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荫堂传记

 醒真 2022-11-08 发布于吉林

名师出高徒一江北蓬先生一

图片

★ 目录★

01

引子

02

启蒙老师

03

父亲的影响

图片

一、引子

图片

     民国二十八年某一天(1939年)。

     浙江寿昌石屏乡,一位姓翁名履修医生家中。

     全家人都面露愁容,整个宅中一片寂静,静的让人发毛。

    偶尔传出妇女的咽泣声。

    原来翁履修的妹妹患了崩血症。

    什么是崩血症?

    是指妇女非正常行经。中医术语叫崩漏,血流量大且急流如注的叫:崩;血流量少但淋漓不绝的叫:漏。

    而且,这位翁妹妹的病一定很严重。否则,不至于全家人都如此恐慌。

    那么,没有请医生吗?

    当然请过了,而且翁履修就是一位有名的医生,但是,服了药后都没有效果。于是,急请当地的一位名医来诊治,不巧,这位名医出诊未归。

    翁履修医生只好硬着头皮又上,手里拿着医书,来回地翻,心里不断地嘀咕:医书记载都很清楚,为什么没效呢?难道用量不够?

    翁医生给妹妹先服补血汤与胶艾汤加味,不效。马上煎服东洋参三钱,服药后崩血更加厉害,同时出现呕吐不止症状,病势危急,奄奄一息。

    天哪,这样流血不止,可要出人命的,全家惶恐一团。

    现在,大家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位出诊未归的医生身上。

    翁履修医生已经派了好几批人去催了,救人如救火,等不及啊!

    那么,他能赶来吗?

    大家的眼睛都眼巴巴地望着门口。

    不知过了多么时间,门外很远的地方纷纷传来:来了!来了!

    所有萎靡不振的人立刻瞪大了眼睛,只听到一阵纷乱的脚步声,拥着一位30多岁左右的医生踏门而进。

    只见此人面无表情,目光如炬,他一边走,一边问道:“病人在哪里?”

    翁履修引此人进入他妹妹房间。

    此人进入房间后,屏息凝视,然后开始给患者诊脉。

    诊毕,讯问了病史及前医处方。对着翕履修说:“误治了,等下再跟你说。”

    于是提笔书写脉案一挥而就:脉象弦滑,苔黄而厚,崩血频发,面颊发红,邪热蕴结阳明,阳明为气血两旺之乡,而气血丽于阳明,胃热沸腾,冲脉受戕,血因热迫而妄行,冲不摄血而下崩,崩血之因,不越于此,参芪助邪,胶地腻邪,均非所宜,拟黃连、半夏合温胆汤。

    一剂药后,患者开始有起色了,呕吐顿除,崩血渐止,看来诊断是正确的。

    既然有效,连服数日,崩血全愈,最后调理气血善后。

    这个让翁医生举家上下惶恐的崩血症,就这样轻描淡写间给治愈了。

    看来名医就是名医,辨证精细,一击而中。

    他把诊脉察舌放在首位,马上就能找到疾病症结所在,没有真功夫那是做不到的。

    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没有各项先进仪器设备捡查),诊断疾病主要靠脉诊、舌诊,而其中脉诊最微妙,最难学,学不好的人干脆不学,有的医生只学点皮毛,在临床上装装样子,所以容易误诊误治。

    病人全愈后,翁履修医生向这位医生表示感谢并请教经验。

    这位医生说:“你们辨证不明,虚实不分,用药就反了。脉弦滑,舌苔黄腻,都是邪热蕴结阳明的症状,怎么能用参、芪、胶、地补呢?不要一看到大出血,就用补剂,易犯虚虚实实之戒。”(虚虚实实之戒,是中医术语,出自于《内经》,意思是说不要使虚症患者更虚,实症患者更实。比如说:用攻邪的药物来治疗体虚症,那将会使气血更虚;如用补益的药物来治疗实症,往往会导致邪实更盛。)

    确实是经验有得之言。

    这位医生,就是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近代浙派名医——叶永清先生。

    后来,叶永清在《血证问答》一书中,对崩血有精辟地论述。

    原文是:

