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蜀之地 | 张宏文:夏日釆风城厢镇

 结庐作伴 2022-11-09 发布于四川
 

【巴蜀之地】

专栏总编:刘元兵

专栏主编:夏祥林  梦梅若兮  杨霞  王建军

 图  /  文:张宏文

 排版:郭舒





立夏之后,巴蜀大地天清气爽,阳光明媚,气候很适宜外出的采风活动……

区文化馆余震老师电话相约,决定在2021.5.15.搞一次的文学沙龙活动,邀请了金堂、新都、龙泉驿和本区作家们,在区文化馆作文学艺术的深入探讨,下午前往城厢古镇采风。

研讨会上,华西都市报的黄勇老师作了学术讲座,交流报刊投稿技巧和稿件写作要素。黄老师从报刊版面设计要求、稿件字数、题目、内容等方面,深入浅出地做了分析和讲解,使各地作家们能理解到写作、投稿的要点。龙泉驿作协曾主席,也针对目前稿件和刊物的困境作了分析,分享了一些实际操作方法。金堂杨力老师,针对故事写作和他多年创作的实践作了分享。

下午采风的第一站,青白江作家们和新都作协和龙泉驿作协几位老师,首先去了位于大同镇的綉川河文澜堤釆风。小车在绣川文澜堤附近的一家物流公司围墙边停下,这群作家们沿着野草丛生的乡间小道,走向不远处的绣川河,前面一篷篷青翠的竹林盘,遮住了望远的视线,转弯处,隐约听见了绣川河潺潺流淌的水声;龙泉驿作协曾主席和新都何启华老师,因为他们不了解绣川河的人文历史,以及为何要去一道河堤采风?号称“青白江区活地图”的夏绍珍老师,已经找到了竹林盘下隐藏的绣川文澜堤的石埤,石碑文字介绍:“大同文澜堤,始建于汉代,历代皆有维修,清乾隆年间,黄仲尧重修,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金堂县令谢维杰再次维修。历史上又称'文澜秋月’,是原金堂县八景之一,它对研究本地区古代的水利设施和交通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1998年10月,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政府公布为青白江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9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成都市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堤中心为基准东、南、西、北四周分别外延50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基准四周外延20米。”

为此,我们知道了绣川文澜堤曾经在青白江区的历史价值。绣川河水汩汨向东流淌,文澜堤矗立于河岸之上,堤埂以四块青石并排顺河向前铺展,每块石板约长5.7米,厚0.4米、0.7米宽,整个文澜堤宽约2.8米,堤长约60米,石板缝隙野草丛生。夏绍珍曾挨个儿数过青石,总计:72块青石板。据三清观张道长解涚:“文澜堤:72块青石板铺堤,是应合了阴阳学说的'36天罡,72地趋’之意。”

文澜堤左旁也有一条小河静静流淌,夏绍珍说:“此河名叫长宁河”。小河中长满了青绿色蜈蚣草,“数蓬竹林幽幽滴翠,几树绿柳轻轻摇曳”,据传说:此文澜堤正是古代金堂县上成都的主要官道。青石上面还留下了许多当年“鸡公车”辗过的深深辙印……

一行人完成了第一站采风,就从“文澜秋月”堤上沿着小路返回。到了小车处,开车的新都邱老师手机导航城厢东门,不巧的是,东门“绣川书院”下午没开门,“51”节才重新开放的书院只好放弃采风了。

旁边一座“金堂县立中学”古老门楣高高矗立,校园里边还在继续打造。我们走进已经开放的“家珍公园”采风,小广场上,一座汉白玉“彭家珍雕像”矗立金刚池畔,游人们纷纷瞻仰英雄,雕像基座上刻有“我老彭收功弹丸”字样;地面有块汉白玉碑,文字简介:彭家珍像。彭家珍(1888—1912)字席儒,中国近代革命家。1912年1月26日,彭家珍舍身炸死清宗社党首领良弼,为加速清王朝的崩溃、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彭家珍牺牲时,年仅二十三岁,同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令”追赠彭家珍为“陆军大将军”。并高度评价“我老彭收功弹丸”。1953年1月,毛泽东主席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肯定“彭家珍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

