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的剑文化明代茅元仪的《武备志》中有这样一句话:古之言兵必言剑,今已不用于阵,以失传也。”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古代要是谈论到兵器,第一个提及的就是剑!现在(指明代)已经不用用于战阵所以好多关于剑的事物都失传了。 由此可见剑在中国古代冷兵器中的地位。 我国古代最早的剑,应该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那个时候青铜冶炼十分发达,故而兵器也有了质的飞跃,铜兵器大行其道,铜剑开始作为主要武器配发贵族,列装军队。 西周开始,剑不仅仅作为兵器使用,而且也开始作为一种礼仪用具流行开来。 在西汉贾谊的《贾子》中也有明确的描述:“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隶人不得冠,庶人不带剑。” ![]() 可见佩剑也是划分了三六九等的,不是一般人可以随便佩戴的。 太史公的《史记》就有秦始皇成人后加佩剑的记载:“九年己酉,王冠,带剑。” 从以上文字不难看出此时的佩剑确实作为一种礼器和诸侯王的加冠礼相匹配。 春秋战国时期,佩剑文化已经彻底流行开来,诸子百家的大佬们哪个出行不配剑?一则出门在外有个防身武器,二则这也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这时的剑,含义也变得十分丰富。庄子就曾经用“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来比喻君王、诸侯、百姓。 屈原老先生的《九歌·国殇》中就有“带长剑兮携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又在《九章·涉江》中写道:“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由此可见佩剑自己成为当时贵族士人阶级的主流文化。 但是,于此相对的,在秦开始,民间佩剑开始被秦始皇禁止,目的自然是防止六国势力反扑,国家发生动乱。 尽管如此,民间佩剑依然从在,要不然秦末哪来那么多造反兵器…… 言归正传,佩剑文化到了两汉之际更加发达和健全! 提出“天人合一”董仲舒在他的《春秋繁露》中对佩剑位置做出说明:“剑在左,刀在右:剑在左,青龙象也” 看得出来,汉代在礼制上对佩剑的要求愈发精细化。 可以这么说,古代的佩剑文化在两汉时期最为发达,是我国古代佩剑文化的巅峰期。 三国时期韦昭曾言:“自天子至于庶人,咸皆带剑。 ![]() 在《晋书.舆服志》中对两汉佩剑的推广也有记载:“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其后惟朝带剑”…… 《文献通考》记载:“自秦及西汉艰危用武之时,朝、祭服皆佩剑。东汉大祭祀玉佩约屦以行事,惟朝尚佩剑。晋制,服剑以木代之,谓之班剑。东齐谓之象剑。” 两晋至隋唐,佩剑文化依然从在,依然是文人墨客的旅行居家的必备品。 而且隋代对于佩剑做出了更加细致规范等级要求十分严格,《隋书·礼仪志》载:'一品,玉器剑,佩山玄玉。二品,金装剑,佩水苍玉。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散)品名号侯虽四、五品,并银装剑,佩水苍玉,侍中已下,通直郎已上,陪位则象剑。带直剑者,入宗庙及升殿,若在仗内,皆解剑。一品及散(散)郡公,开国公侯伯,皆双佩。二品、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散)品号侯,皆只佩。绶亦如之。' 当佩剑彻底沦为贵族统治阶级所用时,佩剑文化再也没有汉代这么风靡和鼎盛了(老百姓不怎么配了)。 ![]() 唐代以后至明清,佩剑文化从朝堂消失,民间也变得少有,只有个别文人和道教人氏多有佩戴。 至今佩剑也只不过在一些艺术活动和宗教活动可以展现,其余不足道矣! 《三国演义》中的剑众所周知,94版《三国演义》是古装剧的天花板。该剧不仅仅是复原了古衣、古物、古礼,还大规模复原了古器。 汉剑,作为古器的一种,也被复原在了剧中,甚至每一集都展现出它的身影。 汉代典籍《释名·释兵篇》中写道: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又敛也,以其在身,拱时敛在臂内也。其旁鼻曰镡,镡,寻也,带所贯寻也。其末曰锋,锋,末之言也。 汉剑,目前来看一共分为三大制式,分别为四面汉剑、六面汉剑、八面汉剑。出土实物以四面汉剑为多。 