    74问,大崩不止,参芪不效,其故何在。

    答:暴崩宜止,久漏宜通,此乃治疗之常法,为古训之遗传。如大崩不止,主参芪者,是补气以止血,目无形之气能于生血,而崩漏之症,得参芪者,应宜获效而瘥,何以大崩不止而无效,因其病与病违,不相适合,由医诊断不明而无效,非参芪药性不良之为咎,药既不适于症,症必不应于药。况乎,人参和中以补气,黄芪补气以健中,均为温补之品,为气虚之要药,在气虚不能摄血之症,投之无不奏效。若偏邪热激动为崩,误投参芪,诚如火上添油,非但无功反受其害,所以参芪不效之崩血,决非气虚之候,必属邪热为崩,非肝火之为殃,即胃热之沸腾,以肝为藏血之脏,而冲脉丽于阳明,既有肝火之鸱张,又有阳明蕴热,豈参芪温补之所宜。

    先师(吴荫堂)云:“此症必有苔黄、呕吐、脉弦、头疼等症,当求苦辛泄降,和胃清肝,左金温胆两方并驱而进,若是脉小气虚神倦、崩血不止,非参芪不为功,而苦泄之法又当禁用,能明虚实寒热之不同,则庶几病无遁情矣。”故前哲有脉症贵乎合参,药病宜乎适应之训。

      那么,叶永清是怎么成为浙派中医的佼佼者的?他的人生有哪些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叶永清的医学世界。

二、启蒙老师

图片

      叶永清出生于1907年7月,祖辈都是医生。祖籍兰溪市派堰头村,祖父叶渭荣,父亲叶宝珍,在清代、民国时期都是兰溪一带较有名望的中医。家中经常氤氲着淡淡的中药清香,每天耳濡目染祖父、父亲给人把脉开病,天长日久,他觉得有些中医术语自己也会说,还没读书,很多中药材名称就已了然于心。

    叶氏家传中医历经明嘉靖年间以来,代代相传,名医辈出,传至叶永清已是十一代,绵延至今四百余年,以家族传承方法延续。以主治外感热病而誉满浙西,时人尊称“派堰头先生”,民间称之为“伤寒派”。

     叶永清很小的时候,就在祖父叶渭荣的指导下开始识字临帖了。这“早期教育”,使得原本天资不差的叶永清较早地显现出聪慧。惹得街坊邻居,羡慕不已,聪慧的孩子,往往会被偏爱,姑夫吴荫堂每次看见很喜爱,总是喜欢捏捏他的小脸蛋。

       民国三年(1914年),叶永清7岁,该上学了,由于本村没有学堂,父亲送他隔壁回回塘村读私塾(民国政府虽然颁布《壬子癸丑学制》,但乡村还是以私塾为主)。上学的那一天,永清穿着一身母亲为他定制的新衣服,背着小书包,格外兴奋。只是在离家时,瞅瞅母亲,不由得眼里潮潮的,噙满了泪水,随后又高高兴兴地出发了。

图片

叶永清私塾老师吴时涛(吴士元父亲),资料由吴士元儿子吴幼卿提供

      开蒙念的是《三字经》、《孟子》,老师是该村的一位清末秀才吴时涛(系吴士元父亲)。老师教书特严,净让他们摇头晃脑的背书,背不下来,老师的戒尺像蝴蝶一样围着你转,稚嫩的掌心,首当其冲,有顽皮的还罚跪。初期永清很害怕,上学路上总是磨磨蹭蹭的,又不敢不去。那些日子里,他顶怕老师一手拿着书叨念着,一手拿着戒尺站在身边转悠。

      当时私塾馆里只有六七个学生,学习都很认真,叶永清是其中出色的一个。背四书五经,别的学生只能背十几行,而叶永清却能背几十行。除了他的记忆力过人之外,当然也与家庭环境和早学有关。

      所以叶永清最不怕背书,背书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

      吹嘘吧!

