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小娥 | 我的写作之路(上)

 结庐作伴 2022-11-09 发布于四川
2

文:王小娥 \ 图:堆糖

我的写作之路(上)

☆☆一      初入文学之门

在离开学校十几年之后,能够重新拾起笔写文,说来,还得感谢农家书屋。

一次偶然的机会,女儿约我去村办的农家书屋借书。孩子愿意学习,为母自当支持,所以欣然同往。在那里,我有幸借到了《守望路遥》这本书,然后如获至宝。

这是一本六十位著名作家叙述路遥身后故事的书。从这本书中,我有幸结识这么多文学名家,零距离与他们的灵魂接触,心情异常激动。在炎热的酷暑,待到夜深人静时,我便会搬大小两把椅子,拿起笔记本和先前正看的书,去门前的路灯下看。

也许是被书中作家们的真情所打动,又抑或被他们的文字所感染,总之,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连续用了十个晚上并以每晚两个半小时的写作时间,在纸上挥洒了一万三千多字。于是,我的第一篇散文《故乡情》就这样诞生了。

或许是情满郁积之久之故,又或许是水满则溢之效,这篇散文的写作可以说没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初稿完成之后,我又认真仔细地去修改了一遍,为了便于他人指点修改,并以每空一行的格式,把它抄写下来。定稿之后,我满心欢喜地拿去让为师者的老爸去看,可老爸用了这样一句“你写得再好,都发表不了”的话语回复了我。我不知爸爸说这句话的真正用意,我只知道爸妈不希望我写文章,是因为我身体不好。因为上学期间,我曾因患神经衰弱而最终未能继续自己钟爱的学业,留下了一生的痛和遗憾。对爸妈而言,健康之于我,比什么都重要。但当时这句话却极大地伤了我的自尊。心想:我还就不信了,偌大个兴光村,就没有看我文章的人?遂拿起文本就往外走。

“留下,我看。”于是,妈妈便成了我这篇文章的第一个读者。

中午,我独自一人正在看书,女儿忽然进来捂着嘴小声对我说:“我爷正在看你的文。”

“哦,真的吗?”

“我爷还说,错别字满纸!不信你自己去看!”说完女儿笑着离去。

女儿最后的话让我有种蒙羞感,自认为对于修改文章的态度还是极其端正的,因为每一个自己认为不确定的字、词或义,我都经过了字典的验证后才做最后定夺。如今竟被定性为错别字满纸!

终于挨到爸爸去吃午饭的当儿,我趁机取回文本,仔细翻看了起来。文本上果然多出了一些圆圈、波折线、问号等修改符号,甚至还有几处已被修改过的句子及标点符号。但错别字我只看到被用圆圈圈出了三个,而且都是别字。

吃完饭,我试探性地问爸爸:你觉得我的文写得怎么样?

“错别字满纸!”爸爸高声说。

“三个,就满纸了?”我低声嘟囔道。

“还嫌少?”

我忙止住口。“您看其它……”顿了会,我又问。

“除了语言流畅,其它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爸爸补充道。

“哦。”我轻叹了声。终没从爸爸口中捞到自己想听的话语。倒是妈妈给了我不少肯定和鼓励,当然还提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比如:关于故乡地理位置的介绍交代得不是很清楚。这时,爸爸才金口又开:文章主题是描写故乡事,但看完通篇文章之后,却让人对故乡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印象,这是一大败笔。应该从大的方位去着手描写清楚。我在文中已有提示和补充。下去好好看看。

得到爸妈的指点,我对本文再次做了小幅度的修改。又去拜访了本村的文化名人王忠伍和王忠玉两位老师,并与同住一个队中的同凤英老师有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接触。之后,我们便因此成了忘年交。当然,这是后话。三位老师都给了我指点、建议和鼓励。后来,在本村一位青年大学生的引荐下,我又结识了蒲城作协尧北片区的负责人——《尧山报》的主编曹晓明老师。

那是一个秋日午后的傍晚,天空正下着蒙蒙细雨,我撑了一把雨伞独自去东党拜访曹老师。见面之后,我说明来意,曹老师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他让我坐下,并给我沏了一杯茶,让我随意,然后就去旁边的桌子前看我的文章。老师看得极认真。原本两个小时的时间那天对我来说却显得极其漫长,我的心里充满忐忑,不停地来回走动,不知曹老师看后会有啥反应。在我正胡思乱想的时候,曹老师示意我过来,坐到他桌子旁边的椅子上。

他说:“文章很感人。写得很好。”

我说:“希望能得到老师的指导。”

“是这样,你这个篇幅长,我们《尧山报》可以从中摘选刊发,比如文中'清明节上坟’那节,明年清明时节刊发最好不过。你看,如何?”

