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惠明 | 又到银杏叶黄时

 天下孝义人 2022-11-08 发布于北京

往期回顾 

·  有一种精神叫众志成城

·  南下湖南干部翟东生

作者:张惠明

在迎宾路孝义广播电视台北边,有片小小的银杏树林,从2006年电视台迁到这里便一直陪伴着我们。

每当银杏叶变得金黄铺满大地的时候,一年一度的记者节便要来临了。

这片只有百余株的银杏林,据说是这块地的主人当年“高瞻远瞩”,为孝义城区东扩占地以提高其价值而临时栽种的。不巧的是,正值孝义要创建“园林城市”,于是,这片本该夭折的绿色便被保留下来,到今年已有17个年头了。当年的小树苗也有成人的手臂一般粗细了。每年秋天,金黄的银杏叶便铺了满地,成了人们在这座小城里为数不多的赏秋打卡地。

林中有条小径,大多数人们步行去单位时,都从这条小径穿林而过。于是,这些林中的小树每天都在晨曦里迎接着我们到来,在晚霞中目送我们回家。

其实,广播电视台这个名称早在几年前已经随着全国媒体改革的浪潮更名为融媒体中心了,可是我却和好多老同事一样,打心里仍愿意称它为电视台。

我是1993年进入孝义电视台的,那一年是我的本命年,25岁。当时,孝义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有两个电视台,一个是市广播电视局下属的电视台,人们都把它叫做“市台”,一个是由市教育局创办的教育电视台,人称“教育台”。而实际上教育台开始自办节目要比市电视台还要早近一年时间。我是1993年3月21日进入孝义教育台上班的,不幸的是工作了刚刚两个月便因自己的不谙世事离开了,五天后,也就是1993年5月28日进入孝义电视台,正式开始了我近三十年的广电生涯。

那时的孝义广播电视局在旧市委大院中的一幢单体二层小楼中,而所谓孝义电视台也仅是小二楼东侧的四间平房,这四间平房就囊括了制作、发射、办公以及值机人员宿舍等功能,最东边一间还兼作《山西广播电视报》的发行站。文字编辑记者由广播电台的记者兼任,摄像记者只有刘德荣、武文启和我。连同广播电视局的行政后勤以及孝义人民广播电台的采编和线路维护人员,全部人员加起来不过二十余人。

那是一段火红的日子,随着电视业务的不断扩展和王大江、马亮、马显勇、赵述灏等同志的加入,我们逐渐进驻了二层主楼,原来二层东侧的广播播出机房改装成了录播制作室,在这里,我们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连我们自己也数不清……

“大战307”“决战孝午线”一条条新闻报道赢得了各级领导的首肯和广大观众的赞誉;《沧桑话古楼》《红火孝河》一部部专题片捧回了一份份红彤彤的获奖证书……

“七彩虹”文艺社社会各界文艺名人纷纷加盟、首届孝义电视春晚市五套班子亲临现场助兴、“欢乐四合院”里欢声笑语,相声、小品、秧歌、故事、MTV……一段段包含孝义本土文化元素的电视作品通过电视荧屏飞入孝义城乡的千家万户——尽管有些稚嫩、有些粗糙。

每当想起这段时光,有一个人总会出现在脑海之中,他那深邃忧郁的目光、风趣幽默的话语……尽管他已经走了十多年了——他就是孝义市台主编、后来担任孝义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的何卫东。记忆最为深刻的是1993年11月中旬——在我们编制市电视台的第一组孝义新闻时,由于缺乏相关经验,编辑们一气将长短不等的十二条新闻等到下午五点多才交给我们制作,而当时使用的是两套陈旧粗笨的440型编辑机,字幕、特技还需另外叠加,等该组新闻全部制作完成时已是深夜11点多了,原定新闻的播出时间已被远远延误。第二天,在制作室门口的窗台上出现了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这样一段话:“新闻是严肃的事业,容不得半点松懈和疏忽,请各位同仁切记!!”这句话就出自何卫东主编之手,而这句话也陪伴了我近三十年的职业生涯。在以后的十余年时间里,我和何卫东老兄亦师亦友直至他去世。无论是在1994年正月我们三天三夜不眠不休制作专题片《红火孝河》封闭加班期间,他自费为我们准备的早餐,还是在“七彩虹”中的多次合作,以及后来他创建“如诗工作室”时的热情邀请加盟……这一切至今回想起来都历历在目。

1993年到1996年三年间,在孝义大地上,孝义台、教育台加之95年4月创建的孝义有线台,三台之间有合作、有竞争,一时间成为孝义宣传战线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和我的电视同仁们奔波在孝义的工厂、农村、军营、学校,足迹踏遍了孝义的山山水水。

1996年3月,亲手创建了孝义教育电视台和孝义有线电视台的侯治斌台长被破格提拔为孝义广播电视局局长,上任伊始便致力于孝义广电资源的整合工作,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地域范围内广播电台、电视台、教育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四台合一”,继而又实现了市广播电视局与电视台的“局台一体”,将孝义广电打造成一艘乘风破浪的大船。