金刚池经政府出资重新修葺后,面貌焕然一新,池塘栏杆修茸后更加美观大方,我们顺着金刚池中间“柳堤”走向邓公楼。金刚池经清淤后,池中浅水荷叶绽出新绿,池水中波纹轻漾,不时有银白鱼儿跃出水面。
池对岸“寿佛寺”大门敞开,香客络绎不绝,一溜朱红寺墙展露出新色。“家珍祠”大门紧闭,维修打造还在继续。“柳堤”左边池中古亭,10余个白发老翁坐在木栏杆坐凳上乘凉,阳光透过柳色,蝉鸣轻抚柳丝,洒下点点金色斑阑。花圃中,红、黄、蓝、白各色花朵灿烂,绽出鲜艳笑脸。
走过小石拱桥,两边垂柳高大,柳絮纷纷扬扬,一座古老的“三角埤”座落在邓公楼侧,碑三方均刻有文字:“一面: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一面:易营长明道抗倭死事纪念碑、一面:耿营明抗倭死事纪念碑。落款为:民国二十七年立。”
修茸后的“邓公楼”矗立眼前,楼门关闭,透过门窗玻璃望进去,可以看到邓锡候将军身着戍装的大幅照片。荷池边有新立汉白玉碑,文字介绍:“邓公楼建于1927年,原为两层楼建筑,由国民党高级将领,爱国人士邓锡候所属之川军旅长杨秀春所建,时称'金堂县民众教育馆’,抗日战争爆发后,邓锡候曾在此短住,曾在此楼中召开若干次军事会议,指挥布暑抗日事宜……”
参观完邓公楼后,我们沿着金刚池畔返回城厢大东街,前往参观“武庙”。踏进武庙的大门,院内宽敞大气,武庙大殿庄严肃穆,殿内有关公彩色塑像,左边塑黑脸周仓手捧“青龙偃月刀”,右边站立关公义子关平。武庙院坝内阳光灿烂,两侧长廊均绘制“三国演义”中“关公”的故事,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水淹七军、走麦城……”等故事。

走出武庙,作家们还想去城厢西街釆风。一行人便顺路走向西街,转过丁字路口,前面不远便是城厢“西街牌坊”。踏进西街,经过修旧如旧打造过的西街,已经变了模样,左右两边的铺板门面,都绘有壁画,地面依然是青石板镶嵌,店铺门面招牌也有了更新;“金堂县衙门”正封闭起来进行打造修茸,从脚手架的空隙中,我们可以看到“金堂县衙门”古老的字迹,但墙顶上已不再有狗尾巴草的踪迹。
沿着西街前行,右街边一条小巷,围栏里面挖掘机正在平整地面,王文苹女士的老公家原是槐树街人氏,她一看拆成光坝坝的老街,以为是槐树街,便说:“遭了,槐树街遭拆完了。”言语之中,可见她对槐树街深深的感情。我们细看几处保留的门楼,门牌上写着:坚强巷。
退出小巷,我们继续在西街前行,第二条小巷口留有铜牌:槐树街。走进槐树街口,槐树街12号因为要开始打造,小巷里面已被围栏封闭起来了,“流沙河旧居”铜牌也已摘走,青砖拱门顶上的“延英”二字还在,岁月悠久,字迹已经模糊,不好辨认。
此时,有几个男女在参观流沙河故居,其中一人正在介绍流沙河前夫人何洁的住房情况。我觉他说得不准确。旁边女人插言:“你知道他是谁吗?”,我说不知。女人又说:“他是余家后人!”这人忙说:“我不是余家后人,是何元普的后人!”哇!居然巧遇何元普的后人,他说:“我叫何勇,是何元普的嫡孙。”何元普是晚清的道台,于是何勇先生邀我们去他的何家大院参观。
走过槐树街,何家大院正在康市巷口,整个康市巷也已封闭。一家小院门内,正是清代有名的“何家大院”,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里面所剩不多宽了。何勇说:“我生于60年代,父亲名何寿,曾任四川大学校长。”真是名门之家,何勇带我们走进院内,院子里一座门楼鲜红而古老,因何家大院以前很宽,窗外有古戏台楼,但早已不属于何家了。小院内,地面有个“花瓣式”鱼池,里面有许多金鱼游曳,何勇说:“这金鱼池,还是祖上保留下的东西。以前窗后有许多老设施,现己不属于何家了。政府拆迁部门多次想出钱买断这何家老院子,我们弟兄协商后,不能卖掉祖上留下的产业,所以才保留至今。”于是,我们加了微信,何勇希望以后继续交往。
告别了何勇一家,我们走出了槐树街。作家们继续采风“三清观”,走进三清观里,大殿保持完好,殿堂里面的佛座依然是金光灿烂。院坝里有采风的茶客,张道长耐心地为作家们讲述道教知识。那座从长寿村迁来的“泰山石敢当”,已经矗立于大殿右边的花圃里。我们已经在上次釆访过三清观,余震老师提议去西街的“陈氏宗祠”喝茶聊天,回味一下采风的感受。
因龙泉驿的老师们有事先回,我们一行还有10余人。走进陈氏宗祠,在桂花树阴凉的院坝里,每人点了一杯清茶慢慢品尝,作家们在一起摆谈了些今天采风的感受,以及散文创作的经验,相互增强了友谊和感情……
时光在不知不觉间逝去,抬眼望,夕阳中已近黄昏。大家提议就在陈氏宗祠品味的“家常菜”,席间,新都周子一老师朗诵了他即兴创作的两首采风“古诗”。邱老师激情唱起了蒙古族巴特尔的歌谣……
采风情景,为作家们留下城厢古老的印象,激情中久久盘旋在脑海,陈氏宗祠家宴的“家常菜品”,也给作家们留下了深深的回味。
走出西街,城厢在黄昏的晚景中,显得更加的古色古香……            
——2021.5.15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