“可以。我回去以后,把这节重新构思谋篇成章,再另取题目。期待真的能够上刊。”

“好。”曹老师高兴地回道。之后,他又补充道:“我们《尧山报》近期将与罕井华威超市联盟出一期稿子。主题是与'华威’相关的内容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你明天到'华威’转一圈,三天之后给我交一篇稿子。”

“好。”我爽快应答。

“希望你能够加入我们这个诗词楹联协会,这个对你以后的写作会有很大帮助的。”曹老师言辞很是诚恳。

“加入协会都有什么要求?”我问。

“没有太多要求,只要爱好文学,有一定的写作功底即可。”

“哦。那我符合标准吗?”我有些心里没底。

“我是尧北分会的负责人,我可以向总会推荐你。”

“好。”我应答。

之后,曹老师又与我就写作的有关问题做了交流。期间,谈及他写作的诸多经历及感受时,颇为感慨!他说:“写作是件伤脑伤神的事,走好这条路,很不容易。”

“是啊!可人的喜好没有缘由,只是因为喜欢罢了。”

“哦,既然喜欢,我送你一本我的书。”

“我一定认真拜读。”接过曹老师递过来的书本,我说道。

天已转黑,我便起身告辞。曹老师见天黑,又下着雨,便坚持要用电摩送我回家。说话的当儿,已推出了车,我便不好再拒绝,只能在心里默默地说声感谢。

就这样,曹老师引我踏入了文学之门。我的处女作《华威,家乡通向繁荣的窗口》也终于诞生了,而且就在家乡创办的《尧山报》上得以发表。之后,散文《清明节的相思》也相继刊发。那年冬季,我又写下了散文《故乡,我心灵的栖息地》、《路遥精神鼓舞了我》和我的第一篇短片小说《得失》。并在同年的年三十晚上写完了我的第二篇短篇小说《悔恨的泪》。那一年已是二十一世纪的第十一个年头了。

二零一一年对于我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也是我人生开始走向成熟的一年。它让我第一次能够沉下心来去思考和探究生命的真谛;同时也是我人生当中最为快乐的一年。因为写作让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自己存活于这个世界上的价值。它激起了我对生活的热望,唤醒了我沉寂多年的文学梦想。二零一一年,我的幸运年!

☆☆二       又遇良师

结识王忠玉老师还是源于农家书屋。我常去借书,他恰好是书屋图书管理员。那时的王老师年已古稀,但仍热衷于公益事业的发展。他创办了家乡的《农家书屋》,并把它管理得很有特色,引导学生爱上阅读,引领农人走上科技致富之路。见我爱读又爱写,王老师暑期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时,就让我组织借书的学生到时一起来参加,但前提是:必须带上各自写的读后感。我欣然答应。二零一二年的那次活动成功举行之后,我的散文《走进农家书屋》、《亲情如今》便在由蒲城县关工委创办的《关爱杂志》上得以发表。

同年,在暑假临近结束之时,王老师又组织举办了一次读书心得交流大会。不同于上次,这次他邀请了蒲城电视台来我们书屋现场拍摄录制。王老师让我帮忙推荐个主持人选,我便毛遂自荐的把自个推荐了出去。自幼喜欢普通话的我,当然不肯错过锻炼自己的这次机会,虽然这是走出校门后第一次上台,但我还是选择挑战自我。主持稿子自然由我来写。期间的开场白、节目菜单、节目串词还有大会的开幕、谢幕形式等等问题,我都做了详尽的考虑和周密的部署。至于最后呈上屏幕的是成功还是失败,对我而言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尽心了,并且成功的完成了整个大会的主持过程。这个是尤为重要的。只可惜那次电视露面我没有看到,听说在陕西新闻、渭南新闻、蒲城新闻都有播放。后来,亲戚、村人还有故乡人见了我面会略显惊讶地说:“我在电视上看到你了!”

这次主持生涯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小插曲,也很怀念。机遇总是属于有所准备的人。我的人生,我努力过。

二零一三年春季,王忠玉老师来找我。他说:“咱们渭南市委宣传部、市关工委、市文明办、市文广局、市新华书店将联合举办渭南市《农家书屋圆了我的小康梦》演讲赛。咱们蒲城县有三个名额,你写一篇演讲稿准备参赛吧!”听了此话,我直摇头说,不行不行。

“有啥不行的?”

