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了封禅,宋真宗为啥宁愿脸都不要了?| 循迹晓讲

 循迹晓讲 2022-11-08 发布于北京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谢承汇

策划:谢承汇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500字 阅读约9分钟


今天把上次挖的坑填上,讲讲宋真宗封禅的故事,这事儿发生在公元1008年。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封禅泰山,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封禅泰山。之后的宋元明清皇帝就再也没这么干过,甚至到了明朝,朝廷干脆下旨,废除了封禅泰山的典礼。

那这最后一次封禅发生了什么,让后来的皇帝对封禅泰山这件标榜自己功绩的事儿避之不及呢?今天咱就聊聊这个话题。

提起宋真宗,可能各位不是太熟,但是有两件事大家肯定耳熟。有首诗叫《励学篇》,诗中有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诗就是宋真宗写的。还有宋辽的澶渊之盟,也是宋真宗时期签订的。

◇ 澶渊之盟

说起宋真宗封禅泰山的故事,先得简单介绍一下宋辽签订的这个和约,北宋初年,宋辽经常发生冲突,北宋往往还打不过。1004年秋天,辽国萧太后率军南下,直逼澶州。本来宋真宗要跑,结果寇准寇老西儿力主真宗御驾亲征,果然大败辽军。

不过真宗皇帝不想再战,宋辽双方签订和约。两国约为兄弟,宋朝为兄,辽国为弟。每年哥哥给弟弟30万贯钱,叫做岁币,双方开设榷场通商。奠定了宋辽两国100多年的安定。

直到今天,提起宋辽这个和约,争论也不小。有人说宋朝花小钱买太平是好事儿,有人说丧权辱国,明明打赢了,有机会收复幽云十六州,居然花钱买太平,不是卖国是什么。其实我个人感觉,澶渊之盟签得值。在此之前,宋朝每年光是防着辽国的军费就3000万贯,现在一下减少99%,太值了。而且双方通过榷场通商,宋朝还能挣10万贯左右。再加上,长期和平稳定的环境,让宋朝财政收入逐年增长。

且不说两种说法孰对孰错,至少宋真宗对于这个和约,一开始也觉得是个好事儿,还挺自豪,上哪去都得说这事儿办的漂亮。不过俗话说得好,不怕没好事儿,就怕没好人。

 影视剧中的王钦若

宋辽两国签订和约后三四年,就有人在真宗耳边嘀咕。说和约丧权辱国,属于城下之盟,您怎么还有脸自豪啊?说这话的非是旁人,正是宰相王钦若。

王钦若号称北宋五鬼之一,后世评价不高。关于他的故事咱之后再讲,这里按下不表。真宗听完王钦若的话,脸一红说:爱卿有何高见?王钦若答:如今跟辽国签了城下之盟,虽然经济上咱不吃亏,但是道统上咱可亏了。大宋是泱泱大国,华夏正统正槊。如今跟外邦小国媾和,这道统上可怎么办?按理说,想彰显泱泱大国,道统正朔就得打趴下辽国,但如今没法一举灭掉辽国,那只能封禅泰山,向天下展示咱大宋还有皇上您可是众望所归的。您意下如何?

宋朝皇帝出了名耳根子软,真宗也一样,觉得王钦若说的有道理,就开始准备封禅泰山。可封禅泰山不是去泰山磕头烧香那么简单,有完整的流程和系统的准备。真宗首先要搞定的,就是老天爷,得让老天爷降下祥瑞,才能彰显自己够资格。

尴尬的是,老天爷死活不降祥瑞,那也不能眼巴巴的等着祥瑞自己出来,怎么办?很单,自己编。

 宋真宗

于是乎,真宗又授意心腹官员,开始在朝中散播祥瑞消息。比如说天空出现祥瑞的星星,首都开封出现仙鹤,还有地方官员更不要脸,说地方上闹蝗灾,但是蝗虫仿佛知道真宗是圣天子,不好意思吃粮食,活活饿死了。

当然,除了搞定老天爷还不够,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有人戳破就不好办了,下一步就是搞定群臣。一个一个搞定太麻烦,擒贼先擒王,搞定群臣领袖就行了。

当时士大夫的领袖叫王旦,属于脸比较冷的那种人。最擅长用沉默的方式劝诫真宗。真宗办点儿什么事儿,王旦不开心了,就不理真宗,冷暴力祖师爷。真宗把王旦叫到身边说:爱卿,朕要封禅泰山,你觉得怎么样?王旦不说话,肯定不同意。因为王旦心里明白,封禅泰山这事儿,弊大于利,历史上这么搞的没有好。

