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READ读 ![]() ![]() ![]() 招陈生赏菊 ![]() 斋中艺菊数本,秋后饱霜,花叶不萎。陶征君爱菊有病,亦取其节耳。窃闻花有三品,曰神品、逸品、艳品,菊其兼者也。高尚其志,淡然不厌,傲霜有劲心,近竹无俗态,复如处女幽人抱贞含素。菊乎,菊乎,宜于东篱之畔,独殿秋芳也。足下高雅绝尘,于菊最宜;夕来劣有杯盘,以此君一结世外交如何7? ![]() 译文 ![]() 【析点】 招友赏菊,不免得说一番菊的好处,此小简却妙在避开菊之色、之香、之态,而就其神韵。小简先以一“节”字统领全篇,接下来笔势微宕,写菊兼“神品”、“逸品”、“艳品”于一身,“神”则“高尚其志,淡然不厌”,“逸”则“傲霜有劲心,近竹无俗态”,“艳”则“如处女幽人抱贞含素”。数丛寒菊,劲挺如竹,凌霜不凋,如君子之怀清操;冰清玉洁,风姿绰约,如处女幽人之怀贞素,谁个不爱? “菊乎,菊乎,宜于东篱之畔,独殿秋芳也”,作者的一腔喜爱之情早已在“菊乎,菊乎”的回环复沓中表露无遗了,正所谓“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有了以上对菊韵的层层渲染,作者笔锋一转,紧扣“招”宇,巧思独运,由花及人,“足下高雅绝尘,于菊最宜”,妙在虚实相生,花与人相映成趣。想来陈生定会欣然而往,与作者重温昔日陶公“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汎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的那份悠然,与菊花一结世外之交。 文中以“神”、“逸”、“艳”三字状菊之幽韵,又以花比君子,有独得之妙。同时,清雅宜人、傲霜绽放的菊花,亦是作者志趣情怀的真实写照。 王韬(1828年-1897年),原名王利宾,字兰瀛。后改名为王瀚,字懒今。为躲避追捕改名王韬,字紫诠、兰卿,号仲弢、天南遁叟、甫里逸民、淞北逸民、欧西富公、弢园老民、蘅华馆主、玉鲍生、尊闻阁王,外号'长毛状元'。苏州长洲人。清末学者、维新思想家、文学家、报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