚自告奋勇地说:“我!”科长笑了,问道:“你在部队干过气象吗?”蔡尔诚虽然从未预报过天气,不过,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他很干脆地回答:“干过!”于是,农场给了他200元经费,买了4支温度表,捡回了临近公社废弃的百页箱、雨量筒,一个按国家标准需要近万元的气象站,就这样建起来了。



了解当地过去的气候变化,是预测暴雨和旱涝的基础,然而在茫茫荒原上,历史气象资料太少、太缺了。这份发黄的手抄数据,就是19587月末,蔡尔诚步行近百里,从星河镇水文站抄来的19491956年每天的降雨记录。
有了原始气象数据,怎样破解它包含的密码?上个世纪50年代,概率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为了掌握这门知识,在初中文化基础上考上了北京大学气象专业函授班。5年的学习探索,他在毕业论文中创造性地提出一个全新概念:“重叠预报”。论文被老师推荐到《气象学报》,专家审稿后认为“很有创造性”。



这时的蔡尔诚信心十足。根据分析,他预报出1966年春三江平原多雨成涝。宝清县朝阳公社的李万祥老人听了他的分析却连连摇头:“不对,不对!不会涝,要旱!你看日头有多红!”他并不服气。结果,他的预报失败了。五年来,这是他第一次尝到从满怀希望到失望的滋味。他钻研了几十本气象和数学书籍,计算出了几十万个数据,希望从中找到预报旱涝的办法,到头来却败在了一个大字不识的老农手下,这是为什么呢?
也就在他事业上迈步前进的时候,他家庭生活的美丽梦想被无情地打碎了。他曾幻想着找一位懂气象的姑娘,夫唱妇随,建立一个志同道合的夫妻“气象站”。他找到了一位北京气象学校毕业的姑娘,但婚后很快发现她性格古怪,猜疑心很重,经常无端地和他争吵。经医院检查,她患了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听完医生的话,看着手中的诊断书,他一下子蒙了。
1965年10月,蔡尔诚把妻子送进了精神病院,把2岁的儿子送到沈阳的岳父家,然后去北大参加毕业考试。利用等待发文凭的时间,他回到四川老家看望年迈的父亲。
由于“文革”开始,学报停刊,论文未曾刊出。10年后,外国学者“集成预报”名称提出类似的概念,至今已成为世界长期数值预报的常规技术。


1966210日,从北京大学捧回毕业文凭的第二天,他就开始了用生命阅读“无字天书”的漫长历程。到1971年,经过1900多个日夜的观测,他获得了第一批气象学教材中没有的新知识。虽然这些知识只能做晴雨预报,远远解决不了暴雨灾害性预报问题,但却是书本上没有过的。
“书本上没有,为什么我不能写出一本书呢?”这个想法激励着他。他于19716月写出了《看天测云雨》,投给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8月份他接到了出版社的通知,决定于1972年第一季度出版,让他补充修改,并送有关领导部门审查盖章。


但是,一个月后审查结论下来了:“不能出版”。他去索取书稿,答复同样简单:“书稿封存。”
这年的冬天,是他记忆中最寒冷的冬天。他花费了5年时间写成的书稿被查封;妻子又染上了肺结核、类风湿,住进了农场医院,每天由他到场部照料;这期间,由于邻居失火,又把他那十几平方米的房子烧光了。他变成了一个纯粹的无产者。1981年的秋天,他在用5800多个日夜记录的100多万个数据的基础上发现了一个重要现象:气象学上认为无足轻重的一种波状低云居然是大暴雨的先导。以这个事实为基础,1982年他搜集了全国各地200多场降雨资料加以检验,证明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至此,一种与传统观念完全不同的暴雨预报新方法在他手中诞生了!1983年他在国家气象局的刊物上发表了长篇论文,正式提出“中国暴雨云型”的新论点。


在科学史上,一种新的观念,常常会受到传统力量的压制,只有经过艰苦斗争才能被社会所 接受。“暴雨云型”是中外气象史上从未有过的新概念,而提出这一概念的人,又是名不见经传、一个“气象圈子”之外的气象员。这时《光明日报》记者王武以一个老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站了出来,他将这种情况向国务院写了一份内参,受到当时国务院主管气象的副总理的重视,批示立即组织对比试验。
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使蔡尔诚的心情万分激动。然而,在业务部门,对一种观念承认与不承认的斗争也随之而来了。19866月,他按时到了某气象台。一跨进那森严的大楼,就感到气氛令人压抑。对方首先提出限制他的行动,不许进入天气会商室,其次,限制他的资料使用量,只在每天常用的四五十张图表中选出三四张复印给他。一开始,对比试验就在不平等的起跑线上。一天,一位高级预报专家走进他的工作室,随便翻了翻他的图表,指着他说:“你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了,现在科学这么发达,你还用乌龟王八那一套土办法搞预报,你抬得愈高,摔得愈重。”