 王旦(957年-1017年10月2日),字子明。大名府莘县(今属山东省聊城市莘县)人。兵部侍郎王祜之子。

真宗知道他不同意,又说:你也别着急表态,我这有盒小海鲜,你拿回家,跟你媳妇儿俩人尝尝,别让旁人看见。王旦回家,跟媳妇儿打开食盒,里面是各种奇珍异宝。收了皇帝贿赂的王旦,之后自然不会反对真宗。

老天爷群臣搞定了,还差一点儿,得让群臣主动上书,求我去封禅泰山,自己主动提太臭不要脸了,于是更狗血的戏码上演了。

公元1008年大年初三早朝,真宗故意哀声叹气,跟群臣说:朕昨儿晚上没睡好。底下大臣头一低不理他,知道他没憋好屁。真宗一点不尴尬,接着说:既然你们这么关心我,我就说了。几个月前老天爷给我托梦,说我干得不错,要给我三卷天书。到时候你自己看。大臣还是低着头不说话,真宗也不尴尬,接着说:你们问我之后怎么样啊?好我告诉你们啊。这不今儿早上么?小太监果然在皇城门上看见黄布挂着个天书,给我送来了,你们猜怎么着?还是没人说话。我一打开,嚯!老天爷让我封禅泰山,还说之后要给我再送两本。

 大概是这个样子

大臣也不敢乐,还是没人搭理他,真宗一看知道没劲,就散朝了。过了几天,还是这一出,又得了本天书。大臣们知道,这位爷是铁了心要封禅泰山了,咱得识趣,写个折子劝一下吧。于是大臣连续三天给真宗上书,让他去封禅泰山。

干嘛连续三天?因为宋朝有个潜规矩,大臣跟皇上说事儿,得三推三让。尤其是这种事关国体的大事儿,不能大臣一说,皇帝就同意。得制造舆论气氛。也有规矩,如果皇帝同意,那第三次上书,皇帝就答应了。如果不同意,第三次上书,皇帝会明确说,这种事儿以后不要再说了。

不过真宗又玩了个邪的。第三次上书后,真宗没答应,但也没明确反对。这下群臣不懂了,难道说这位爷不是真心的?也罢,还算有点儿脑子,这事儿就搁下了。谁知道,真宗这也着急。心说,我是没答应,不也没反对么?你们真不写了?这哪行!赶紧又安排手下人开展新一轮献祥瑞工作。群臣一看,得,白高兴了,还是想去。于是乎,第四封上书又递上去了。真宗这次赶紧答应。

既然要封禅泰山,那就先派王钦若去泰山准备吧。没想到,出事儿了。王钦若到了泰山之后,一个劲儿报祥瑞,这倒没啥。不过他也是脑子短路,跟真宗说,您甭等了,第三封天书在泰山发现了,我给您送过去。真宗一下慌了。怎么呢?天书这玩意应该是老天爷给皇帝发的EMS快递,得本人凭身份证签收。如今王钦若说他那有天书,这玩意底下有人也说自己这有,给我送来也就罢了,万一有人打着天书的旗号,造反了怎么办?

 《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局部),原画为宋代巨幅壁画,纵62米,横3.30米,位于山东泰安岱庙天贶殿,包括“启跸”“回銮”两部分,以宋真宗封禅泰山的场景为蓝本,描绘泰山神出巡和返回的壮观场面。壁画于清代重修天贶殿时重绘

话说回来,至少在当时,这也只是担心,真宗还得硬着头皮往下干。现在可是封禅的关键时期,不能松懈。因为在封禅之前,只要老天爷降下哪怕一丝灾祸,封禅大典也干不成了。于是,真宗下旨,全国各地严加防范,防止那些心怀不轨,趁机搞事的人在半道上拦轿申冤。也不许民间报灾祸。发洪水了就地封锁消息,闹日食就当没看见。总而言之,在封禅大典之前,大宋不能出一点事儿。

这可就苦了大宋百姓。按照宋朝制度,本来老百姓可以到上司衙门申诉,上司衙门一般也会为百姓做主。但这一下麻烦了。老百姓申诉,被说成故意破坏社会和谐,打一顿哄回去。有些地儿闹了灾,本来应该朝廷拨款施救,这也不能干了。老百姓受了很多不白之冤。

一年,朝堂之上乌烟瘴气,行政系统近乎停滞,GDP创下了北宋新低。尽管如此,谁也不能阻挡真宗封禅的脚步。1008年11月,宋真宗成功封禅泰山,宋朝百姓也算是度过了最难熬的一年。

前文提到如果“天书”要是到处都有的话,有人就可能借此造反。果不其然,这一年,宋朝有个小官叫朱能,就借口天书里说真宗不是什么好君主果然一呼百应,很多百姓跟着他造反了后来朝廷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给平息

不过,真宗封禅泰山这场闹剧只是个开始,真宗一朝后来又发生了帽妖案这种奇葩的案子,也算是真宗皇帝自作自受。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