1996年春末,乘着侯局长改革的东风,我又回到了位于原进修校院内的原教育台旧址上班,此时我们工作的这幢坐东朝西的二层单体小楼已经由孝义教育电视台更名为孝义电视台文教部。在这里我又度过了近两年的时光,这段时间里,在完成各项文艺节目录制的前题下,我初步开启了从新闻记者到文艺编导的角色转换历程,拜孝义碗碗腔前辈赵忠老先生为师,粗略的涉猎了文艺表演、编导等知识,工作重心也由摄像制作转变现场录制导播。1997年,在时任文教部主任郝建明的领导下,我们创办了“九七大教育”栏目,为孝义城乡的中小学校与教育工作者创立了一个展示风采的平台与窗口。

转眼来到了1998年,新年伊始,响应局台领导的“双向选择”的改革号召,我调入专题部,上班地址也由进修校转到了市宾馆四层原来的有线台,重新拾起了专题片拍摄制作的工作。与以前的老搭档赵巨良开启了二度合作,后来赵巨良调入市政协高就,又与老朋友吴建文搭档,经历了杨元忠、郝建明、马显勇、刘丽峰四任主任,直至2005年。

在这段时间里,栏目制作与专题片摄制又成了工作的重心。从《东兴时间》到《经济纵横》《视点》再到《孝义沧桑》,我们与各行各业的人士广交朋友的同时,也为广大电视观众呈现了一道道丰盛的电视大餐。2000年5月,我被山西省广电厅授予全省广电系统“百名优秀记者”;2002年春节期间,我请假参加了由央视戏曲频道投资拍摄的电视戏曲连续剧《契丹英后》剧组任摄影助理,碾转晋城皇城相府、榆次常家庄园等地,进行了为期五十余天的艰苦拍摄。2005年夏秋,应邀参与了黄河电视台《说法30分》栏目的初期设计创作。2005年年末,重新返回孝义电视台,受台领导的委托,策划组织了大型电视系列活动“感动2005”,并执导了该活动的颁奖晚会。随后,重回文艺部栏目组再次开始栏目策划制作。期间,与老搭档吴建文、于玲合作的纪录片《下栅陶艺》荣获全国县级广播电视节目评比纪录片类一等奖。2010年,全程负责了由吕梁市应急救援中心主办、汾西矿业集团化工公司(702化工厂)承办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演练的脚本编制、现场导演及导调工作,演练的成功赢得了时任吕梁市应急救援中心主任杨虎平的赏识与青睐,由此,近十余年来,几乎包揽了吕梁市的安全生产应急演练的脚本编制及现场导演导调工作。

转眼间,时间来到了2011年,马明高台长卸任,刘德荣台长衣锦回归。2012年春,受台领导指派,我和李焕龙进驻市委党校,协助党校创办“电视党校”,并开设了访谈节目《转型跨越论坛》,先后制作播出130余期。2014年秋,《转型跨越论坛》停止播出,又组织策划了《孝义微故事》栏目,先后拍摄了微电影《不弃》《美丽女孩》《追寻》《三斤彩礼》等,开启了孝义电视台微电影拍摄制作的步伐。不幸的是,2015年5月,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派驻党校的摄制组解散撤回了电视台。我也因病在家休养,本着“无事不讨嫌、有事召必到”的原则直至今日。

春更夏叠、斗转星移,单位旁那小小的银杏林中,金黄的银杏叶已满满的铺了十七层,我的广电生涯也即将步入第三十个年头,一桩桩往事、一段段回忆,犹如那一片片银杏树叶,由翠绿变金黄,终归要脱离树枝扑向大地,化作春泥。

三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只是一瞬罢了,而放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却是一个漫长的历程,若对于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而言,则用“穷其一生”来形容大概也不为过——恰如那一片片银杏叶,一春一秋、一绿一黄便是生命的全部。忘不了初涉广电行业时的青涩拘谨,也忘不了风华正茂时的意气风发,更忘不了全部门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计个人得失,为办好一期节目、拍好一个镜头而出谋划策加班加点的情景。是啊,正如那铺满树林的每一片金黄,它们都曾是高居枝头的翠绿,也曾迎过骤雨、战过酷暑、为树身汲取过养分、为大地带去过荫凉,当秋风起时辞别树干飘向大地,待来年化作泥土滋养树根。

回望自己走过的这三十年,无限感慨……

感恩,我感恩孝义电视台这个令我无限眷恋的平台,教会我赖以生存的本领,给了我展示才华的机会;感恩一代代领导、一茬茬同事,在收获的时候与我共享丰收的喜悦,在受伤的时候为我抚平伤口。

无悔,我为自己在孝义广电度过的这三十年的青春年华无怨无悔,虽说无名无利,收入不丰,却也可以度日。

自豪!我为自己是孝义广电大家庭中的一员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尽管自己为孝义广电所做出的贡献微不足道。

……

银杏叶黄了,如同天边的那抹夕阳。

记者节到了,这是第二十三个中国记者节,也是我所经历的第二十三个记者节……


更多人在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