      不瞒你说,叶永清背书的功夫是从小锻炼的,这里面是有故事的。

      叶氏家传中医有一个传统,每日晨起都唱诵一段内经、伤寒、温病等经典条文,或温习汤头歌决的习惯。

     大概因为听着有趣,叶永清也会跟着祖父、父亲念起来,很快就朗朗上口,有时父亲会阻止他。他告诉儿子,小孩子该先学诗书,读医书还早呢。叶永清心里却不认同,在他朦胧的意识里,觉得医书里的歌决是最好听的,最美的,它能给别人解痛苦,能给人带来欢笑。

      以前的老中医确实有晨起唱诵医书的习惯。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赤溪卫生院工作时,就看到一位老中医汪同春医生,每天晨起很早就坐在门诊办公室,很有节奏地用乡音唱诵着什么。有一次,我实在按耐不住好奇心,便偷偷地靠近门外,一听,原来是在温习汤头歌决。

      先贤们好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

      叶永清,你书背的那么好,怕什么。

     因为,叶永清有天生的怜悯之心,心肠特软,一看到同学受罚,于心不忍,虽然未发生在自己身上,如同身受。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其心底善良,从他后来行医就可以看出,不管是对深受其恩惠的亲朋好友,还是对素昧平生的陌路人,他都有菩萨心肠,善心无边,大医精诚。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一颗怜悯之心。

      什么是医者仁心,就是将自己亲情小爱转化为对众生的大爱,他才能够成为一个好医生。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

     叶永清不是那种只知死读书木讷少年,淘起气来却把老师模样忘的一干二净。私塾院内有树,他常会爬在树上,任年迈的老师前后蹒跚着,呼唤,只是装聋作哑不下来,大概怕挨老师的戒尺。

      “建邦!建邦!”吴先生前后大声喊着他的家名。

     一位同学不时往树上张望的目光暴露了他,在吴先生的厉声呵斥下,叶永清乖乖地溜了下来。老师的戒尺无情地落在他稚嫩的掌心。

    后来,据叶永清回忆就是这次挨过老师的戒尺。

    吴老先生的学问相当高,不愧是清末秀才,让他去教启蒙教育确实大才小用,如搁在现今,大学教书绰绰有余,生不逢时啊!

    叶永清有如此厚实古文基础,就是那时打下的。吴老先生对叶永清非常爱护,为了避免他每天上学来回跑路辛苦,便免费让他在自己家搭伙(有时他也会到姑夫吴荫堂家吃饭),叶永清对这位吴老先生也十分敬仰。

    在吴老先生私塾学堂读了五年书,由于当时的《壬子癸丑学制》在乡村没有普及,升学无望。叶永清的父亲认为科举废除,仕途无望,还不如回家学医,继承祖业。

三、父亲的影响

图片

      叶永清回到家中,半日习文,半日学医。在父亲的指导下,认真阅读家里的医学藏书,有的反复钻研阅读,不懂的问题就向父亲请教。家中藏书很多,他完全沉湎于书海,像鱼欢于水一般在知识的水域里畅游。

    15岁时,他已能够读通四大经典及温病学等著作,明白其中道理。父亲见他肯于钻研,悟性又好,觉得孺子可教,家业后继有人,便对他加以引导,告诉他如何观察病人,看脸的气色,舌苔的颜色,闻气味、听声音、问病情,通过诊脉了解病人脏腑的情况,然后根据病情变化对症下药。

     在这父亲教,儿子学的过程中,叶永清长到了16岁,长生成了一个清秀英隽的小伙子。叶宝珍带他临诊,并授家传治外感热病心诀:“三日之前表为先,三日之后下相间(兼),表法非尽麻与桂,下法不独硝黄专。”大概意思是,三日是指虚数,指病邪侵袭肌腠,在表尚浅,故用表法为主。三日之后也是虚数,系指病情时间稍长,由表入里,或半表半里,故云下相间(兼)。然后解表不一定都用麻黄、桂枝,如柴胡、荆芥、防风、前胡、薄荷、羌活、独活都可选用,而且要分风寒或风热。下法不一定都用大黄、芒硝,如瓜蒌仁、莱菔子、火麻仁、郁李仁、枳壳、槟榔等,均属于下法之列。

      有一次,有位患者来看病,叶永清询问病情后,信手开出祖传经验方。他父亲阅后,当即曰:“祖传经验方和秘方要与具体病证相符合才可使用,经验方不是万能的,不能包治百病。要结合病人的体质、年龄、姓别,四时气候变迁等因素。”

     叶永清说:“难道每次诊病的时候都要考虑四时气候各种因素?”