45天的对比试验结束了,在有新闻记者参加的会议上公布了试验结果:对方预报准确率为27%,是世界先进水平,蔡尔诚的准确率为6%,相当于60年代水平。这个意外的结果令蔡尔诚不知所措。他在心中不停地念叨:“这不可能!不可能!”为了解开这个谜,他按国家气象局发布的评分标准,对对方的预报重新进行了评定,发现对方在评定双方的成绩时所使用的标准是不一致的。于是,他把计算结果上报中央有关部门,请求复查。三个月后,对比试验的组织者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说:“经我们核查,发现对方评分计算方法有误,现重新评定如下:……”尽管有了新的评定结果,结果是对方暴雨预报的准确率不是27%,而是8%。这封信虽安抚了他内心的不平,但最早公布的结果已上报国家科委,实际上早已宣判了他的新方法的“死刑”。
1988年夏,他到四川气象台做试验,把目标定在mcc暴雨预报上。82日下午,川北上空形成两个云团,气象台用常规方法分析认为,当时吹西南风,云团将移向陕西和河南,对四川无影响。而按他的方法分析,在两块云团移走后,在川北将生成新的云团,产生大暴雨。气象台接受了他的分析,进行了紧急会商,并向省政府作了汇报,省防汛指挥部下达了疏散人员的命令。结果从凌晨3时开始下暴雨,到中午12240毫米的暴雨引起了百年不遇的山洪暴发,洪水淹没了剑阁县城。四川气象台致函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信中说:“由于及时疏散人员,无一人伤亡。感谢蔡尔诚同志为预报这场暴雨所做出的贡献!



1991年,蔡尔诚总结了过去25年的成果,出版了第四本专著。中科院一位暴雨预报专家看了他的书后于1992年邀请他到北京短期工作。在这位专家那里,他终于有机会把“暴雨云型”与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值预报方法相比较,结果发现,“暴雨云型”有可能改进数值模式。这一新发现,增加了他的勇气,他把结果写成论文,寄到美国气象学会。主编Colman博士对文章非常欣赏,表示愿为他提供帮助,从Colman博士那里,他获得了1993年美国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期内的气象资料。这样,他获得了一台“望远镜”,眼光从东亚伸长到了北美。河南省气象台读了他的书,也表示有兴趣,愿意与他合作把“暴雨云型”运用到河南。于是他又从河南获得了五个夏天的中尺度观测资料。有了这类资料,他就有了一台“显微镜”,可以相当细微地研究天气变化规律了。望远镜与显微镜的结合,使他的认识产生了飞跃,终于在1995年春暖花开的季节里,发现了“暴雨云型”的理论依据:即原来波状低云可以诱发中尺度天气系统。这是气象科技界多少年来,一直想解决而未解决的课题。



1993年调任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气象研究室主任、高级气象工程师。45年来,他矢志不移地为北大荒“管天”,在世界上首创了“ 北半球暴雨云型”理论,突破当前暴雨预报的时间禁区,从可预报48小时提前到168小时。在这个基础上他发明了一套被德国气象学家誉为“开山鼻祖”的中国旱涝预报方法,连 续六年基本正确地预报了中国旱涝,与此同时有六个国家级的气象机构只报准了二至三年。因而,他的技术被欧洲最大的网上气象台——德国天气在线选中,推入世界长期天气预报市场。
19957月下旬,东北地区南部发生了严重水灾。此时,他正应邀在黑龙江省气象台工作。725日晨,第一场暴雨的前夕,省气象台的会商室里聚集了几十位专家与科技人员,大家的任务是确定暴雨将影响黑龙江的哪里。虽然用上了欧洲天气预报中心、日本气象厅、北京气象中心等等部门的分析成果,仍然只能得出部分地区有暴雨的结论。根据他最新成型的理论,他预报暴雨将在通河至尚志之间。48小时后,降雨结束了,暴雨果然发生在通河、尚志以及两县之间的延寿和五常四处。“暴雨云型”理论第一次取得惊人的成功。这年8月,中国气象局情报所通过国际光盘检索,正式认定了这项成果“在国内外没有先例”,属于首创。但是他并不满足这一成果,因为他还只能预报3648小时。为了防灾,必须得预报3天到5!1996年,他用“北半球暴雨云型”这个理论向美国强风暴预报中心挑战,成功预报美国 的强风暴,时效延长七小时,落区缩小10万平方公里。美国天气局技术训练中心负责人来信承认了这一高水平的预报。



蔡尔诚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党和人民也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他曾获得过全军英模荣誉 奖章,省特等劳动模范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科技日报》、《科技时报》、《黑龙江日报》等十多家新闻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过报道,但他并没有满足眼前的一切。
2001年11月的一天,时间已过深夜22点,蔡尔诚正准备上床休息,电话铃突然响了,他拿起电话,电话里传来一个十分陌生的声音:“我是德国天气在线亚洲部经理……”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商谈,双方拍板了:蔡尔诚应德国天气在线之邀担任长期预报专家,从2002年起主持大中国区(包括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天气预报。



2003年3月15日,是令65岁的蔡尔诚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通过国际互联网,德国天气在线(中文版)向全球华语用户公布了他的2003年夏季中国旱涝预报。更值得人们关注的是,时至7月初,蔡尔诚预测的湖南中南部、江西中部、广西和广东部分已发生洪灾,安徽和江苏境内的淮河流域也发生了1991年以来的最大洪水。前者中国气象局只报准一小部分,后者则报为少雨期。蔡尔诚曾在5月份将自己的预报向回良玉副总理做了书面汇报。
这两份手抄数据,是2007年夏天蔡尔诚捐给北大荒博物馆的。
蔡尔诚,于2021年1月19日上午10时,在哈尔滨辞世,享年86岁。


作家简介
作者简介 赵国春,山东邹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黑龙江省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北大荒作家协会主席、《北大荒作家》主编。1978年开始先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化报》《文艺报》《作家文摘》《读者》等120多家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作品870多篇。有120多篇作品先后入选全国70多部文集。著有《赵国春文集》等21部。曾荣获冰心散文奖和中国传记文学奖。传略收入《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东北文学60年》等书。曾出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桦
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
本期编辑:学英
微  信  号:shaiwangnv
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
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
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
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是一种情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