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九洲:学习书法的另一种快速模式

 陆增辉 2022-11-09 发布于广西
本次分享会邀请了艺术史学者、收藏家刘九洲先生担任主讲嘉宾。刘九洲先生199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2005年之后,任《宋画全集》欧美卷副主编,《元画全集》编委、副主编。并出版了《重现——八集堂藏宋元绘画研究》、《王维著色山水图研究》、《宋画史稿》、《欧美观画记》等专著。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副会长华彪先生主持本次活动,现场聚集了三十多位专家与听众,进行了热烈的提问与探讨。同时1000多位书画爱好者线上参与了本次活动。

图片

刘九洲在演讲中,首先提出:本次分享题目虽是《书法史的作用》,其实,更加准确的表述是“学习书法中,书法史的作用”演讲的观点由以下六个方向展开:

1.学书法的旧模式

2.本次演讲,提出了一个新模式,就是增加书法史的学习

3.“书法史”旧范式介绍

4.本次演讲提出的书法史新范式简单介绍

5.日常审美视角,是如何妨碍书法审美的评价

6.如何迅速学好书法

图片

图片

1.学书法旧模式介绍

图片

学书法旧的模式,以往主要是强调临帖。在临帖教育,一般来说,强调三个方向,第一,是教你怎么执笔,把执笔与书法的优劣直接挂钩,有很多这个方向的探讨;第二强调笔法的作用认为笔法,是写好书法的关键,然后把写好每一笔,分解为三个动作,藏头护尾,按照米芾讲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这样一来,书写的细节,就变成了一个机械性的动作了,而大家在获得古代法帖清晰印刷本之后发现古代名家,不是这样写的;看看各种录像,20世纪的书法都是放开手脚,落笔就写,并不拘泥于此。第三,就是临帖中,强调以唐代楷书为入门根基。刘九洲认为唐楷的技术要求非常高,而且还有刻石的效果,是一种极致的艺术,对于初学者来说,很多环节是难以理解的,并不因为是楷书就容易理解,并不适合作为入门教材

刘九洲认为,这样的临帖模式,其思想根源,是一种归纳出的静态模式。也就是说,很多人看古代法帖,认为优秀的字迹由优秀的笔法构成,于是就使劲学习笔法。今天仔细想想,实际上,优秀的笔法,并不能在简单组装之后,构成优秀的法帖。

从方法论上看,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应该是被演绎出来的,每一个人将在自己不断试验中形成自己的书法艺术,由未来去评判,而不是依据成功的范例,去加以归纳、复制

图片

2.为什么要增加书法史的学习

图片

本次演讲,提供一个学书法的新模式,就是建议在临帖的基础上增加书法史的学习。而且不是增加一点点,而是建议,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70%的时间与精力,要用来研究书法史,另外30%的时间,才是临帖

其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导致我们今天不能成为好的书法的最大原因并不是不会用毛笔(毛笔的技巧是有限的)而是落笔之后,不知道毛笔应往什么地方走。而毛笔应该往什么方向走的秘密,就在书法史中。因为整个书法史,其实就是关于“法帖”的历史,所有秘密,都在其中,而且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已经被尽数破解。

研究书法史才能在其中揣摩出正确道路(至少是可以躲避错误道路)从而摆脱单纯依靠临帖的旧模式。

刘九洲在这里打了一个比方,就是考驾照的时候,首先是检查你的视力、学习辨识交通指示牌、学习交通规则,然后才是具体的驾驶技巧。我们学习书法,进行临帖,相当于学习具体的驾驶技巧。但是更加重要的,是你首先需要有识别交通指示牌的能力,否则,你可能连单行道标志都看不懂,你越是会开车,越会在马路上造成更大的危害。

临帖是一个可以体会、掌握技法的过程,技法固然重要但技法是相对容易的。一个人字好不好往往不是因为技巧,不在这一笔、那一笔上。一个人的字,要么都好,要么都不行。绝对不是改动了某一笔,提高了某一笔,这个人的字就变好了。而是要通过获得书法逻辑来取得进步,整个书法的逻辑与标准,其实都在书法史中,每一个历史上的大书法,都是书法史大家,王羲之、褚遂良、黄庭坚、米芾、董其昌,无不如此


图片
图片

(刘九洲手书)

图片

3.书法史旧范式介绍

图片

过去的书法史,是讲篆书、隶书、正书、草书、行书这样发展下来的,在晋代的时候,已经清楚提出,书分三体,也就是:铭石书、章程书、行狎书。

铭石书用于刻石碑,章程书则用于写奏章,行狎书指《兰亭序》和二王法帖这样的日常通信用途

为什么要回顾书法的旧范式,因为它能帮助我们理解新矛盾,譬如说,我们今天说的碑帖结合”,到底在干什么?居然是在尝试结合“铭石书、行狎书”,这么一看,就知道这是有很大风险的事情