    叶父说:“是啊,《内经·灵枢》不是说过人与天地相应,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发病因素,难道你忘了。”

    叶永清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啊!中医真是太复杂了。难怪西医同仁不理解,他们心里肯定会这么想:“中医看病故弄玄虚吧!我们看病多简单,感染什么菌用什么抗生素,体质虚的补充点营养液,还辨什么阴阳、寒热、虚实。还有什么表里,你看的见吗?”

    有这样看法的人很多,由于接受教育思路不同,两种医学理论体系就不同,产生某种隔阂,这是亳不奇怪的。但是,在您没有深入了解对方医学理论体系之前,最好不要过早下结论,即便是写得洋洋洒洒一大片,也是肤浅的。因为中医知识博大精深,它是在《易经》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它是各种学科的融会综合。

    众所周知,在世界传统医学体系中,只有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得以延续至今。而其它传统医学呢,有“人去楼空”之感,而中医却得到不断发展壮大,受到全世界的青睐,这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奇迹,难道不科学吗?不科学的事物,等不到五千年,等不到今天,早就被历史淘汰了。

    话题扯远了,让我们还是回到故事里吧。

    在叶永清的记忆中,父亲从未打骂过他,他只是批评和讲道理,有时语重心肠,有时又很严厉。叶永清很尊重父亲,从未顶撞过他,总觉得父亲语气很委婉,总会留有余地,让他有思考的空间。他是一位好父亲,就像是一块沃土,给了他有力的支撑,还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养。

      另一个对叶永清有影响的人物,他称之为姑夫。姑夫名叫吴荫堂,他与叶永清父亲叶宝珍同出师门,他们保持着几十年始终不渝友情。吴荫堂性格爽朗,与叶宝珍性格差不多,好多医学观点他们不谋而合。他们经常邀请对方会诊,有时也会对某些问题讨论很长时间,叶宝珍常常流露出对吴荫堂的赞佩,叶永清在旁默默地吸收养分。在他的生命中以某种方式留存下来,并且与他后来行医形成了一种隐秘的血缘关系。

图片

浙西两名医叶宝珍、吴荫堂。资料由吴荫堂曾孙吴益宏提供。

      随父临诊半年余,父亲突然对叶永清说:“建邦,我们家医学你这几年学的也差不多了,我考虑再三,你还是应该跟你姑夫再学段时间,这样会更全面。”

     “好啊!”叶永清不假思索地回答。

     吴荫堂一直以来是叶永清心中崇拜的对象,对其为人以及精湛医术非常敬仰,如能拜其门下,聆听先生深邃精微的教诲,是他梦寐以求的愿望。

      当时,浙中、浙西一带,吴荫堂的名字如雷贯耳,医名如日中天,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医生,理论自成一派,独树一帜。特别对血证(各种出血疾病)的治疗,更具心得,被病家誉为“血证圣手”,尊称他为“回回塘先生”。

       事情也很凑巧,由于门诊量太大(日达百余人),吴荫堂也想物色一位资质较好学生,来做自己的助手,正愁没有合适人选。吴荫堂对叶永清的学识和人品是了解的,认为品行端正,上进心强,有一定的医学功底,而且随其父学医多年,是个可塑之才。吴荫堂感觉自己的学问有人传承了,痛快地收下了这个弟子。

      有了叶永清做徒弟,吴荫堂治病的医案有人记录了。这样,我们就能看到更多、更早的吴荫堂如何诊病的资料。

      我一直有个疑惑,为什么叶氏家传中医能传承数十代,代代有名医。

      我现在总算明白了,叶氏“派堰头”医术,几十代经久不衰的原因,就是尊孔子《论语》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通俗地说,叶氏医学传承没有中断,是因为他们能吸收别的医学精华,能兼容别的医学流派,这种医学的互补、互融的包容性,使叶氏家传医学更加丰富多彩,经久不衰。

 本文资料由叶永清儿子叶文启医生提供,

特此感谢!

图片
图片

关注敏芝棠中医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