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院「空城计」

 第十放映室 2022-11-08 发布于江苏

国庆档以来,国内影院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上映过什么新片了。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空档期。

如果点开淘票票或者猫眼,你会发现今天的影院排片和国庆假期时候可能大差不差。

当然,也不是说彻底没有新片出现,也有,不过是那种你看了眼海报就知道绝对不肯买票去看的烂片。

《我的遗憾与你有关》《我是霸王龙》《青蛙王子历险记2》《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无论是从海报、剧情简介还是预告片来看,这几部都满满的网大气质。

这种神仙海报也有日子没见到了

好一点的,也有类似于《扫黑行动》或者《叫我郑先生》这类看起来稍微还有点期待值的影片上映,但这两部突然空降的电影,依旧是让人一时吃不透好坏。

死寂,彻底的死寂。

这画面该怎么形容呢,就像是司马懿带着大军站在城门口看着诸葛亮。

电影的投资方、制作方、发行方、放映方、宣传方以及数不清的观众,乌央乌央一群人站在这支军队里,就这么沉默地等待城门打开,或等待城门楼上那个人离开。

谁都想进城,可谁也都不敢进城。

(依旧没能上映的《坚如磐石》)

最志得意满、对自己作品有信心的那一拨电影在等审查。他们中的大多数,想上,敢上,但不能上。

质量稍微差一点的,在等档期,没有大佬下去帮忙热场子,它们单独冒险上映就是赔本赚吆喝。

只有那些质量最差的,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定了档,但没人理它们。

当然了,也还是有能顺利上映,高调宣传的。

《长津湖》的纪录片《个十百千万》定档11月18号。比起其他电影来说,《长津湖》这类作品所享有的特权就显而易见了。

别的电影想上映都难,但《长津湖》已然实现了一鱼两吃,甚至三吃。

所以,我们今天聊院线的空档期,大概率是在聊这个既定事实已经造成和未来可能造成的影响,就行业聊行业。

先说一个看起来和空窗期没太大关系的事情,算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某种前奏吧。

(因为“辱华”传闻而没能引进的《黑亚当》)

截至今天,2022年在院线上映的外语引进片共38部(具体消息来源见微博博主“瓶装焰火”)。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2021年,引进片数量是73部,这本来都已经算少的了。

2019年,疫情之前一年,这个数字还是136部。

更离谱的是,这38部里,仅有3部是同步国外档期上映的。非2022年引进片多达23部,最老的《误杀瞒天记》,那都是印度七八年前的电影。

这里头,票房排在前三位的引进片是《侏罗纪世界310.59亿票房,《坏蛋联盟》3.35亿票房,《小黄人大眼萌:神偷奶爸前传》2.37亿票房。

其中,《侏罗纪世界3》在今年所有国内上映电影中,票房排到了第七。前六里除了《人生大事》以外,剩下的要么是主流大片,要么是开心麻花喜剧。

这也就意味着,在当下国产院线的第一梯队基本被新主流大片和开心麻花式喜剧占领的今天,类似于《侏罗纪世界3》这样的引进片无论是在类型元素上,还是票房上,都还是能起到比较好的中流砥柱的作用的。

要知道在引进片中,《侏罗纪世界3》远不是今年最有市场热度的,还有更多影迷期待已久的电影被关在了门外。

其实抛开政策问题不谈,国产电影在类型片领域的制作经验本来就还处在成长和探索阶段而引进片中,很大一部分本就是相对出彩的类型电影,这等于是间接提供了一种文化交教学相长的环境。

我们跳开所谓国产片好还是引进片好,看引进片是不是就意味着崇洋媚外等争议来谈,引进片实际上一直都是保证影院生存和盈利的重要支柱。

引进片相当于是为国产片的自产自销托了个底。如果某一年国内能够上映的国产片数量不够,不足以盘活影院端的话,那么引进片这种进口货就能在国产片暂时空缺的时候为影院续命。

别管放的是什么电影,对于如今中国的影院模式来说,放电影本质上依旧是一门生意。做生意,最重要的无非是要讲究门面热闹,有顾客不断地来消费。所以,引进片起到的作用就是让场子热起来。

一旦像今年这样引进片数量稀少,国内市场的生存压力就会明显增大,上下游必须都加快生产效率,才能既保证影片制作方得利,也保证影院端存活。

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引进的消息还没有确认,但很多影院和媒体从今年上半年就开始一波接一波的宣传预热《阿凡达2》了。

谁都能看得出卡梅隆的这部大片绝对有票房号召力,又是放在年末贺岁档上映,如果能同步引进,那真的是能给影院回血不少。

这种回血,还不光是在票房层面。

还有技术层面,2011年《阿凡达》上映的时候,就帮助中国院线进行了一波银幕更新迭代,前几年《双子杀手》其实也起到过类似的作用。

有好电影上映,然后影院为了吸引观众更新银幕,升级设备,观众再用票房回馈,帮助影院安全地实现技术迭代。同时还能带动行业的交流和大众层面的讨论。

说白了,《阿凡达2》级别的这种大片投入进市场,本来就是个各方都翘首以盼的行业升级契机,但这个契机现在依旧悬而未决。

绕了这么一大圈,我想说的就是,如果在引进片已经被大幅度削减的情况下,国产片再开天窗,那显然就是在断整个行业的活路。

这里头最让很多观众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就是,我们其实是完全不缺能够上映的国产电影的,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

《坚如磐石》《封神》《平原上的火焰》《无名》《不止不休》《深海》《鸟鸣嘤嘤》……

按道理,这些已经制作完的、等着上映的电影,如果全都能上,那排片早就能满满当当地安排到明年春节档了。

那它们为什么不上映呢?