再譬如:一些人能写好手札却不一定能写好对联,原因在于对联本质上是一种铭石书的变体而不是行狎书的简单放大。

学习书法鉴赏书法首先要理解旧理论,知道各种字迹在旧体系中,它是什么位置旧体系、旧叙事,也可以发现很多隐藏的内容

图片

4.书法史新范式介绍

图片

21世纪的今天,我们面对旧范式,是照搬呢?还是发现新特点?九洲老师演讲的主要观点,应该注意我们时代的新特点,提出新范式

刘九洲认为:20世纪以来,由于出版物众多,导致讲书法史,往往从篆书讲起,还有从甲骨文讲起,一路讲下来,内容太多。这导致了信息供给太多,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容易理解与消化。

九洲老师认为,在大量信息供给中,80%以上的精力,应该研究唐宋书法。为什么要关注唐宋?因为纵观书法史,唐宋之间出现了一个大转折,唐代是古典书法的结束,宋代是现代书法的开端。书法史上所有的毛病与问题,都出现在唐宋,书法史是从这里一分两段。

从唐代往前看,一直到东晋,所有的书法,大逻辑差不多。唐人的优点在于结构严谨,技法明朗,逻辑清晰。

从宋代往后看,可以看到元明清写字,都与宋人差不多。宋人开始,用笔普遍比较随意,单独观看常有问题,但是笔意互相补充,是一种新范式。很多宋人就学当朝人,成为大书法家。宋四家,还有同时代的蔡京等人,创造了新的模式,天下效仿,改变了书写楷书与行书的基本逻辑。

唐宋之变,让我们有机会用较短的时间,观察到巨变的具体内容与转折点。抓住唐宋,就不用上下前后,四处寻找着眼点,而是从此切入,找到总纲,将书法史一分为二。仔细观察唐宋之变,可以事半功倍,择善而从

喜欢古典的人,就学习唐代,喜欢当代艺术的就去学习宋代,各行其是。即便学习唐代楷书,也需要注意新材料,譬如说《雁塔圣教序》的清晰拍摄本,就比拓本信息增加很多。

图片

刘九洲手书)

图片

5.书法优劣与日常视角的关系

图片

在日常生活中,真正阻碍我们理解书法的因素,大约有两个,一是印刷体,我们日常生活的每天接触印刷体,使得我们视觉变得喜欢平衡,难以接纳不平衡之美,这会影响对书法优劣的判断。二是美与丑的观念,一般意义的美与丑与书法意义的美与丑完全不同。书法意义的美与丑存在于书法史中譬如说对于一般人来说,唐代写经真迹也很美,与《曹娥碑墨迹本》似乎差别不大,但是在书法体系评价中,《曹娥碑墨迹本》属于神龙在天,属于“古今正书第一”,绝不是一般写经体可以拿来比较的

在接触印刷体太多的今天学习书法史,会帮助我们逐步获得关于书法史的内行评判从而约束个人的行为。

图片

6.如何迅速学好书法

第一:学书法当先从小字写起。现在人学习写字,都是从大字开始的。但是古人知道,大字的难度远甚于小字。古代文人都会写小字,但是会写大字的极少。小字,是在笔锋自然转换范围内的事情,相当于用腿走路。大字,已经超越笔锋可控范围,这个难度,相当于两条腿上各绑上3米长木棍,再去学走路,其难度可想而知。

第二:自己去寻找一件与你脾性近似的碑帖,将其写熟悉。不是要100%熟悉,但是写到50%以上熟悉,还是需要的。这个过程,可以帮助你去掉在写字方面,与生俱来大多数坏毛病。临帖主要目的,是不自觉中去掉天然的症状

第三:古人认为“字无百日功”也就是说,训练得当一百天是能写好字的。主要方法就在于要想方设法,不断使用。所有的临摹、揣摩、练习,都是为了日常书写。将书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反复使用,不断熟悉已经掌握的各种写法,并且学会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调整,这才会真的进步。而发现问题的关键点就在于不断研究书法史,从中找到评判标准。

第四,不断提高审美,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不断否定过去喜欢的法帖,重新找到新的喜欢对象,这样就会不断超越自我。这就是一个不断发掘自身审美的过程,也是一个与书法史深入对话的过程。 

图片

分享的最后,大家就个人对书法的看法与理解与刘九洲老师进行了互动探讨,思想的碰撞,让大家收获满满。会后刘老师与与会专家一同交流鉴赏董其昌、何绍基、翁同龢、林散之、白蕉等名家书法真迹同时以笔会友留下了一幅幅优秀作品。再次感谢刘九洲老师的支持。

来源: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秘书处  特此鸣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