“我又没有啥科技兴农的技术和经验,咋写?再说了,我也不喜欢写这类文章。”

“你不是一直务苹果园吗?可以写这方面。”

“可就我家那果园收入就说圆了小康梦,这未免也太夸张了吧!再说,那管果园之事主要是我丈夫和老爸主管,我充其量就是个参与者,要说懂,根本谈不上。不懂,如何下笔?还是让别人去写吧!”

“你是县关工委办公室主任王华耀亲自点名的。”

“哦。就去年来咱村参加读书心得交流会的那个王主任?”

“是,他亲自点名说让你写。”

“哦。唉,看来恭敬不如从命了。”

应人事小,误人事大。既然答应,理应快速行动起来。于是,接下来,我便开始构思谋篇。可务果园这事,对于先前不曾在此用过心的我,想要从容下笔还真有点老虎吃天无处下爪的窘态。

“你可以去写你懂的和知道的,只要能很好的描述清楚就可以了。”爸爸一句话提醒了我。

“对呀!我可以扬长避短呀!”心中有了谱,立刻动笔。首先,我把参赛题目稍作改动,命名为《农家书屋引领我走向小康路》,然后再去酝酿正文。因为胸中有数,所以写起来自然顺畅多了,不到一个中午的时间,初稿完成。遂拿给爸爸去看。得到爸爸的初步肯定后,便再做仔细修改,最后打印交稿,坐等渭南市委审核通过。

几天之后,王老师告知我演讲稿通过审核了。接下来我要做的便是自练演讲了。王老师说,演讲要求普通话,并且必须背诵。这两个要求自然难不到我,从小拼音学得蛮好,自认为发音还算准确,至于朗诵能否过关,还需评委老师鉴赏打分之后方可得知,现不予猜想。背诵也不在话下,虽说稿件两千多字,但内容都是出自自己笔端,背起来自然容易。话虽这样讲,但我还是有些担心。带着疑问,我去问爸爸。

“要是上台一紧张,什么都想不起来了,咋办?”

“那你看。”爸爸不痛不痒,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抛出这样一句如此经典的话。

可就是爸爸这仅有三个字的一句话,又一次将我强烈的自尊刺痛。

“这演讲赛我参定了!”走出爸爸房门的时候,我大声说道。

只能成功,没有失败!我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生活的经验告诉我,要想成功,只能靠自己。于是,我开始了有计划的训练。首先,我坚持每天晚上睡觉前背诵一遍演讲稿,次日早晨起床前再背诵一遍,而且下地干活的路上也在背诵,干活休息的时候也背诵。直到不用做任何思考,也能背诵如流为止。为了检验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是否过关,我练习时还特别做了录音,一遍又一遍地回放练习。为了防止紧张而导致失忆的情况发生,我专门对着镜子去练习,权当镜中的自己是观众。其实在练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容易出现忘记的现象是走神。而当你完全融入到你的故事当中的时候,你会忘记了身边的一切,眼前的人形同虚设对你根本构不成影响。事实证明镜中对练是可行的,它让我终于战胜了自己,演讲最终顺利完成。这一点对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完整的走完一个过程,我认为就是成功。至于最后能够获得一个二等奖那只是一种鼓励,可那四大名著的奖品却是对我最好的奖励了。还要补充一点的是:我县最后通过审核的人只剩我一个人了,我是代表蒲城县去参赛的,这种来自大局的压力也是最终参赛趋向成功的核心因素。

其实,生活就是一个不断冲刺、不断挑战、不断突破、不断向前、不断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享受着追求的乐趣。这就是生活本身的意义。

☆☆三  参与实地采访

二零一三年六月二十一日,我们诗词楹联协会尧北分会一行八人,驱车前往富平县马莉脊柱专科医院,去专访获得省妇联、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授予“巾帼创业先锋”称号的脊柱病专科医师马莉女士。

时值仲夏,久旱的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热气,让人有点透不过气来。清晨,天空中忽然下起了蒙蒙细雨,雨丝扬扬洒洒,滴在身上清凉惬意,给出行的我们带来一份意外的欢喜。

站在我们眼前的马莉,是一位三十多岁,清瘦、白皙、和蔼、热情的女士。这么年轻,能有多大作为?我的脑海随即闪出这样一个疑问。

然而,当我们参观了她的医院,了解了马莉医院坎坷的创院史以及她辉煌的业绩之后,我才真正感觉到:马莉院长,她的确是一位年轻有为,学识过人的女英才。

那么,如此年轻的马莉女士,能把一个小小的无名诊所,创办成为当前我省首家治疗脊柱病正规化、专业化的中医专科医院,而且经营得那么出色,她成功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呢?

