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的梅贻琦校长

 结庐作伴 2022-11-09 发布于四川

©图:堆糖/ 文:匡天龙



梅贻琦担任过清华大学校长,长期独司数十万美元的清华基金。但其病后住院费和死后的殡葬费都出不起,是校友们捐助的。梅贻琦就这样坚守原则,做到了两袖清风。有人评价他说:“在污染成风的社会竟能高洁、清廉到这样的地步,真是圣人的行为,只这一点已是可以为万世师表了。”

梅贻琦独司数十万美元,却不私占私用一分,真正做到了“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现实中,有许多人和梅贻琦一样。红三军团过雪山时,一位红军战士在山顶被冻晕了。彭德怀一见立即大吼:“去,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旁边有战士小声告诉彭老总:“这位冻晕的红军战士就是军需处长。”过草地时,一位炊事班长竟然在行军途中饿死了。谁都知道军需处长是管后勤的,其职责就包括衣服的发放,而炊事班长牺牲时身上就背着粮食。他们都像梅贻琦一样,做到了“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清廉不惧河边走。

汉哀帝年间,找尚书仆射郑崇说情者和请托者甚众,致使郑崇家几乎每天都是门庭若市。同朝的尚书令赵昌便向汉哀帝上奏,诬陷郑崇“湿鞋”。汉哀帝当面质问郑崇,郑崇坦然地回复汉哀帝:“臣门如市,臣心如水。”意思说,来我家上门请托、说情的人确实多得像市场一样热闹,但我的心却像清水一样纯洁。一句“臣心如水”告诉我们,湿不湿鞋的主动权其实掌握在党员干部自己的手中。所以,清廉的人是不惧在河边行走的,清廉与腐败一样都是在河边走出来的。

“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这不仅是语言的创新,更是时代对党员干部的要求。每名党员干部都应用为民之心牢基础,用至公之心筑堤坝,用清廉之心挡诱惑,让“三心”共同发力生威,确保在河边走得稳、走得正、走得清,让不湿鞋成为一种心态,一种状态,一种常态,成为为官从政的永恒风景。

作者简介

匡天龙,笔名有流沙、流沙江、匡天龙、匡花坛、匡花堂、匡语堂、匡天马、匡神堂、匡神坛、匡四堂、匡四坛、匡文坛、匡金火、匡天下、匡匡匡、洪湖浪、洪湖浪涛、流沙江河。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76年中秋节生人。现年43岁。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洪湖镇汴河街道匡家祠堂村人,有著作多部。现在是广东省广州市 金火学校校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