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元化: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hab图书馆 2022-11-09 发布于河南

文/侯爱兵

王元化是《文心雕龙》的研究学者、思想家、文艺理论家,他不仅是一位享有盛誉的学者,也是一个擅长交际、朋友广泛的人。王元化晚年助手蓝云曾这样描写他的交友:“先生家里的客厅并不大,但它的大门总是敞开的,络绎不绝地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客人们。这里是一个学术思想、文化艺术交流的'大沙龙’,也是一个各界人士云集的'小社会’。”那么,王元化到底结交了哪些朋友?又有着什么样的交际智慧呢?

01

谦逊为人

王元化比钱锺书小10岁,两人曾一同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文学评议组成员,在一起工作多日,最后拍照留念时,王元化觉得自己是组里年龄最小的,就站在后面,没想到钱锺书一把将他拉到前排自己的身边。当时,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和钱锺书的《管锥编》,双双荣膺首届中国比较文学荣誉奖。后来社会上有人赞誉他们为“北钱南王”。《南京日报》副刊部编辑吴崇明专门找王元化作电话采访,王元化明确对他说:“此说不妥,钱先生是前辈,学贯中西,融汇古今,博闻强记,令人佩服。我只是做了一点学术工作的晚辈,决不好这么提。学术界要反对浮夸之风,提倡老一辈学人的踏实严谨。”钱锺书去世后,王元化追思道:“钱先生去世,意味着一代学人的终结。”这个评价是很高的,足见王元化对钱锺书是十分尊敬的。

卑己尊人是传统美德。面对“北钱南王”的赞誉,王元化没有心安理得地领受,而是公开推拒,并以仰望的姿态赞扬他人。现在有些人喜欢“傍名”、给自己“贴标签”,借名上位,与王元化相比,这些人应该感到汗颜。一个人不管取得多大的成就,都要善于放低自己,不慕赞誉,不争名利,要有“甘拜下风”的姿态,多欣赏别人的精彩,这样才能赢得别人更大的尊敬与好感。

02

善于补过

王元化到了晚年,由于治病打针有副作用,身体里的激素失衡,导致他的脾气变得急躁,时有爆发的时候。但王元化为人处世的难得之处在于,事后意识到自己过分了,会自我反思,有所补救。有一次,一个常来常往的晚辈在王元化的书房里打了几个电话,声音干扰了他写信,他忍不住发了一通火,让这个晚辈立即走人。那时候,这个晚辈已经非常了解先生,觉得是自己的不妥,没有放在心里。没有想到,第二天王元化专门给他打电话,说:“对不起,我昨天脾气大了一点,向你道歉。”晚辈蓦然惊呆,不知说什么好,久久为先生的诚恳感动。

人常常会犯错,亦会失态,圣人亦是如此。然而,德性高尚之人,乃是能够直面自己,承认错失,尤其在晚辈面前,更是难得的德行。王元化反求诸己、反躬自省,试问天下诸君,又有几人能够企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当我们因过失伤害了同事、朋友以及周围的人时,何不学学王元化勇于补过的精神,去弥补友情的裂痕,重新挽回与他人的和谐友谊呢。

03

乐做“嫁衣”

《铁道游击队》作者刘知侠是工人出身的作家,作品完成后交给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其时,王元化担任出版社总编辑兼副社长。对于刘知侠的长篇小说,编辑中有两种不同看法。有人说,这不是文艺作品,只是堆积了一些战争素材;另一种观点说这是一部好作品,应该立即出版。作为总编辑,王元化多次与刘知侠交流,探讨作品的修改。谈到写作的表现力问题,他打比方说,写作要讲究技巧,木工还有粗细活儿之分,把人物写活了,作品就成功了。刘知侠深入修改后,王元化又专门落实一名责任编辑对作品进行加工处理,那些过于烦琐重复的人物和战斗情节,有的被删去,有的被合并,余下的则有所加强。小说出版后,立即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并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等。刘知侠一举成名,自是感激不尽。

常言道:“文章不厌百回改,千锤百炼始得金。”很多好文章、好小说的背后是默默耕耘的编辑。编辑工作是辛苦的,也是快乐的。“甘为他人作嫁衣”就是幕后编辑的真实写照。王元化慧眼识才,并能俯身和工人作者刘知侠商讨修改,他乐作嫁衣、甘为人梯的精神,令人动容。舍得给别人下功夫做“嫁衣”的人,不仅可以成就别人,也可以成就自己。

04

常怀牵挂

复旦大学教授章培恒与王元化是研究《文心雕龙》的同行,两人友谊深厚,王元化一直关心作为晚辈的章培恒。章培恒患病以后,王元化时刻牵挂。有一年中秋节,章培恒抱病去看望王元化,两人谈完事情后,王元化叫章培恒再坐一会儿,说等一下还有一位市委领导也要来,一起见见他。章培恒一向怕与领导打交道,但既然王元化说了,他也就只有遵命等等吧。其实,王元化是要那位领导同志帮助过问章培恒的病情。虽然后来章培恒并没有为此去麻烦那位领导,但他对王元化的乐施援手之举和挂念关怀之情,总是心存感激。

牵挂,是人世间最真的情。你最近怎么样,过得好不好,你有什么困难需不需要帮忙,你的身体可好,你的病情怎么样……牵挂别人和被人牵挂是一种温馨,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感动。王元化对章培恒的牵挂,尽显急人所急、帮人所需的良好品性。心怀牵挂,嘘寒问暖,尽力帮人排忧解难,当为交际要义。

05

文史学者、传记作家罗银胜说:“与王元化先生接触当中,我深感他有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底色,正直善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一个举止庄重又能亲切温和待人的人,既容易给人形成一种稳重可靠的印象,也会让人觉得平易近人,如沐春风。“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可谓交际的高境界、大智慧。(发于《演讲与口才》2022年21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