带着这份好奇,我深究其因。于是,我的第一篇采访稿《渭北高原上一颗冉冉升起的璀璨之星——记富平马莉医院院长马莉》就这样诞生了。

那次采访,八人参与,以年长者为主,我是年龄最小的且是唯一的一位女性。稿件大都以诗歌形式呈现,仅有我与另一位年长老师是以散文形式写的。我的参与恰好给比例失重的散文量增添了些许砝码。对于写作,我是新手,他们当中任何一个都可以堪称我的老师,我必须谨之又慎,不能让他们嘲笑我无能。就在采访完回到家的当天下午,我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写稿。首先,静心回忆了当日的采访过程,梳理了一下写作素材,文章题目便已在心中形成。接下来便在心中大致列下个提纲,并拿出当时采访做的速记及主人公的有关材料,才开始正式写起来。临近晚上的时候,初稿完成。便去安然睡觉。

第二天中午修改好之后,便以电脑的形式发送至主编曹老师邮箱,坐等审核结果,心中充满不安。这毕竟是我的第一次采访稿啊!怎能做到安然自若呢?

还好,审核竟通过了!不日将在《尧山报》上予以发表,报纸届时送至家中。听到这个消息,我忐忑的心才终于安放下来。

因为那次采访,走进富平,不仅了解了一位时代女性的艰辛创业史,还参观了一位革命前辈的陵园,感悟老一辈的革命情怀,真乃一件幸事。

通过那次采访,我深刻地体悟到:生活重在参与,只要你肯接受生活发出的每张邀请函,准时赴约前行,生活便会馈赠你相应的回报或意外的惊喜。

生活往往就是这样,一旦迈开前行的脚步,便不能再退缩。一切的机遇就在前方不远处向你招唤……

二零一六年九月的一天,我的第二次采访机会到来了!那日清晨,便接到曹晓明老师的电话,说当天有个专访,请我务必来参加。接到通知后,我有些犹豫。因为那天我正逢感冒,头疼、浑身难受得很,再加之那天天气阴沉,像要下雨的样子,但我思量再三,还是回复曹老师:一定准时赴约。原因有两点:第一,我不能辜负了曹老师对我的期望。第二,我不能失去任何一个锻炼自己,挑战自我的机会。

我提前半小时到达罕井镇曹老师的住所,询问了一下这次采访的对象及采访主题,才获知,原来,为了响应时代号召,发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之孝道精神,这期《尧山报》准备搞一个“家风家训”专刊。所以,今天特地对出资相助、支持此次专刊的,蒲城县、高阳镇、清泉村的民营企业家——韩云汉先生进行专访。

参加这次专访的除了曹老师、我及主角人物韩云汉先生,还有蒲城县老青协的王兴发、王立虎等几位老师。会议由王立虎老师主持。采访期间,各位老师根据各自的写作意向及有关焦点话题,韩先生发出提问。那韩先生约有五十出头,高高的个子,白皙的脸庞,性格开朗,很是和善。他对每位老师所提问题都予于认真的回答。特别是他讲的她母亲几十年如一日孝敬他爷爷的事迹,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觉得,自己好像被赋予了一种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我必须拿起自己手中的笔,把这种隐藏在民间,最为可贵的孝道文化挖掘出来,使之精神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于是,我的第二篇专访稿子《妈妈抚养我长大,我陪妈妈变老》就这样诞生了。这篇文章不但在《尧山报》上发表了,而且还在《江山文学网》上被评为精品。其实我明白,并非我这篇文章真的写得好,只是我把写作的触角抛向了一个更容易引起人们关注的聚焦点之上罢了。所以,我只能对自己说,无论对于生活还是写作,我都还在路上。嗨!继续加油!我在心中给自己一个小小的鼓励。

作者简介

 

王小娥,70后,笔名,心路。陕西蒲城人,蒲城作协会员。好静、喜独处。愿在文字中静守心中那片净土。始终坚信:世界是温暖的;成功就在前方不远处。

香落尘外书斋

作伴结庐工作室

总编:湛蓝

编辑:

陈风华 风碎倒影 深蓝

美编:ETA

你以双眸燃烧我的诗句,我以苦修等待天涯的相逢。把我的思念寄给你吧!就以月光为筏,以清风为摇橹,划进你冬意深沉的梦想......在长江浩流的梦境中,在雾霭重围的日子里,我是一枚小小的舟子,从未停止向彼岸的你进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