不知道。不光我不知道,我估计这些电影的制片方自己也不知道。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豆瓣找一个豆列,叫“消失的华语电影”,里头大概罗列了41部莫名其妙就消声匿迹的华语电影,每一部底下还附带了整理者猜测的消失原因。

我的观点,大体上和这个豆列的副标题一致:电影究竟犯了什么错呢?

就像是一颗又一颗的石头砸进了水里,你能看到有水花溅起来,但最后湖面又一次归于平寂,什么都没有被改变。

说完了宏观层面,我们再来看演员层面的一条线索。

上图是周冬雨的粉丝给她做的一个待映电影的盘点图

周冬雨算是这十年华语影坛里最炙手可热的演员之一,很多类型和风格的电影她都能演,而恰恰在这批待映电影名单里,有很多电影她都出演过:

《平原上的火焰》《坚如磐石》《热搜》《燃冬》《鹦鹉杀》《朝云暮雨》。

那这几年,周冬雨有哪些电影上映了呢:

《你是我的春天》《穿过寒冬拥抱你》《我和我的祖国》。

她演的主流大片,都顺利上映了。相反,她演的只要不是主流大片,一部都没有上映。

关于周冬雨的这个事儿,其实有不少影视自媒体在上周就已经说过了。我借着人家的观点重提,是想指出关于演员的这个现状,真的很值得很多观众换个角度思考。当然,也都只是我基于现状的一些猜测。

比如我们来看张译这两年的成绩。这两年你能看到张译有很多电影上映:

《我和我的祖国》《悬崖之上》《攀登者》《金刚川》《万里归途》。

吴京之后,张译俨然已经成为了新主流大片的“伟光正新代言人”。类似的还有比如段奕宏、张涵予、于和伟。

很多人可能会产生某种审美疲劳,怎么老是这个演员演呢,怎么他总演这种电影呢。

结合周冬雨的情况来看,这事儿可能还真的不是演员主动选择的结果,如果去看这一挂大叔型演员早几年的片单,会发现他们的表演跨度也挺大的,角色可正可邪。

这两年,就只剩下可正了。

(黄渤艺术作品《激浪》)

还有黄渤,差不多是从《极限挑战》开始,到现在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黄渤这几年给人的印象越来越多是来自于综艺节目。要知道,作为影帝,他可是不会缺电影拍的。而作为导演,他当初的《一出好戏》在口碑上也并不差。

但这几年,明显能感觉到他的事业心降下来了。

甚至开始搞起了艺术创作,受邀参加了上海当代艺术馆开启的GQLAB问号展。

他这两年上映的电影有两类,一类是《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这种“我”字系列,以及《夺冠》这类以女排为题材的电影。

还有一类就是《外太空的莫扎特》《学爸》这种成色很不好的喜剧电影。

已经有好多年没看到过他的作品序列里再有类似于《疯狂的石头》《杀生》《斗牛》《心花怒放》这种级别的作品了。

(《封神》中,黄渤饰演姜子牙)

但这是他没拍吗?不是的。《封神》三部曲、《涉过愤怒的海》里也有他,只不过你看不到罢了。

这里头的含义,早已不言自明了。不光片方得等着赏饭吃,演员现在恐怕也一样。长此以往,当然就别指望创作者还能保持什么创作积极性了。

是的,我想隐晦表达的意思就是,当下的国内院线环境,可能在某个时间点上已经悄无声息地完成了性质转变。

中国电影,可能已经不再是一个以市场思维为导向的产物了。

所谓资本的逐利性,所谓资本家的劣币驱逐良币,对于这种关于市场经济的“阴谋论”想象,如今甚至都是没办法用来解释这么长的影院空窗期的。

回头看,我们还敢想象2019年的中国电影票房总量突破600亿,几乎就要奔着全球第一大票仓杀过去的时代吗?

既然市场失效了,那么必然会有另一种力量来决定、来支撑中国电影的走向,是好是坏,我们无法跳出历史的维度去评价。

但可以确定的是,某种你以为的确定性、以为的规律被打破了,我们能做的只有等待。

等某一部新电影上映。

会是某一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国产电影吗?

又或者是《阿凡达2》定档,重新靠引进片点燃市场热度?

没有答案……

一切的故事,都像极了那句经典的台词:

你在干什么?

我在等待戈多。 

他什么时候来?

我不知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