从94版《三国演义》中目前基本看到的汉剑来说,都是四面汉剑。而且几乎每集都有汉剑出场,形制不一,造型精美。 汉剑主要分为扁茎折肩型,扁茎斜肩型,以及环首型。出土实物也以扁茎折肩型较多。 在94版《三国演义》中主要有扁茎折肩型和环首型两种汉剑。 剧中不仅文臣谋士佩戴环首剑,武将帝王也以环首剑为主。94版《三国演义》开场中文武大臣就有配环首剑者,卢植、郑泰、王允见何进时所佩也是环首剑。 ![]() 有读者会问,就凭剑柄就能判断出这是环首剑?早知道汉代环首刀也出现了。 环首刀汉代出现是没错,可是它很少用于礼仪佩戴,而且电视剧中有环首剑的全身展示剧照。 在曹操割发代首时,孟德曾经用环首剑割发。在钟会之乱中,钟会也曾拔出环首剑起事。在曹魏皇帝曹髦讨伐司马昭时也拔出环首剑壮威! ![]() 由上图可以看出剧中环首剑是真实复原了汉代文物而出。 整个剧中环首剑露出真容的场景不少,诸位也可以自己去观察,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环首剑以外多为扁茎折肩型汉剑,剑首以扁平或者圆形为主。此类汉剑在剧中也是频频出场,配合汉家衣冠充分的展示出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 ![]() 从图中可以看出汉剑形制非常美观,剧组可谓煞费苦心。 看完了剧中这两种类型佩剑,我们再来看看汉代关于佩剑的一些要求和佩剑方式。 古人佩剑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汉代佩长剑其实就是第三种,用剑带穿过剑鞘上的剑璏,如此一来配上衣服冠帽就显得非常搭配,这种情况在汉代壁画中体现的十分直白。 ![]() 可以说94版《三国演义》正是按照了璏式佩剑法,图中朝堂上司马师如此佩剑充分体现出他的权势炽烈,不可一世。在非正式场合看孙策和董卓的样子,又显示出极大的内敛。电视剧在这佩剑的细节上也做到了考据严谨,复原极佳! 看完了佩剑方式,咱们再来看看佩剑礼仪。 汉朝在吸取了周、秦的礼制后,在佩剑上也有一套自己的礼制。 我们可以分为五种类型:
94版《三国演义》在帝王佩剑上似乎没有做出相应展示。 但是,在剑履上殿这一项有所展示,董卓在行废立时出现过剑履上殿。在曹操讨灭了吕布后,汉献帝进行封赏时可以看到,曹丞相可以穿着鞋子,带着宝剑上殿,还不用给皇帝行大礼。 ![]() 所以说戴剑上殿这个细节,94《三国演义》也复原得非常贴切,把权臣的地位凸显的一目了然! 在赐剑上,94版《三国演义》没有具体的展现出来,但是有几个剧中场景环节,具有赐剑的意义,第一个场景是刘备给诸葛亮赐宝剑印信,让他指挥博望坡之战。第二个场景是,东吴孙权赐给周瑜宝剑,让他代理自己指挥赤壁之战。 ![]() 这种赐剑有赐节给与临机专断的意思,但是这两个人都还不是天子,自然无法赐节,只能以剑代替。 剧中对这个场景也算是正常还原,毕竟不是天子赐剑。 赠剑在老版《三国演义》中也有体现,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在电视剧第46集卧龙吊孝中小乔就遵照周瑜临终前的嘱咐把他的佩剑赠给了鲁肃。 ![]() 这柄赠剑的意义既有周瑜壮志未酬的遗憾,又有对朋友鲁肃殷殷期望,剑中所孕育的正是儒家对“仁义礼智信”的精神追求! 至于“进剑”,在老《三国演义》中则似乎没有体现出来,只有孟德给董卓献刀一节存在,其余场景似乎没有。 最后我们来看老版《三国演义》对于放剑的工具兰錡的复原。 兰錡是古代兵器架。为木质,拆开的意思是兰为兵架,锜为弩架。 有出土实物,乃是从汉马王堆辛追夫人墓出土的。 在剧中,兰錡复原有很多种,的出场次数也很多,徐州陶谦让刘备徐州牧时,隆中对诸葛亮和刘备谈论天下大势时,关二爷在读《春秋》时,钟会和姜维对坐时,都从不同角度把兰錡展现了出来。 ![]() 从图中大家可以看到剧组的用心良苦,实在是让人赏心悦目! 结语老版《三国演义》中对剑的细节和礼仪有着很多深刻复原,再搭配上完美复制汉家衣冠,和文白相对的台词,简直就是从历史中走出来似的。 恐怕从今以后再也拍不出这样的电视连续剧了…… 总之,剑作为一种兵器,不仅仅是在战场上杀敌,它是士大夫的气节,固有:剑者,君子武备,所以卫身,不可解之说。 还是文人的理想,被赋予了其崇高的内涵。文人佩剑,有光宗耀祖的意味,也有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也有对人品格的比喻,以剑喻人,君子如剑,以剑入诗,则是诗人对于自身侠气的认证,以剑入文,则其文如剑,可透人心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