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饭即修行

 金苹果6 2022-11-08 发布于北京

“怎么吃决定了我们怎么活”,这句来自美食家的名言,揭示了吃饭中的哲学。

托钵乞食的修行

十三集的纪录片《古道清凉》记录的是辽宁海城大悲寺僧人,一年一度的行脚乞食修行路。

僧人行脚乞食需要遵循一定的戒律:

僧众到村庄住户门口乞食,叩门3下、5下、7下,不方便就到下一家。如果7家都有应答,而不愿施舍,即便是空钵而回,当天的乞食也就结束了。乞食满钵,并非目标,只是因缘的自然呈现。

乞食时也不反复请求,只是说明来意。

倒入钵中的可能是米饭,馒头,苹果,大枣......施主当时有什么,愿给什么,只要是素食,都当下接受。

不挑拣、不自取,以免讥嫌。请施主平均分配到一同乞食的2-3个僧人的钵中,平等无差。

不接受金钱,不当场回赠书籍,也就避免了金钱的打发或利益的交换。

一日的过斋之后,不再接受供养,避免囤积、贪着。

乞到的食物,拿到一处合适的空地,集体吃饭,叫过斋,也要遵循一定的仪式。

每人把自己钵中的食物倒在一个大盆里,掰碎、搅拌,由当值的僧人依次分配。

不管原本的食物是什么滋味,此刻已是五味杂陈。

乞食的过程一直在面对无常,无论是想要的还是不想要的,都在当下发生着。

乞食时会直面各种各样的人心,有的人慈悲供养,有的人冷漠怀疑。

心在与外缘互动之中,在如此严格的戒律中观照自心,像照镜子一样,让任何细微的贪、嗔、痴、慢、疑的动念如实呈现。

不执着于追求“我想要的”,不执着于推开“我不想要的”。

这种修行的方式另人赞叹。僧人在整个行脚乞食的过程,向世人传递示范着正法,时刻都在培育不执著的心。

一碗粥的修行

日本曹洞宗总寺永平寺,每天早上僧人享用的早餐都是一碗粥和腌菜。

“从每天早晨一成不变的粥之中,发现“我”的生存之道”。

“透过这个完全没有变化的基础,让我们得以每天持续地检视“我”与“粥”之间的关系。对我而言,这碗粥的存在代表什么意义?相反地,对这碗粥而言,我又是什么样的存在呢?”

“每一位僧人,都是一场“我”与“粥”的对峙,这幅景象每天都会不断地重复上演。”

以上段落都摘自《一碗粥的修行》一书,这本书共分为四大篇章:饮食、烹饪、整理、生活。

图片

书中介绍了什么是“精进料理”, 从选择食材,进餐过程到结束后的碗盘清洁.....悉心觉察其中每一步,都可以像照镜子一样照出内心的波澜。

“我们吃的不是食物的生命力,也是媒体的讯息”,吃饭以前先查网络评价,动筷子前先拍照......现代的进餐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在这些背后,能否看见人与食物关系的初心呢?

日常实践

以上介绍的两个例子都来自于精进修行的僧团,我们世俗生活中的人,在吃饭方面可以怎样实践呢?

静观饮食是一种连接到自己身心的好方法。

有朋友和我说:这么麻烦,每餐都这么吃,想想都受不了呢。

我笑了,是谁要求我们每一餐都要这样吃呢?这个尝试之初就自动为自己定下每一餐的要求,背后倒是值得探询的,这样的高标准、一蹴而就是一种日常习惯吗?

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想法吗?如果自动把每种尝试的邀请,翻译成高标准的要求,不想尝试的背后,是否有着隐形的自我苛责呢?......

带着好奇心邀请自己尝试,专注的观察一样食物,就好像从来没有见过一样,用五感探索它的颜色、质地、大小、声音、香气、味道......在口腔之中,它是如何与舌头、牙齿、上下颚......部位接触发生关系的?如何经过食道,滑入胃中的?它为身体带来了什么感觉?伴随着什么样的情绪、想法呢?

一周尝试一餐,或者一餐中尝试一口,细细的咀嚼、安静的吞咽,看看会发生什么?

想进一步了解静观饮食的朋友可以阅读《学会吃饭》这本书,这是静观饮食课程的创立者Jean Kristeller 博士所著。

图片

最后分享自己练习精进料理的照片,当我去回看这些照片的时候,从中又发现了一些关于心的蛛丝马迹。

图片

如果你想一起练习,欢迎加入我带领的静观减压公益群。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