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口流动与宜昌市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

 宜昌石头书屋 2022-11-09 发布于湖北

        “十二五”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积极谋篇布局,全面实施“一主两副”重大战略,调整了领导体制、实行“省官治市”,将宜昌的发展目标定位在——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成为现代化特大城市。宜昌市委、市政府提出了“235”目标,即力争“十二五”末城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200万;2020年达到300平方公里、300万常住人口;远期达到500平方公里、500万常住人口,建成“既大又强、特优特美”的现代化特大城市。

       城市化的核心是人口的城市化,要想顺利实现既定的目标,关键还是要在“人口”二字上做文章。从目前情况看,宜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最现实的问题是城区人口规模如何扩大,较大的数量缺口如何弥补,这部分人从哪里来,怎样吸引他们来,来了之后如何留得住,这些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我们基于宜昌市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宜昌市流入人口基本特征、空间分布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宜昌市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与规模成比例的PPS 抽样方法,获得有效样本342份。调查信息包括流动人口的人口特征、家庭构成、就业、计生服务、社会保障和城市融入情况等。

一、哪些人流入到了宜昌

       根据2013年国家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显示,宜昌市流入人口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流入人口男女数量差异不大,绝大多数已婚,流入原因以务工经商为主

       2013年我市流入人口中男性占52.33%,女性占47.67%;和2010年相比,男性百分比上升了4.13个百分点;从总体上可看到,男女数量差异较小。婚姻状况上,已婚的占绝大多数。其中已婚的占85.17%,未婚的占14.17%,离婚或丧偶的占0.67%。从流入我市的原因来看,绝大部分人流入的原因是务工经商,该比例占到88.50%,其次因随迁而流入我市的人口也较多,占总流入人口的9.83%,而其他各种原因的流入人数占比都不到1.0%。

       (二)流入人口年龄上以旧生代为主且趋于年轻化,教育程度上以初中为主且较以前有所提高

       如表1示,2010年80代以前的流入人口比例为71.10%,而2013年这一比例下降到53.83%;与此同时,80-90代和90代的比例分别由2010年的26.30%、2.60%分别上升到37.34%和8.83%。因此,流入人口在年龄上趋于年轻化。教育程度上,2010年我市流入人口中小学及以下和初中文化的比例分别为12.90%和57.30%;高中或中专及大专以上的分别为25.10%和4.70%,而到2013年,小学及以下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分别下降到11.33%和53.67%;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的分别上升到27.00%和8.00%。因此,我市流入人口教育程度较以前有所提高。

表1   宜昌市2010-2013年外来人口特征             单位:%

 

1.png

       (三)大部分流入人口的流入时间都不长,且流入到我市时间较长的人口比例在下降

       从流入我市时间的长短来看, 2010年我市流入人口流入时间在2年及以下、2-5年的比例分别为28.10%、29.50%,共占总流入人口的57.60%;2013年这两者的比例分别为38.67%、32.33%,共占总流入人口的71.00%,可以看到,我市流入人口大部分流入时间都不长,都在5年以下。同时,5-10年和10年及以上的比例由42.40%下降到2013年的29.00%,显然流入我市时间在5-10年和10年以上的人口比例下降了13.4%个百分点,因此,我市流入时间较长的人口比例在下降。   

       (四)流入人口以省内流入为主,省外流入人数最多的是重庆市

       如表2显示,从我市流入人口户籍地来看,2010年流入人口来自湖北省的比例为66.60%,2012年和2013年这一比例分别为72.50%和68.00%,处于高度稳态状态,且远高于其他各省份的流入人数比例,因此,我市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省内。此外,省外流入的人口中,人数最多的是重庆市。表2显示,2010年来自重庆的流入人口占总流入人口的13.50%,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15.83%和17.17%,该比例仅低于湖北省,但要高于其他省份。此外,四川、河南也相对较多。

表2   宜昌市2010-2013年外来人口特征           单位:%

 

2.png

二、外来人口流入到了宜昌市哪里

       (一)流入人口分布人数较多的批发零售业和社会服务业行业流入比例有所下降,而制造业、建筑业和住宿餐饮业的流入比例有所上升

       如表3示,从流入行业来看,2010年我市流入人口分布最多的是批发零售业(36.60%),流入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其次为社会服务业(16.98%)和住宿餐饮业(15.57%),制造业和建筑业也相对较多,分别为9.02%和7.85%。到2012年,流入人数最多的行业不再是批发零售业而是制造业,和上一年度相比,批发零售业有着大幅下降,下降23.03个百分点;而制造业有着大幅度的上升,提高23.63个百分点。同时建筑业也上升到12.24%,而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和社会服务业均有所下降。到2013年,就业于批发零售业的流入人口占总流入人口的比重最高(24.05%),其他相对较多的行业有住宿餐饮业(20.04%),制造业(12.21%)和建筑业(12.21%)。和2010年相比,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和社会服务业就业人数比例有所下降,住宿餐饮业比例有所上升。

表3  宜昌市2010-2013年流入人口行业与职业分布        单位:%

 

3.png

       (二)流入人口职业分布人数较多的是经商人员、餐饮人员和生产人员,而专业技术人员较少

       从流入职业来看,2013年我市流入人口就业人数由多到少依次为经商人员(17.94%)、餐饮人员(16.98%)、生产人员(14.50%)、装修人员(6.68%)、建筑人员(6.49%)、商贩(6.30%)及专业技术人员(2.86%),和2010年相比,经商人员的比例有着明显上升,由上一年的8.16%上升到17.94%;而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由上一年的9.18%下降到2.86%,人数分布较少。

三、宜昌市怎样吸引人来、怎样留住人

       从经济学角度看,每一个个体都是理性的,他的每一项选择都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迁移流动也不例外。如何吸引外地人来宜昌就业生活,关键还是要看它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

       (一)推动产业提档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

       吸引力从何而来,关键还是来自于产业。只有做大做强做活产业,实现产城融合,人口集聚才有活水之源,才能水到渠成。目前来看,宜昌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提档升级。一是要继续做大做强水利水电、化工、食品医药、装备制造等四大支柱产业,积极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发挥辐射带动效益;二是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中小企业和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三是利用宜昌良好的自然环境优势,吸引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高精尖先进制造业落户宜昌。

       (二)吸引高新技术人才和创业人才流入

       宜昌城区人口规模要想实现快速扩张,不仅要着眼于本市域内人口分布调整,更要放眼于吸纳周边市州如荆州、荆门、恩施以及整个西南片区甚至全省、全国范围内人口,从更大的视角来看待人口的迁移流动。

       一是采取提供场地、减免税收、定期联系、公开招考、签约引进、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吸引外出创业人才、高技能人才、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就业;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制造业、中小企业,吸引各类技术蓝领、中高级技术人才流入;三是构建政府搭台、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新技术产业、青年创业孵化器,吸引高新技术人才和创业人才流入。

       (三)提升城市的品味和质量

       能否留住人才关键还是要看城市的品质如何。宜昌在大力推进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过程中,提升城市的品味和质量至关重要。一是要重点保护绿色开敞空间,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注重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宜业、宜旅,更要宜居;二是加快推进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道路、公园、水、电、气、污水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三是进一步调整完善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住房等公共政策,建设专家公寓、人才公寓、青年公寓、公租房等,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留住人才上要舍得投入;四是营造开放包容的优秀人文环境。

(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课题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